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共创工作坊在用户研究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三分设

共 5655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2-02-25 14:45

点击"三分"关注,回复"社群"加入我们
欢迎来到专业设计师学习交流社区
三分设|精选全球用户体验设计知识
文章来自:京东设计中心JDC
编辑:张梦如
共 5375 字 11 图  预计阅读 14 分钟

“工作坊”应该大多数人并不陌生,是一种非常好的通过共创来解决问题的形式,那么当“工作坊”和“用户研究”结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在过去一年的用户研究项目中,我们尝试将用户研究项目与“共创工作坊”深度结合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经过不同项目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形式不论对信息搜集,还是研究落地性、用研价值感等方面均颇有助益。本文将跟大家分享一些用户研究项目中如何结合和应用共创工作坊的实践经验。


Part 1

共创工作坊的定义

在展开今天的内容之前,出于一名用户研究员的职业惯性,想先跟大家厘清几个概念:
  • 头脑风暴:鼓励不同角色的共同思考的一种讨论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头脑风暴是不够结构性的,会上也很容易出现各说各话、讨论低效混乱的情况,最终的产出可想而知。


  • 设计冲刺:设计冲刺又可以叫 Design Sprint ,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种理论框架,用来指导快速创新的方法论,在工作坊的组织中,我们可以借用设计冲刺提供的思考框架来进行流程的推进,在稍后的文章中也会跟大家分享。


  • 工作坊:鼓励动手参与和协作共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实工作坊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头脑风暴更结构性、更可视化、更高效清晰的一种形式,但工作坊的组织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这也是接下来想跟大家重点分享的。
基于以上概念的厘清,什么是“共创工作坊”呢?我们可以尝试把它定义为“借鉴设计冲刺的方法论,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更结构化的头脑风暴”。


Part 2

共创工作坊的类型

在决定要组织一场共创工作坊之后,我们还需要好好思考下你要组织一场“什么样的共创工作坊”?我们尝试根据不同的组织目的将共创工作坊进行了一些分类:
  • 调研型工作坊:关注“发现”。工作坊不一定在调研后组织,也可以在调研过程中进行,组织目标用户通过共创工作访的形式来进行信息搜集,我们的目标是“发现用户需求”,这种形式往往可以结合座谈会、访谈等传统用户调研方式开展。


  • 分享型工作坊:关注“共情”。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需求方更深入的了解用户,产生共情,这类工作坊会更侧重内容的输入和理解。


  • 畅想型工作坊:关注“创新”。核心目的是为了畅想未来的可能性,更多是为了在项目初期可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头脑风暴出更多可能性和规划性方向。


  • 设计型工作坊:关注“共创”。相比较畅想型工作坊,如果你的目的更明确,需要大家一起共创产出某种切实可落地的解决方案,那么更适合来一场“设计型工作坊”。


  • 决策型工作坊:关注“评审”。当然还有可能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种方案的可行性,那么可以组织更偏向方案选择、方案评审和决策的工作坊。
不同目标的工作坊在组织方式上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因此在决定要组织一场共创工作坊之后,你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产生更多共情还是希望有明确的方案产出?只有明确了你的组织目的在流程设计时才会更有侧重。


Part 3

共创工作坊的组织步骤

在明确了定义和目标之后,是否你可以顺利的组织一场“共创工作坊”,还需要有一定的时机,从过往的组织经验来看,共创工作坊能否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方是否认可这种模式和价值,是否愿意全情投入,因此建议如果你觉得要组织工作坊,一定在之前需要跟需求方和对方老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并且最好让对方老板可以做一些自上而下的布达和宣贯,因为只有双方都认可共创的价值那么后续的组织才更有意义、阻力更小,否则宁可不组织也不要强求,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共创工作坊的顺利组织甚至需要一点“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
那么,如何组织一场共创工作坊呢?我们可以借用“盖房子”的思路来梳理一些关键步骤供大家参考——“六步盖坊法”:


Step1. 地基
地基我们可以用来指工作坊前期的筹备工作,千万不要忽略或者小觑前期的准备,能否在组织前期把地基打牢将决定你整个工作坊的效果。这一环节建议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 议题共识:与项目核心负责人提前共识希望在共创会上讨论的议题方向和议题颗粒度,千万不要“为了共创而共创”,共创核心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在研究基础上解决需求方的实际痛点。


  • 团队组建:决策需要参与共创工作坊的人员名单及分组,为了保证共创的效果建议好好筛选和甄别参与的成员,最好是项目的核心成员,人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共创的时间及组织成本升高,并且需要保证共创角色的多元,比如业务、产品、设计、用研等角色,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采用分组的情况,经验上一般6-7人一组、每场3-4组为宜,每组里面角色配置也需要尽量多元和均衡,为了保证共创的氛围和效果,也可以适当考虑下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一些外向意见领袖型的成员尽量要分散在不同组别里。

  • 议题布达:成员确定后,接下来一定要将具体的共创背景、议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提前通过邮件布达下去,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比如前期调研报告等,让大家来参加共创之前有一些知识输入和思考,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共创的效率。

Step2. 结构
有了基础保障的“地基”,接下来我们需要描摹出这场共创工作坊的组织流程结构,这里建议可以借用“设计思维”的双钻模型来进行流程设计:

  • 输入:输入环节可以由用研来主导,将前期调研信息分享输入给参与共创的成员,在共创之前充分共情用户,在开始之前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氛围。


  • 理解:在用研侧完成输入环节后,可以进入“理解阶段”,这里通常是为了在共创会上帮助大家内化和理解用户,建议可以借用用户体验旅程图、用户共情地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调动参与者结合输入阶段的信息共创完成对用户画像、用户痛点、用户需求的理解,为后面的环节打好基础,毕竟只有真正理解了用户才能产出对的创意。


  • 发散:完成对用户的充分共情和理解后,可以进入真正头脑风暴的发散环节,这个环节只需回答“How Might We(HMW)”这样一个问题即可,引导与会成员更结构化、可视化的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想出解决方案,这里建议可以借用一些头脑风暴的小工具来调动积极性,比如疯狂小 8 。


  • 收敛:头脑风暴最忌讳没有收敛的风暴,在完成一轮发散之后,需要设置一个“收敛”环节,此时可以借用一些分类、投票、总结等方式引导成员对上一个环节产出的观点进行“同类项合并”,并提炼总结核心关键词,帮助大家在疯狂脑暴后可以捋清思路的脉络。发散-收敛这样的组合可以在一次共创中重复使用,围绕最开始聚焦的共创议题多次循环。


  • 建立:在完成N次的发散-收敛后,可以进入最后的“建立”阶段,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自选,取决于此次共创的目标是否要落地到方案层,如果需要可以借用原型草图、方案模拟等方式进行更具象的方案产出、方案优先级共识等。

Step3. 建材
有了地基和结构后,接下来需要关注最核心硬装“建材”的准备,一场好的共创工作坊不能只有“一张嘴”,光说不练很难发挥出共创的价值和能量,因此在共创工作坊举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两样非常核心的建材:一是工作坊串场PPT,另一个是设计合理的“共创画布”。
  • 串场 PPT :串场 PPT 需要明确整个工作坊的背景、目标、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是硬装一样,将是后续我们整个工作坊共创的最核心阵地和骨架。

  • 共创画布:通常我们会根据事先定好的议题和流程来设计共创画布的内容,比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不同部分分别会在工作坊的什么环节使用等等。我们也会提前将电子版 PPT 里的核心内容点提炼成关键词并打印粘贴在共创画布上,作为后续环节共创的“基石”,一来是帮助大家在共创环节中依然可以看到“输入”阶段的核心内容,二来也是希望营造共创的氛围,鼓励大家可以告别电子设备,避免被工作打扰,尽可能通过“纸质化”的方式来进行共创。当然,不同的项目我们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工作坊议程和目标来进行更适合自己的“共创画布”设计。


Step4. 软装
在硬装建材准备之后,已经有了工作坊所需的“骨架”,接下来需要关注下“软装”的物料准备。
  • 共创物料:首先是共创物料的准备,共创最核心的原则是“观点的可视化”,因此便签、白纸、笔、白板、投票贴等共创小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Tips可以提供给大家,一定要规定好共创物料的使用规则,尤其是便签纸,比如红色用来表示“痛点”、蓝色用来表示“行为”,黄色用来表示“方案”,切忌没有规则随意使用,不论在共创过程中还是最后整理产出,通过颜色对信息的区分会大大提升信息提炼整理效率。


  • 空间规划:其次需要关注共创物理空间的选择和规划,至少会议室需要有一整面墙壁可以用来布置共创区,除了共创画布,一般还可以设置一小块“停车场区”,鼓励在共创过程中一旦出现争议性大、无法快速推进的问题可以先“开到停车场”,以免影响共创的正常推进。


  • 现场记录:现场信息的记录也需要考虑好,比如可以安排特定的同事专门负责现场信息的拍照、记录甚至录音,注意对过程性信息的记录保存。


  • 氛围营造:最后也建议可以关注下现场氛围的营造,共创工作坊不同于会议,需要引导参会成员暂时放下工作、全情投入,因此不妨在共创过程中设置一些音乐播放、茶歇零食等,打造共创的“仪式感”。

Step5. 开工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场共创工作坊所需的地基、结构、建材、软装,终于可以如期按照之前设置好的议程“开工”。首先想先谈谈一场工作坊的“掌舵人”——共创引导师。不少人会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共创引导师其实就是主持人,只要负责按照流程串场即可,其实不然,共创引导师需要对整个项目背景和共创目标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共创过程中需要做到时刻对产出信息保持关注,并且适时帮助大家对信息进行快速敏捷的整理和提炼,否则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方向跑偏,一场共创工作坊对引导师的灵活应变、信息总结提炼能力、控场能力等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以下几个Tips可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 氛围调动:好的共创引导师需要有很好的控场能力,可以调动起现场共创氛围,比如开始之前的破冰环节,需要通过一些相对轻量的游戏让大家放松下来并且熟悉彼此。


  • 明确规则:其次需要时刻关注并引导共创工作坊的规则,比如观点的可视化、共创物料的规范使用、对别人的观点推迟评价、遵守“Yes,and”原则等,在开始之前以及过程中都需要时刻提醒大家遵守共创规则。


  • 巧借东风:当然共创引导师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人”,非常建议共创引导师可以在小组中设置一些“小助手”来辅助你进行流程规则的把控、内容方向的引导,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我们会让每个组里的用研同学来担任共创助手,并且在共创之前需要跟各个小助手提前沟通、共识工作坊的目标和流程。
一般一场共创工作坊会持续 5-6 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都是有可能的,不论是引导师还是参与成员,对体力、脑力、精力的考验还是非常之大的。

Step6. 验收
终于完成一次工作坊的组织了,看着满墙的共创成果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此次并不是结束,不要忘了还需要做最终的“验收”环节,我们需要将线下的共创产出进行整理并且形成线上化、可以供传阅的电子文档,一般我们会采用一些流程图工具或者也可以直接是PPT,将共创产出进行可视化、线上化整理和沉淀。



The end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六步盖坊法”,基本上我们介绍了一场共创工作坊的组织流程。过去一年,我们在 B 端 C 端等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做了几次共创工作坊的尝试,对推动调研结果落地、协同多角色达成共识、体现用研价值等方面是颇有助益的,甚至我们会调整传统用户研究的流程,先组织共创工作坊,然后再输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也会融合共创工作坊中的产出进行撰写,融合更多人的视角和观点,一方面提高了我们报告中提出建议的质量,另一方面一份大家“共创”产出的报告也会更容易被需求方认可和接受。
最后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关于共创工作坊的看法。我们一定要明确“不是看似在共创,就真的在共创”,“不是看似在解决问题就真的在解决问题”,共创工作坊由于天然带有一种“形式感”,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奴隶,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方法保持敬畏心,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去开展一场共创工作坊,共创的产出并不是几张颇具形式感和参与感的照片,而是真真切切需要去解决业务团队的问题并且帮助不同角色达成共识。
世界越来越复杂,“共创”可以带来的多元视角和相互理解显得异常珍贵,共勉。(完)


—  The end  —
以下三分设文章,你可能也感兴趣
 
📚 原创文章精选📚
告别加班!使用设计系统方法更快地构建产品
如何评估设计质量,提升设计技能
你常常忽略的 7 个具有破坏性的体验鸿沟
一篇文章告诉你服务设计到底能做什么?
看 Apple CarPlay 如何提升驾驶安全和驾驶体验
一起看看《对马岛之魂》如何打造初次对抗体验
制定 “小目标”,了解产品管理中的结构化思维
35+ 的 Windows 系统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导师与学员的高效交流 APP 设计 —— Lightship
🙋 我们一起聊设计 🙋‍♂️
高质量,学设计行交流微信群
期待与更多优秀用户体验设计师一起成长
PS:欢迎大家关注三分设,每天早上9点,准时充电。分享优质设计、创意灵感、新知新识,定期大咖老师直播分享,零距离连麦,答疑解惑。 添加小小虫微信号【 Lil_Bug 】,备注【 三分设 】加入!(只面向星标了公众号三分设的粉丝) 
点亮『在看』,百万年薪↓321
浏览 10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