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非常随意的创新公司#Whatever

共 4231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6-07 21:11



昨晚我在朋友圈分享:

#

#

兴趣>激励,让创意实现才是目标,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大部分的融资不是一种共创模式…立了个flag,如果明天有空,我就写写喜欢的创新公司。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欢迎感兴趣此方向的朋友找我交流(文末阅读原文)~~ 


正文:

Whatever是一家什么公司???在其官网上,标注得大大的宣言:


Make whatever.
Rules, whatever.
 
—— 全球性的、创造性有机组织,跨越媒介的边界,探索未知,通过任何必要的手段以实现新的想法和体验。
 
有人说,这是一家设计公司,还有人说,这是一家创意广告公司,还有用户说,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实都不是,按照Whatever的Masashi Kawamura所说,他们销售的是idea,它是无形的,并不真正存在。这应该是一家卖想法的公司,咨询公司???其实也不是,这是一家把想法实现的创新公司——提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并且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 作品研究

研究一家公司,从他们的作品里进行研究,可以更直观的理解他们的文化、工作模式和理念。这里由于时间所限,我挑选Whatever的3个作品作为例子,从技术到视觉,从虚拟空间到实体空间,从一家公司到共享办公,是不是“无所不能”??
 

RakugakiAR

独立开发者 | 好创意+?=成功的可能



RakugakiAR是一款应用程序,帮助把我们都想象过的东西变成现实:“如果我的图纸栩栩如生会怎么样......?只需在纸上绘图,然后使用APP拍摄就可以使其栩栩如生。一旦你的图画变活了,你可以尝试喂它们,戳它们,甚至戏弄它们。
 
产品本身的创意足够好,营销手段也很有章法,APP的iOS版选择在周六发布,然后开始有很多漫画家和插画家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5天内获得了超过46万次的下载,在App Store (iPhone) 中总体付费应用排名第 1 位。
 
在运营上,肯定是经过周密的计划预演的,才能在短时间之内形成裂变,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所以,好创意+运营 = 成功的可能。Whatever也凭借RakugakiAR,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入围苹果设计奖的公司。


从作品最后的团队介绍里,我们就可以看到,Whatever对想法的看重,专门有一个Idea的角色,当然,这也是一个项目成员角色构成的参考案例,在我们日常的项目组队中,可以运用。


OPEN HUB for Smart World

乙方 | 设计现实和虚拟融合的公司
 
Whatever的另一个项目:OPEN HUB for Smart World,融合了现实和虚拟环境,这是一个共享办公空间,项目方期望借此来促进新商业理念的诞生。挑选2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细节介绍:
 
[ OPEN HUB Monoliths ]

入口接待处提供登录体验。作为迎接OPEN HUB会员的空间,用户通过手机扫码登录,开启自己的个性化LOGO(将客人的首字母和职业整合到沉浸式投影中)。此LOGO是用户在现实和虚拟活动中所使用的身份标记。它还动态地反映用户在OPEN HUB的活动情况。这让我想到了,在元宇宙中,每个用户进入其中,如何显著的标明他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避免无响应的尴尬),是在线、离线还是繁忙……


来自:whatever官网




[OPEN HUB Window]

这是一个通往其他共享空间的窗口,是个视频即时通讯。值得关注的是显示器是一个真人大小的比例,就好像通话者在同一空间中一样。是不是很像谷歌的Starline项目?


技术x创造力:谷歌starline | Mixlab设计黑客



Wherever

孵化器 | 共享办公、综合体
 
在2020年与WTFC共同建立了一个名叫Wherever的创意公社。Wherever不止是作为whatever的办公室,同时为日本的自由创意者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办公空间。



从展厅、画廊、咖啡、开放空间、活动室、会议室、共享办公、独立办公室、休息区,Whatever在造自己的“小城市”。
 
Whatever为什么要进入这个领域?我们从混合办公的趋势,可以理解一家创新公司为何会进入共享办公甚至是商业综合体这一领域:
 
# 提高系统的信息密度,
有利于创新的发生。
 
再进一步,Whatever打通现实与虚拟,也是为了更多创新的发生。城市容纳各种各样的业态、错综复杂的空间、跨学科的人才,现实世界的信息维度足够复杂。而虚拟空间,代表着信息维度的增量,虚拟空间带来不止是3D、声光电等新的维度,还带来了无限空间的维度,通过数字孪生、分布式系统联动真实世界的分散空间将会极大的刺激创新的发生。


 

- 把 [ 随意 ] 进行到底

Masashi Kawamura认为,正因为他们的随意,才能更努力地去探索新的领域,用更多创造力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的价值。为了创意,Whatever的身份可以随时变换,可以是程序员、电视节目团队、制作团队、策展人……Make Whatever. Rules, Whatever.

 

我真的非常喜欢Whatever关于随意的定位,身份(职业)是什么无所谓,作品表现形式也无所谓,能做出一切引起用户共鸣的东西就可以。

 

- 不限领域·任何服务

‎Whatever 提供的服务不限领域,包括而不限于品牌、影视制作、产品设计、web应用、事件策划等。Whatever运用创意来创造多元的内容及解决方案,“任何服务都可以,就怕你不说”。


whatever官网上的作品分类

 
任何领域、任何服务都可以做,回想我们设计学的教育,不就是打破学科限制,培养的是一种设计思维,但现实往往是,大部分的人都会被行业或者学科所限。一名建筑师,他不能做营销策划,一名程序员人们也往往想不到要找他设计一个主视觉。
 
Whatever向我们传递的是:只有跳脱单一领域的框架,才能打造前所未有的体验。‎
 
我们的思维被太多的学科标签禁锢,如何传递我们什么都能做?也许,直接说,我们什么都可以做,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会更直白。
 
我经常和朋友分享,如何把一款产品的功能传递给用户?一定要用故事来传递,人们只有对具象的事例更有理解力,或者叫人类的大脑很懒,如果需要动脑筋思考,也许就会被自动忽视。所以,和用户沟通就要使用大白话,尽量不让用户思考。所以,如果问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那应该就可以用Whatever所做的来说明了(举例子的重要性)。


- 不限商业模式


Whatever可以为甲方提供服务,也可以自己生产产品,比如上文提到的RakugakiAR。

 

Masashi Kawamura在TED分享过一个使用手影来制作的0成本的电影,因为甲方没有预算,也不妨碍创意的实现。

 
如果一个创意没甲方埋单,那就通过众筹实现它!Whatever表达过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融资不是必须的,更何况我们有更好的技术来实现”融资“的效果。直接面向用户,就如同Web3.0一样,就算是vc也是用户的一种,并不享有特别的优待,这样就可以保证创意的实现不会变味。
 
在Mixlab无界,经常碰到一些好玩的项目,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大部分人会回答2B或者2C,很少有人会以实现价值为目标,模糊两者的界限。什么意思呢?如同Whatever的理念一样,如果没有甲方埋单,那就众筹直接2C。Whatever,就是这么随意,随意不代表没有策略,反而是最注重策略的一种方式,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目标拆解,非常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被某一种商业模式所局限。
 
跳脱思维局限,没什么不能做的。大部分的融资,投资人都有超高的预期,希望获得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收益,往往会背离项目的初衷。如果这就是一个兴趣爱好,为什么需要上百倍的收益呢?更何况,兴趣爱好,对于每个人来说,本身就是”无价的“。随意,只要我们在兴趣中得到满足,那就足够了。


- 多元工作模式

 

Whatever倡导多元工作模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为了实现各式各样的创新项目,Whatever不拘泥于一般雇用型态或顾客关系的商务形式,成立热爱创新的社群。

 
人才是实现任何创新的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让源源不断的创新发生,这里需要一个足够开放的机制,建设开源组织是一种方式。
 
多元的工作模式,组织里的成员既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间成为全职员工,也可以选择加入某个项目作为兼职员工,甚至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项目共创,还可以类似于开源项目一样,主动为项目push新的资源。
 
如此多元的工作模式,怎么去衡量组织成员的贡献呢?可能有些人想到了Web3.0的激励方式,我认为金额属性太强,不利于组织文化的形成,但又是一个必备的机制,经过各种实验和研究之后,我推荐使用NFT徽章的方式,作为一种数字凭证,衡量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程度。
 
 

- 关于跨学科团队的组建的思考

独立开发者,设计现实和虚拟融合的乙方公司,共享办公孵化器,Whatever的业务不拘泥于某个领域,有种无招胜有招的感觉。
 
那么是什么支持Whatever的无所不能?得益于在2019年的合并,PARTY 与 dot by dot合并成为 Whatever。
 
PARTY 侧重于创意,具有非常多的想法,同时懂得如何与客户打交道。dot by dot 制作方面非常强,团队有工程师、优秀的设计师、创意人和非常厉害的 CTO 。
 
源源不断产生想法、具有商务变现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包括技术、设计、艺术等),这就是完美的跨学科团队。一支跨学科团队的组建,可遇而不可求,有什么机制可以比较稳定地产生这种类型的跨学科团队呢?值得我们思考。



 
创造力4P ( 项目  Project、热情  Passion、同伴  Peers、游戏  Play ) 就是我看重的其中一种机制。基于兴趣爱好的创造力组织有没有可能形成?
 
最后,Web3.0是我们最近讨论比较多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概念,目前从阶段性的发展来看,我认为Web3.0只是我们其中一种衡量贡献、分配价值的方式。竞赛的奖金池分配,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所以,如前文所述,dao不dao,不重要,我们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 随意
  
 
参考资料:
whatever.co
www.youtube.com/watch?v=enP-VyXi4ec
www.digitaling.com/articles/524187.html


品牌如何进行元宇宙营销?#指南




浏览 7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