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之下,如何找到清醒的自我认知

人生不止有技术

共 334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8-02


前端猎手
 链接每一位开发者,让编程更有趣儿!
关注

我是法医,一只治疗系前端码猿🐒,与代码对话,倾听它们心底的呼声,期待着大家的点赞👍与关注➕,当然也欢迎加入前端猎手技术交流群😛,文末扫码我拉你进群,一起交流技术以及代码之外的一切🙆‍♀️

转载自Duing(ID:duyi-duing


我们的一生中,如果要选出一个需要持续去思考和解答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


我想,无论如何,“认识自己”,肯定会有一席之地。


这句话,写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也写在《道德经》里。东西方的先哲不约而同把它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侧面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许多朋友可能知道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在各种测试中得分越低的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越偏离实际。换言之,表现越差的人,往往会更不自知。


社会心理学上,也有一个现象,叫做“优于平均效应”。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大多数人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特质都“超出平均水平”—— 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上来说,只有不到50%的人能“高于平均水平”。但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就是特殊的那一个。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指的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透彻了解和合理评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知”。


自知可能未必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但它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的你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从而规避风险。


那么,如何有一个清醒的自知呢?


01
第一步
塑造自我意象


提问:能决定大多数人实现目标、过上幸福且充实的生活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运气”、“财富”、“天时地利”……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准确的。虽然这些因素对实现目标、过上幸福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首要因素。我所说的首要因素,是你对自己形象的认识。”


这就是麦克斯韦·马尔茨(MaxwellMaltz)博士在其1960年所著的《心理控制术》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他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控制理论。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给潜意识重新“编程”,从而实现自己最疯狂的计划。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马尔茨博士认为,作为一个受目标驱动的人,一般不会对现状满意。


如果你想获得快乐和充实,就需要一个目标。过程中的控制机制是你的“潜意识”,但关键在于,你的头脑并不能区分这个目标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举个例子,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数学很糟糕。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数学成绩开始变差的,但我记得的是,一旦我对自己的自我形象定义是“数学不好”,我就走上了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我开始讨厌数学,上课走神,经常“忘记” 做作业。


结果就是,我的成绩更差了。这又反过来强化了我“数学不好” 的形象。


有趣的是,当我后来开始学习以统计学为支撑的学科,虽然我有很多数学知识需要补,但我还是成功的自学了数学,甚至开始享受学数学。


因此,与自身的控制机制沟通,帮助它设定积极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路的学习,我慢慢将一个“数学很糟糕”的自我形象重新编程,诞生了一个“喜欢数学”的新形象。


02
第二步
远离自我PUA


尽管PUA已经被人诟病为“被滥用的流行词”之一,但微博上,高达5.8亿阅读量和9.7万讨论的话题#如何停止自我PUA#,或许多少能反映出现代人和自我对抗的一种困境。


「自我PUA」,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厌恶,自我贬低。


一个经典的影视剧例子是《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她因为表面上杀伐果断、背地里却常常贬低自己,一遇事就把“额错了”挂在嘴边,而被网友们推举为“自我PUA的前辈”。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很多现代人不管是搞砸了一件事,还是预设自己会搞砸一件事,都习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已经全面崩盘。


常见操作之一是自暴自弃地发朋友圈说自己菜,并配上某张日剧的台词截图说「我天生就是一个废物」。因此有时候即使被内卷了,也不觉得自己被卷,而是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加班时间还不够长。


或者即使小有成就,也会在内心自我怀疑“真的吗?”。领导夸你棒,你觉得可能是职场表演学;同事说你棒,那应该是职场表演学。总之,别人的夸奖大多只是客套,不能当真。


美国临床心理治疗师埃夫隆认为,每个人都可能会羞辱自己,但如果放任羞耻感过度贬低真实的自我,就可能会患上心理学家PaulineClance提出的「冒充者综合症」,相当于「毁人于心智,慢性自杀于无形」。


社交网络拉大了自己和别人“比较”的范围,人们在网上对标的人首先是各种俊男美女、时尚大V、博学段子手,然后才是镜子里的自己。


这往往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内耗,不用别人动手,自己就对自己实行隐形攻击。结果时间都花在否定自我上,因为担心做不好而迟迟不想开始下一步,导致行动拖延,停滞不前。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所以想要跳出自我PUA圈套,首先要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而不是超人。不要把过度的自我批评当成鼓励自己的动机,要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事,并允许自己向他人求助。


你可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试想一下,当你的好朋友对自己失去信心,你会安慰鼓励,而不是赞同肯定。


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也不要那么紧绷,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可以多问问自己“怎么办”,少问“为什么”。


03
第三步
建立稳定性自我


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这样一句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


稳定性自我就相当于“充电桩”,如果你通过内聚的自我,发自内心想要去做一件事,你就很容易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忘记时间的流逝。


这种由内在动力驱动的学习状态,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因为学习过程愉悦,又很有收获感。


但内在动力的产生是存在滞后性的,只有先学了,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擅长了,你才会产生喜欢的情绪。


没有学,何来的内在动力?


因此,如果只依赖内在动力的驱动来学习,就会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没有内在动力,所以无法学;可不学,又没法产生内在动力。


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感兴趣,更多是将三分钟热度,误以为是内在动力。


比如突然看到电视里有人表演乐器很酷,一想到学成后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就激动不已。想减肥,一想到可以在朋友圈惊艳众人就喜形于色。


由美好想象激发的动力,一旦在过程中稍微遇到阻碍,立刻就冷却下来了。咱们普通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肌肉一样,在频繁使用后会变得疲劳。


提升自我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意志力又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困难,这时稳定性自我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2016年王兴曾经评价过张一鸣,他说,张一鸣看得很早,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早明白这是一个什么事情,这是一个多大的事情,这事情的关键是什么。而且他提前几年就反复地积累,而不是在做了之后才开始。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他曾经试过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地去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佳后立刻调整实验方向,转而探寻自身专注高效的波峰。这一回,他得出了有效结论: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成功者之所以成为成功者,就像稻盛和夫始终奉行的理念——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如果你想拥有更加准确的自我意识,就养成认真审视自己的习惯,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期望没有太过偏离现实,也要确保自己没有被外在环境PUA。


蒙田(Michelde Montaigne)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让“我”决定我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把选择权交到外界手上。


当我们设想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文化时,我们有能力想象并实现一个鼓舞人心的未来。

今日互动话题:

大家如何看待内卷呢?欢迎留言和法医分享~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我的年中总结: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看似平淡,也始终向前

坚持的最高境界——善护念

一入“远程”终不悔,有人欢喜有人愁

程序员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程序猿终身学习有必要吗?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答案

2022程序员跳槽不完全指南



很感谢小伙伴看到最后😘,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到您的的话不妨关注➕+点赞👍+收藏📌+评论📜,您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欢迎加入前端猎手技术交流群😛,文末扫码加我微信,我拉你进群,一起交流技术以及代码之外的一切🙆‍♀️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