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身体从二十五岁就开始走下坡路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给出了一个视角和观点,人体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宿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基因才是主角,人类只是一个乘客。基因存在的根本驱动力就是复制,所以控制人类产生的根本驱动力就是繁衍。而基因复杂的功能性表达,只是环境(信息)压力塑造和筛选的结果,其目的全在于为基因复制提供支撑和服务——让复制过程更好的完成。
基因进化,是在存储环境信息为本能,以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
基因可以通过对其生存机器发出如下指示的形式来编制程序:下面这些会带来好处:口中的甜味道、情欲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等。而下面这些会带来不快:各种痛苦、恶心、空空的肚皮、哭叫着的小孩等。如果你碰巧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便出现了不愉快的情况,切勿再做这种事情;在另一方面,重复做为你带来好处的任何事情。
那为什么25岁后身体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第一,这是衰老的必然,人体在发育完全成熟过后就会开始衰老,只是不同人衰老快慢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完全成熟期也有差异。所以,其实未必是25岁就开始衰老,可能之前一些,也可能是之后一些。
但发育成熟后,衰老就开始一刻不停的进行,必然会慢慢的影响人体功能的方方面面。只是在25岁后有了明显的感觉(积累效应)。
那为什么会衰老?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基因每次复制就像一次复印的过程,只不过每次复制都是使用上次的副本来复印,这样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基因丢失的信息就越多,也就影响了功能,就是衰老的表现。
另外,基因复制的过程会有突变和错乱,这些突变和错乱一部分是来自本身的复制机制,一部分是来自环境压力和污染源。那么基因的突变和错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基因信息的丢失——产生衰老。甚至这也是产生癌症的本质原因。(癌症真相,启示与思考)
第二,从环境和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极限寿命很长(120岁以上),而中间衰老的过程不会对基因的遗传复制,产生立竿见或是毁灭性的影响。
对于衰老,环境没有给基因施加压力,表示开始衰老就必须停止繁衍,或者说衰老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繁衍。所以,繁衍和衰老是同时开始的,哪怕在25岁之后,衰老效应显现,人类仍然可以一边衰老,同时也可以一边不停的繁衍。
那么,衰老没有影响基因复制,就会在自然进化的穷举试错中保留下来,也就没有进化出保持不衰老等待繁衍期的功能。当然繁衍有最佳的时间段,也就是衰老对繁衍影响有一个阈值,超过了对繁衍的干扰还是存在的,但影响很小。
从另一方面看,人类的繁衍期很长,却没有进化出不衰老等待繁衍期的必要。而是进化出精子和卵子活力很强,复制机制明显不同于人体其它细胞的机制。也就是,精子和卵子不怎衰老,而是人体在不断衰老。(男性身体在接近寿命极限(90岁)的情况下,精子依然可以进行有效繁衍)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利用智能创造的医学手段,并不能延长人类的极限寿命,只是在增加抵达极限寿命的概率。
结合实际的寿命记录,人们得出了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的结论。人的生长期长达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从微观角度看,人体细胞的分裂周期为2.4年,而细胞分裂极限是40-60次,平均为50次,因而人的自然寿命约为120岁。
事实上,基因在乎的只是生存在机器的繁衍,然后就是把后代养大,并能够让后代正常的递归进行繁衍。养育后代,这个操作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完成把后代养大(独立繁衍)操作的基因,就会更大概率的得不到遗传复制,而最后消失。
那么把后代养大(50岁之后),这就是环境压力给基因的筛选指令。在往后,基因的复制就开始乱了,缺少监管约束了,越来越胡来了,就更容易崩坏了(疾病、癌症、脆弱),就是因为没有环境给与的驱动力来维持有序。
可见,25岁开始出现衰老现象,没什么问题(以目前的衰老速度,不会影响养育后代),基因随机到这个结果并适应了环境,就一直保持了(直到环境压力驱使改变)。
另外,如果基因在乎复制,那么就会在乎后代数量,所以就有了男人播种的驱动力,光有数量也不行还需要质量,就有了女人选择甄别男人的驱动力。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后代的成长,就有了女人更年期的设定,这样就可以辅助隔代的成长。
(年长女性生出然后照顾自己的后代,比不上辅助照顾隔代的价值,因为后者复制的基因更容易遗传下去。注意,这里基因并不能思考和计算,它们利用穷举试错,在时间历程中统计概率最高的胜出,生物学家利用数学验证了这个策略)
第三,这是一个黑暗一点的视角,衰老并不是意外,也不是没有需求的随机结果,而是基因的功能。基因设定了生存机器也就是人体的衰老周期和死亡,为什么?简单来说,这会有利于基因的复制。
资源有限,生存机器之间会互相博弈和争夺,而每个生存机器里都是基因的复制,基因当然会选择保留下一代,而不是上一代,如何保留?上一代衰老最后死亡。
那么,都是复制品,为什么基因要保全下一代呢?
因为进化,下一代是进化的产物更适应环境。在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凡是没有进化能力的基因都消失了——被环境筛除,留下的是有进化机制的基因。进化机制让基因在复制的同时能够产生适应环境的新功能。而这些基因,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更有利于下一代生存的机制——上一代衰老和死亡。
这里有一个理解,基因是最小复制遗传单位,它们会互相配合,比如控制产生尖牙和消化肉类的肠胃,是两组基因(配合不好就要消失,比如牛有吃草的牙齿,消化肉的胃)。所以,这些基因互相配合,如果环境变化,就会突变出一些新功能应对,而只有下一代才能让这些突变产生,并让所有合作基因一起受益。所以,这些合作基因(控制着人体发展进程),自然想方设法想要通过繁衍去到未来,接着弄死旧的生存机器。
很明显,能发生一次的事情,条件环境重现就可以发生无数次,基因无损复制(代表永生功能)就是。
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 有丝分裂钟”。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越多,细胞寿命越短。
基因控制了端粒,包括其功能和作用,可以说这是基因产生的自我衰老机制的表现,当然还有更多其它的衰老控制基因(细胞自我凋亡机制),在暗地里控制生存机器的按时死亡。基因不是不可以让人体永生,只是不需要,不是它的目的,永生这个方案不能使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利益最大化。(精子的基因复制就十分稳定,这是基因去到未来的船票,所以特殊对待了)
而更或许基因想要的永生智人,并不是我们这一代的生存机器——人类,而是被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智人。
智能和本能
智能的进化超越了基因自身的排列组合(即某些本能)。基因可以操控本能和一部分想法和感受,但基因无法操控逻辑,逻辑是环境信息的属性和规律,而逻辑可以被存储到大脑神经网络结构里。我们可以把智能看成是存储在大脑神经网络结构里的环境信息,而本能是进化积累而来,存储在基因里的环境信息。
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策略,只不过是基因进化出了大脑,但大脑的智能却是另外的信息结构体现。所以,大脑思维可以做出超出基因控制范围的事情,也是抑制和反抗本能。
环境信息瞬息万变,人脑可以利用学习来动态改变神经网络结构,而自私的基因只能通过繁殖进化来极度缓慢的适应,所以很多本能机制还很原始,还是人类在丛林时代积累出来的环境信息应对。所以,基因编码的本能是陈旧的环境信息,大脑的智能才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神器,而本能就像是来自于自私基因的控制,思维定势就是本能给智能的枷锁。
不过,智能与本能的战争仅仅才刚刚开始。人脑智能在本能的干扰下还有很多缺陷,比如喜欢走捷径,会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快速找出自以为是的答案,并充满了虚幻的确定感,甚至这种本能缺陷会让缺陷本身很难以被智能所察觉。(黑天鹅启示录)
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宇宙利用进化发展出了基因,这种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然后进化发展出了大脑智能,这种更高效的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脑智能通过人工智能脱离基因,发展出机器智能,成为更为高效的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
基因与智能
从进化角度来看,首先是生命,然后是基因,进而产生了智能,接着在智能之间出现了觅母——脑子里传播的信息结构,也就是文化基因(meme)。觅母代表的是信息和数据,信息和数据描述的是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是人工智能基石,也是其诞生的目的,因为人工智能能够更高效的处理信息和数据。这就像是地球提供了生命的原始汤,而生命提供了比特汤,最终一切都会二进制化,变成(谐音编程)信息和数据。可见,人工智能到机器智能,依然是进化方向上不可避免的下一站。
更多: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索“8930023” 每天领红包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