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年资本再回这个赛道——抗疫也要抗抑

共 296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5-12 17:54

“流行病对民众精神卫生的影响已经令人非常担忧。伴随社会隔离、对疫病传播的恐惧,收入和就业损失导致的焦虑,使得局势更趋严重。世卫组织最新调查,新冠大流行导致全球 93% 的国家的关键心理健康服务出现中断或停止,而这期间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则大幅增长。——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全文2799字,阅读约需6分钟


文|冬雪

来源|IT桔子

ID:EO-AUTO

题图|Pixabay


2019 年 7 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 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 4.98%。


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581 万人。


2020 年,新冠疫情再次加重精神卫生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专家组成员陆林教授指出——传染病的大流行,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少将持续 20 年。


但在心理健康领域,公立医院资源不足,医师供应端紧张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精神心理机构在近两年再次得到资本关注。



据 IT 桔子统计,2021 年至今,我国心理健康领域至少有 13 家投资机构进行了 18 起投资事件,其中 7 起融资金额破亿。


  • 刚刚过去的 3 月,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获千骥资本 1 亿元 B+轮融资;


  • 泛心理生活方式品牌 KnowYourself 获数千万美元 B 轮融资。


这两家公司在去年也均获得融资,简单心理上一轮融资金额更是高达 2 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目前是心理健康领域最高融资金额。


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在去年年底也同样获得 2 亿元 B+轮融资,58 同城,天际资本,比邻星创投参投,早在去年 4 月,58 同城就已向壹点灵注资数千万人民币。


但心理健康赛道最早获得 2 亿元这一最高融资金额的事件为:


2021 年 9 月字节跳动参投好心情,这也是字节跳动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首次投资。


据悉好心情为互联网心理医院平台,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好心情平台已注册精神心理科和神经科医生超过 5 万名,其中精神心理科医生注册总数超过 3.8 万名,占国内总数的 80% 以上,神经内科医生超过 5000 名;注册用户数超过 400 万人,每月在线服务患者超 20 万人次。


除心理服务平台外,2021 年至今,VR 医疗服务提供商心景科技、AI 数字疗法健康服务商正岸健康、AI 技术应用服务商望里科技、精神健康辅助诊疗服务平台昭阳医生、智能诊断系统研发商小懂健康也均获得融资,经纬创投、光速中国、SIG 海纳亚洲、启明创投、复星医药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已入局。


在数字化背景下,心理健康领域的智能诊断、辅助诊疗及互联网问诊等环节也逐渐向科技化方向发展,而这也是资本较为关注领域。


或许除市场和政策因素外,科技也是资本再次盘活这一赛道的基础。


实际上,这一赛道并不是在近几年才风声水起,早在 2015 年前后,这一赛道就有过一段时间的资本“高光”时刻。



IT 桔子数据显示,2015-2016 年这两年时间心理健康领域合计 15 家机构达成 17 起投资事件,热度与近两年相似。


不同的是,在 2015 年前后,心理健康领域融资金额基本集中在百万级别的天使轮,被投企业以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主,且这轮被投企业,在 2016 年后有超 80% 企业再未获得融资。


为什么心理健康领域会在 2015 年出现短暂的“资本春天”?


从政策角度来看,2012 年为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式法律;

到 2015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部门制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 年)》;


2016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从战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


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2 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频繁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刺激了资本的神经。


但心理健康领域的咨询及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在 2015 年,不管在需求端还是供应端都处在极不成熟阶段。


从需求端来看,心理疾病患者对心理咨询的意向并不高,社会也未形成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认知;而供应端,市场机构鱼龙混杂,收费项目不公开、不透明,诊疗过程专业性较低,对病人隐私未形成保护机制等,都使得在当时尽管有资本投资,但也很难形成市场,因此在几年的大举尝试后,资本还是选择了观望。


那为何在近几年,资本再次点燃了心理健康领域的这把火?而这次与上次“短暂的资本春天”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政策层面,支持力度依然在。


2019 年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对心理健康领域行动目标进行具体规定。规定细化至焦虑症及抑郁症患病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等。


另外政策要求今年每 10 万人覆盖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增加到 3.3 名,到 2030 年增加至 4.5 名。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临床精神科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 4.5 万名左右,相当于每 10 万人口仅有 2 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在 2015 年,中高收入国家每 10 万人覆盖精神科医师就已达到 6.6 名。


由此既可见国家对于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视,同时这也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该领域仍然差距明显,而差距也意味着机会。


再者,新冠肺炎疫情在 2020 年开始就催化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同时疫情也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心理疾病的问诊需求。


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同比增长 17 倍,第三方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 20 倍,特别是线上处方流转增长近 10 倍。


互联网医疗加速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普及,再加之有数据显示,目前 76% 的精神心理医生集中在一线城市,更是加剧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发展。


另外,近几年在需求端,社会层面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加强。


供应端,首先公立医院方面,卫健委等八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21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辖区 100% 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 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私营机构创立、融资也蒸蒸日上,这都使得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得以稳定发展,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增速明显。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4 年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仅有 214.6 亿元,2018 年增长至 377.6 亿元,预测 2023 年中国心理咨询整体规模将达到 953.4 亿元。


最后,正如上文提到,除互联网咨询平台外,近几年获投的心理健康企业中的科技属性明显,大数据、互联网等相关技术正在心理咨询领域被广泛使用,由此,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而科技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正是资本竞相追逐的赛道。


但在行业快速发展之际,隐藏在背后的,如收费、报销、隐私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仅广东省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收费与隐私方面也还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资本虽再次回到这一赛道,但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由IT桔子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