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丨杨长风总师讲述北斗创新故事

共 153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2-26 18:15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七集《自强不息日日新》日前在央视播出。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本期节目讲述“创新”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作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历经了十分艰难的过程。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从服务国内到服务亚太到走向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他人口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确切的存在。

 

本期节目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作为嘉宾,带领团队代表来到演播现场,讲述了北斗系统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故事。

 

“北斗系统是我们国家时空安全的一个命脉,只有这个东西在自己的手上以后,才能不会受控于人。杨总师曾说过这样的话。

 


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对老百姓的生活的影响,杨长风总设计师说道:“工作更便捷,生活也更方便。我们大家一出去以后,尤其是一些‘路痴’,你就可以点一下导航仪,你需要到哪个地方去,就很容易了。比方说还有我们这些老人,我们老人他需要整个的健康状态的监控。我们用我们的北斗以后,他就可以利用我们的短报文和定位的情况,以及把他相关的信息,可以实时地传递到我们的医疗监控中心。包括我们的小孩,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你就可以实时地知道他在学校的状态、在幼儿园的状态等等这些。我觉得只要你想到了,可能都可以用我们的北斗来做到。”

 

关于自主创新,杨长风总设计师以芯片为例,“应该说我们的芯片的发展,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了我们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这个跨越实际上带来了我们国家的整个的产业化、规模化的一种使用。

 

此外,北斗团队里每个岗位都有特殊的创新需求。在每一位北斗人心中,对于创新也有很多的酸甜苦辣。

 

来自发射场系统的尹相原分享道,“发射场的创新,可以说是跟北斗系统密不可分。以前呢,我们每次测试发射一发火箭,大概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自从开始北斗的大规模组网任务之后,我们每年需要发射的卫星数量一下子增长了好几倍。但是,我们的人员数量一个也没有增加,这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


我们大胆地进行探索,把每发火箭的测试发射流程,压到了17天左右。同时,我们也把原来一次只能进行一发火箭的测试发射,改成了每次可以三发火箭同时进场,两个工位轮流发射,把每年的发射频率,一下子提高到了至少是15次,然后2018年更是破纪录地达到了17次,2018年全国的发射一共是34次,我们占了一半。然后北斗卫星迄今为止全部都是在我们西昌发射场发射升空的。我们发射场也把北斗卫星发射得百分之百成功,可以说是创造了航天的奇迹。”

 

王丹说道,举个例子,其实北斗三号卫星上有很多的创新,杨总讲的都是大点,我们讲一个卫星的小点。要想导航信号的连续稳定运行,星上必须同时有两台原子钟同时工作,如果一台失效,要立即切换到另外一台。通过无缝切换技术,实现了仅用20皮秒就可以无缝切换的能力。要知道,1皮秒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秒。这项技术现在也是处于国际领先。其实对于我们用户来讲,它可以保证导航信号在你接收的时候,是稳定、连续、无间断的,所以用户体验感,才会有一个“好”字。

 

来源:光明日报


更多行业动态资讯



浏览 1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