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认知过程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三、学习动机
四、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五、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三、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就越低。
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外部动机:指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近景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他的目标是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远景动机:指与远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他的目标是军今后能够从事教育工作。高尚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动机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学习动机只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认知内驱力: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指个人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或者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习行为受到强化,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行为受到了惩罚,就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学校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后,将其扩展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又分为两种水平,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需要定义为成长性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否已经得到满足。同时以自我实现为教育的追求,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我实现带来的高峰体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成就动机理论最初由默里提出,后来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加以发展。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其自尊心受伤害,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对于力求成功者,并通过给予其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适当安排竞争,运用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应给予其竞争较少或竞争性不强的任务,并在其取得成功时,积极表及时表扬,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同时稍稍放宽评定分数的要求。(1)基本观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的评价和解释。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以系统探讨,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共六因素分三维度。
| 内部 | 外部 | 稳定 | 不稳定 | 可控 | 不可控 |
能力 | ✔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
|
任务难度 |
| ✔ | ✔ |
|
| ✔ |
运气 |
| ✔ |
| ✔ |
| ✔ |
身心状态 | ✔ |
|
| ✔ |
| ✔ |
外界环境 |
| ✔ |
| ✔ |
| ✔ |
(2)教育启示
教师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
(3)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塞格利曼提出。
一般认为,习得性无助感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1)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2)功能
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3)形成的因素
①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②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③言语劝说(言语说服)
④情绪唤醒(情绪的唤起)
(4)教育启示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设定合理的,能够实现的目标。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性。
6. 成就目标理论
德伟克最早将成就目标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握目标,另一类是成绩目标。
掌握目标,个体持能力增长观;成绩目标,各持能力实体观。
艾利奥特等人将成绩目标进一步划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平特里奇将掌握目标划分为掌握趋近和掌握回避两种目标。
分类 | 趋近 | 回避 |
---|
掌握目标 | 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评判成功的标准是自身的进步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 关注如何避免不能完成的任务的情况,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任务中不出错 |
成绩目标 | 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来显示自己聪明才智,不太关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只要超过团体中的其他人就感到满意 | 力图避免因在考试中分数低或排名靠后而显得愚笨,只要在团体中不是最差的,就感到满意 |
7.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
自我价值理论采用四象限模型,将动机划分为四种类型,也将学生分为四类。
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趋低避型。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理论)②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理论)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