探讨 | 两小时入百万的“虚拟主播”,在广电行业能有多大想象力?
共 197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7-05 23:08
今年最热赛道归元宇宙无疑。尽管目前不少人对元宇宙概念仍云里雾里,但顺势而起的虚拟人却在不断闯进人们的视野并展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近日,在B站平台,一位来自海外的虚拟主播直播两小时收入达百万元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甚至直呼,活得不如虚拟人。
事实上,这并不是虚拟人首次走进主流大众视野。在抖音平台坐拥890多万粉丝的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被评为万科2021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可以作诗作曲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快手推出的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等等都曾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潮。
再来关注两组数据:
《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虚拟人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另外,据《每日经济新闻》对 Z 世代的一份调查统计,有52.6%的人表示会不定时关注虚拟人,有8.2%的人表示每天都会关注,其中仅有10.6%表示不想花时间关注虚拟人。Z 世代的关注也为虚拟人产业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数字化浪潮下,虚拟人背后呈现出巨大商业价值,并引得各行各业争先布局,也是在此背景下,虚拟人不断走进大众视野,且流量和热度日趋火爆。而近年来,深受数字化变革影响的广电行业,也在涌向这股热潮。
目前,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广电媒体,都相继推出了虚拟主播,央视的“小小撒”、“朱小迅”、“康晓辉”、“高小博”等,央视频的“央小天”、“AI王冠”等。地方广电层面,有北京电视台的“时间小妮”,上海电视台“申䒕雅”,湖南台“小漾”,安徽电视台“小安”,浙江卫视“谷小雨”等等,虚拟主播在广电领域已遍地开花。
对于广电媒体而言,一方面虚拟主播生成速度快,能有效提高节目制作效率,节约人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更新颖的内容呈现形式,打造出更具感染力的节目。同时,虚拟主播背后的IP价值开发也拥有想象空间。
此外一些虚拟主播主打交互性,能有效满足用户对信息质量和信息交互的需求,如北京电视台的“时间小妮”主打在接入“北京时间”的同时,将为用户24小时提供不间断的智能交互服务......
可以看出,以技术和服务体验为导向的虚拟主播正为广电生产传播各环节赋能,将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事实上,虚拟主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彼时,英国推出的“阿娜诺娃”被看作是世界首位虚拟主持人,而中国虚拟主播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央视也是在2001年打造出过一名名为“伊妹儿”的电脑虚拟电视主持人。随后2004年,央视电影频道制作推出三维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
彼时,在国内,主要以央视这类国家级媒体探索为主,同时受限于技术水平,当时的虚拟主播应用范围有限。据相关报道,2004年推出的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仅是承担了一些相对简单的播报工作,亮点和优势并不突出,虚拟主持人热也仅是昙花一现。
而如今来看,从央媒到地方媒体,虚拟主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加速扩张,形成出圈效应。这源于政策的推动,更离不开技术迭代和消费升级影响。一方面,广电总局在去年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这也是在政策上第一次明确地鼓励和支持虚拟主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发展,让虚拟主播制作技术更为成熟,有望打造更为多样的数字化功能。同时如上文提到的,Z世代群体正逐渐成为影视文娱新消费场景的中坚力量,为虚拟主播兴起奠定广泛群众基础,毕竟Z世代群体从小被移动互联网包围,并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因此对虚拟主播的接受度更高。
当然,目前尽管各级广电都摩拳擦掌,纷纷下注投入虚拟主播,但大多处在试水入门阶段,如何不断升级内容和服务,创新运营模式和变现手段对于各方尤为重要。目前上海电视台“申䒕雅”就入驻了Bilibili等平台,或许就是期待通过不断释放影响力,抢抓流量和粉丝经济,寻找更多变现空间。
而站在更大视野看,视听业态不断翻新,对广电行业造成冲击,利用新技术升级自身服务体验成为重点。而虚拟主播只是广电融合新技术下的产物之一,未来深入探索5G、AI、AR/VR等技术的应用,打造诸如互动视频平台、超高清视频平台、3D视频内容现实增强系统、云转播等在内的创新成果,不断提升服务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将成为广电发展的重要趋势。
推荐阅读
【海南论道】嘉宾演讲大合集
【独家】IPTV用户数超3.6亿,“垦老”正当时
【独家】总局再出手!OTT五大整治方向,直播、短视频、launcher在列
流媒体网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