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15年:红杉中国的入局、破局与组局
共 3716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2-19 13:26
全文3402字,阅读约需7分钟
文丨柴佳音
来源丨东四十条资本
ID:DsstCapital
题图丨Pexels
2021年刚刚开始一个月,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动作”却似乎踏上了停不下来的节奏。
1月28日,国内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太平洋保险宣布与红杉中国达成健康产业战略合作,称双方将发挥资本与产业的协同优势,致力于发现大健康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推进大健康产业的长期投资布局。
而仅隔了一个周末,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因美纳(Illumina)对外宣布,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基因领域创新产业生态的发展,将与红杉中国合作推出由因美纳作为技术驱动的“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以推动生命科学初创企业在基因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尽管两起合作红杉中国都未对外披露更多的细节,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于这两起合作报以期待。毕竟,两起合作共同涉及到的红杉中国作为顶尖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近年来在医疗健康领域频频出手,陆续投出了包括互联网医疗明星微医、IVD市值龙头新产业生物、全球TOP级新药研发平台药明康德等一批成功案例。而合作的另外一方,不管是太平洋保险还是Illumina,无不是各自所在领域的龙头企业,双方的结合所能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显而易见。
很明显,尽管长期以来一直位居国内顶尖投资机构之列,红杉中国仍未放缓自己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步伐。刚刚过去的2020年,红杉中国以10个IPO的退出战绩印证了自己此前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眼光之“准”。而2021年之初密集宣布的两起重要合作,则毫不隐晦的对外释放出红杉中国将在医疗健康投资领域继续大干一场的决心。
毕竟,医疗健康市场如此之火热,谁又甘心被落下呢。
从“入局”到“破局”:红杉中国杀出重围
不管是按照投资企业的数量来计算,还是按照投资金额来计算,亦或是按照投资回报来计算,红杉中国在当前国内所有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机构中都能稳稳跻身于第一梯队,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行业共识。
但鲜为人所知的是,尽管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光环,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却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入局”很早,但在最初的几年时间内,红杉中国所投出的医疗投资项目从数量上看还较为单薄。
一方面,这与彼时的医疗健康产业环境密切相关。红杉中国开始成立的2005年前后正是国内互联网时代最火热的时期,而投入巨大、耗时漫长的医疗健康产业尚处于不甚成熟的阶段。一来整体市场规模还较小。以医药行业为例,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工业产值仅相当于食品行业的1/4,企业数量总数众多,但真正有良好成长性的公司少见;二来传统的中药以及原料药行业更被看好,如今火热的生物药产业,在当年还远未兴起。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生物技术产业资本市场融资额尚且不足5亿元,2006年的融资额甚至不到2005年的一半。
而另一方面,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杉中国还需要面临着不断崛起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与竞争。与红杉中国成立同年,2005年由邓锋创办的北极光创投成立,这一成立初期主投TMT的VC机构在2009年完成了其向医疗健康领域布局的转变;红杉中国正式开启医疗投资项目的2006年,启明创投成立。这家如今掌管资金规模近60亿美金的投资机构在过去十余年来也先后投资出了甘李药业等多个成功案例;2008年,礼来亚洲基金开始从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孵化而来,并作为专业的医药产业基金于2011年独立。
应该说,过往十余年来,红杉中国的医疗健康投资是在各方势力崛起、群雄环伺的形势下,成功“破局”才闯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到如今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创新药、精准医疗、高值耗材、IVD诊断、第三方服务、医院诊所、医疗数字化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完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生态,以及覆盖了从早期到中后期的完整生命链条的投资体系。
2020年,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迎来收获年,其被投企业中共有10家在A股、港股或美股完成IPO。截至2021年2月1日,这10家公司的总市值已经逼近8000亿人民币。
图:2020年红杉中国被投企业IPO情况(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而从投资的动作来讲,沿着时间的线索按图索骥,不难发现2020年也一定是红杉中国医疗投资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自2006年第一次A轮投资中国绿线(China Gtel,微医的前身,由廖杰远在2006年1月创立)开始算起,红杉医疗在15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出了超过160家公司,其中超过25家公司走向了IPO。
从“破局”到“组局”:向更早期迈进
在医疗健康领域这样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内,红杉中国能够成功“破局”,依靠的是什么?新产业生物董事长饶微的评价是“专业,以及敬业”。这家2020年在A股上市的IVD龙头公司对于红杉中国的风格感触颇深。2011年,红杉中国A轮投资新产业生物,并在此后多轮跟进,成为其最早且第一大机构股东。而彼时,新产业生物日后所重点布局的发光免疫检测技术其重要性还完全没有被行业所认识到,发展一度备受压力。“在新产业IPO最艰难的时刻,红杉尽管面临退出的压力,但却从来没有将压力转嫁到企业。”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红杉中国对于项目的选择上。2007年11月,红杉中国A轮投资了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国内最早的临床研究合同研究组织(CRO)公司之一,作为红杉中国早期投资的代表,这一项目虽然最终没能发展成为像如今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一样的头部CRO公司,但能够在十几年前就瞄准CRO这一今天的热门领域,仍然可以看出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赛道投资的敏锐眼光。
之所以有如此眼光,完善的行业研究体系毫无疑问是红杉制胜的一个关键法宝。通过行研来完成mapping的动作,然后再按图索骥的去寻找优质项目,已经成为红杉中国一个公开的“秘籍”。相较于被动等项目上门,红杉中国显然更愿意凭借团队的专业性来主动出击,而事实也证明这一动作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成效显著,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当企业在面临多个TS时,即便红杉中国给出的估值低一些,企业可能也愿意接受。原因很简单,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家往往是“孤单”的,寻找一个能够听得懂自己语言的志同道合者,很大程度上比估值更为重要。
而如今,不管是与太保集团在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还是与因美纳共同推出基因组学领域内的创新企业孵化器,都在显示着一点,即红杉中国正在躬身入场,开始“组局”。
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资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即早期介入以及长期陪伴。2020年IPO的10个红杉医疗被投企业中,Beam、新产业生物、燃石医学、稳健医疗、奕瑞科技、药明巨诺等多家公司,红杉中国均是在A轮或B轮及早期介入,而不少项目更是陪伴企业走完了全程,例如燃石医学。2015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A+轮投资燃石医学,并在此后每一轮都不断加持,一直到其IPO。
而如今与因美纳共同推出孵化器,显然红杉中国是要将其早期投资“再早一些”,从最开始的时候来对企业进行孵化。这一点,从红杉中国与因美纳双方对外披露的具体细节中也可以看到,即被选定孵化的生命科学初创企业,将在每年两轮、每轮为期六个月的孵化期内,获得红杉中国的综合投资及赋能型创业辅导、因美纳在基因组学领域的专业支持,以及进驻位于上海的一座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甚至包括使用因美纳全球领先的测序平台以及测序试剂。
事实上,和多年前不同,如今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孵化生态已经日趋完善。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资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创新药企,还广泛停留在“科学家辛苦找钱”的模式。原因很简单:专业门槛极高的医疗健康领域,其诸多关键要素往往不能轻易的被投资人所理解。动辄十余年的长回报周期也使得一批非专业的投资人望而却步,或是囿于基金的存续期限与退出机制而忍痛放弃。
而如今,随着一批创新企业的成功,资本环境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不再持怀疑态度,反而是在项目蓬勃爆发之际如何选择到正确的项目成为了考验投资人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机构将视线前移,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验以及开阔的视角,率先发现有机会在长跑中胜出的公司,主动孵化并陪伴成长,已经成为一种被验证的模式。
对于红杉中国来说,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其以显著的投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帮助企业家、创业者做什么,如今“风投+孵化”的模式在当前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生态中,已然开始崭露头角,作为头部基金的红杉中国,又跑在了前面。
本文由东四十条资本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