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共创工作坊在用户研究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Part 1
头脑风暴:鼓励不同角色的共同思考的一种讨论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头脑风暴是不够结构性的,会上也很容易出现各说各话、讨论低效混乱的情况,最终的产出可想而知。 设计冲刺:设计冲刺又可以叫 Design Sprint ,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种理论框架,用来指导快速创新的方法论,在工作坊的组织中,我们可以借用设计冲刺提供的思考框架来进行流程的推进,在稍后的文章中也会跟大家分享。 工作坊:鼓励动手参与和协作共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实工作坊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头脑风暴更结构性、更可视化、更高效清晰的一种形式,但工作坊的组织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这也是接下来想跟大家重点分享的。
Part 2
调研型工作坊:关注“发现”。工作坊不一定在调研后组织,也可以在调研过程中进行,组织目标用户通过共创工作访的形式来进行信息搜集,我们的目标是“发现用户需求”,这种形式往往可以结合座谈会、访谈等传统用户调研方式开展。 分享型工作坊:关注“共情”。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需求方更深入的了解用户,产生共情,这类工作坊会更侧重内容的输入和理解。 畅想型工作坊:关注“创新”。核心目的是为了畅想未来的可能性,更多是为了在项目初期可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头脑风暴出更多可能性和规划性方向。 设计型工作坊:关注“共创”。相比较畅想型工作坊,如果你的目的更明确,需要大家一起共创产出某种切实可落地的解决方案,那么更适合来一场“设计型工作坊”。 决策型工作坊:关注“评审”。当然还有可能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种方案的可行性,那么可以组织更偏向方案选择、方案评审和决策的工作坊。
Part 3
议题共识:与项目核心负责人提前共识希望在共创会上讨论的议题方向和议题颗粒度,千万不要“为了共创而共创”,共创核心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在研究基础上解决需求方的实际痛点。 团队组建:决策需要参与共创工作坊的人员名单及分组,为了保证共创的效果建议好好筛选和甄别参与的成员,最好是项目的核心成员,人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共创的时间及组织成本升高,并且需要保证共创角色的多元,比如业务、产品、设计、用研等角色,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采用分组的情况,经验上一般6-7人一组、每场3-4组为宜,每组里面角色配置也需要尽量多元和均衡,为了保证共创的氛围和效果,也可以适当考虑下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一些外向意见领袖型的成员尽量要分散在不同组别里。 议题布达:成员确定后,接下来一定要将具体的共创背景、议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提前通过邮件布达下去,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比如前期调研报告等,让大家来参加共创之前有一些知识输入和思考,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共创的效率。
输入:输入环节可以由用研来主导,将前期调研信息分享输入给参与共创的成员,在共创之前充分共情用户,在开始之前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氛围。 理解:在用研侧完成输入环节后,可以进入“理解阶段”,这里通常是为了在共创会上帮助大家内化和理解用户,建议可以借用用户体验旅程图、用户共情地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调动参与者结合输入阶段的信息共创完成对用户画像、用户痛点、用户需求的理解,为后面的环节打好基础,毕竟只有真正理解了用户才能产出对的创意。
发散:完成对用户的充分共情和理解后,可以进入真正头脑风暴的发散环节,这个环节只需回答“How Might We(HMW)”这样一个问题即可,引导与会成员更结构化、可视化的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想出解决方案,这里建议可以借用一些头脑风暴的小工具来调动积极性,比如疯狂小 8 。 收敛:头脑风暴最忌讳没有收敛的风暴,在完成一轮发散之后,需要设置一个“收敛”环节,此时可以借用一些分类、投票、总结等方式引导成员对上一个环节产出的观点进行“同类项合并”,并提炼总结核心关键词,帮助大家在疯狂脑暴后可以捋清思路的脉络。发散-收敛这样的组合可以在一次共创中重复使用,围绕最开始聚焦的共创议题多次循环。 建立:在完成N次的发散-收敛后,可以进入最后的“建立”阶段,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自选,取决于此次共创的目标是否要落地到方案层,如果需要可以借用原型草图、方案模拟等方式进行更具象的方案产出、方案优先级共识等。
串场 PPT :串场 PPT 需要明确整个工作坊的背景、目标、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是硬装一样,将是后续我们整个工作坊共创的最核心阵地和骨架。 共创画布:通常我们会根据事先定好的议题和流程来设计共创画布的内容,比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不同部分分别会在工作坊的什么环节使用等等。我们也会提前将电子版 PPT 里的核心内容点提炼成关键词并打印粘贴在共创画布上,作为后续环节共创的“基石”,一来是帮助大家在共创环节中依然可以看到“输入”阶段的核心内容,二来也是希望营造共创的氛围,鼓励大家可以告别电子设备,避免被工作打扰,尽可能通过“纸质化”的方式来进行共创。当然,不同的项目我们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工作坊议程和目标来进行更适合自己的“共创画布”设计。
共创物料:首先是共创物料的准备,共创最核心的原则是“观点的可视化”,因此便签、白纸、笔、白板、投票贴等共创小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Tips可以提供给大家,一定要规定好共创物料的使用规则,尤其是便签纸,比如红色用来表示“痛点”、蓝色用来表示“行为”,黄色用来表示“方案”,切忌没有规则随意使用,不论在共创过程中还是最后整理产出,通过颜色对信息的区分会大大提升信息提炼整理效率。 空间规划:其次需要关注共创物理空间的选择和规划,至少会议室需要有一整面墙壁可以用来布置共创区,除了共创画布,一般还可以设置一小块“停车场区”,鼓励在共创过程中一旦出现争议性大、无法快速推进的问题可以先“开到停车场”,以免影响共创的正常推进。
现场记录:现场信息的记录也需要考虑好,比如可以安排特定的同事专门负责现场信息的拍照、记录甚至录音,注意对过程性信息的记录保存。 氛围营造:最后也建议可以关注下现场氛围的营造,共创工作坊不同于会议,需要引导参会成员暂时放下工作、全情投入,因此不妨在共创过程中设置一些音乐播放、茶歇零食等,打造共创的“仪式感”。
氛围调动:好的共创引导师需要有很好的控场能力,可以调动起现场共创氛围,比如开始之前的破冰环节,需要通过一些相对轻量的游戏让大家放松下来并且熟悉彼此。 明确规则:其次需要时刻关注并引导共创工作坊的规则,比如观点的可视化、共创物料的规范使用、对别人的观点推迟评价、遵守“Yes,and”原则等,在开始之前以及过程中都需要时刻提醒大家遵守共创规则。 巧借东风:当然共创引导师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人”,非常建议共创引导师可以在小组中设置一些“小助手”来辅助你进行流程规则的把控、内容方向的引导,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我们会让每个组里的用研同学来担任共创助手,并且在共创之前需要跟各个小助手提前沟通、共识工作坊的目标和流程。
The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