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又一位博士毕业生刘大一恒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刘大一恒入选西南地区首位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第一档的学生,毕业起薪为200万元。这位本硕博均就读于川大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的“川三甲”,在研究生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10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如TASLP、ACL等录用和发表7篇论文、也曾担任多个期刊会议审稿人,如CCF-B类期刊TNNLS等、成为2019年Natural Question全球长期公开竞赛冠军、获得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项……这次参选“天才少年计划”,是华为公司主动向刘大一恒伸出的橄榄枝。在旁人看来如同“过五关、斩六将”的选拔和面试,对刘大一恒而言,更像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总结和展示。最触动刘大一恒的是最终环节的面试,在与公司高管的交流中,他感受到华为公司对高精尖技术和人才的看重,以及致力科研的情怀,认为自己找到了未来的舞台。刘大一恒坦言,比起被大家关注的高薪,更让他兴奋的是这个机会能够让自己的所学所知转化为理论应用,创造出更精尖技术的可能。面对华为开出的顶级offer,长时间扎根实验室,专注于学术的刘大一恒也告诉记者,自己看中的不是薪资,而是华为对基础技术的重视和人才培养制度。毕业后,他将加入华为核心研发团队-云语音语义创新LAB,由NLP技术领军专家亲自担任导师,参与NLP技术探索与突破。刘大一恒是四川自贡人,高考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提前获得了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的高考加分,2012年进入四川大学。从本科到博士,每个假期,对刘大一恒而言,都是为自己“充电”的好时光。早在本科阶段,他便习惯了放弃寒暑假的休憩,转头扎入自习室和机房内,为ACM程序设计竞赛等一场场学科竞赛训练、备战。在不分日夜的钻研中,冰冷的代码程序在刘大一恒眼中也逐渐变得“可爱”起来,他对于专业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这一切让刘大一恒决定沿着计算机这条路一直走下去——2015年,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四川大学本硕博连读的保送机会,开启了新一段旅程。沉稳、内敛、有毅力是刘大一恒对自己的评价,一路走来,从本科到博士,他的科研之路并不轻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承受着孤身奋战的压力。很幸运,从小热爱计算机的他,最终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在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是所有优秀研究生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刘大一恒也不外。
从大学第四年开始,他便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坚守在实验室中,将灵感和成果转化成一篇篇的论文,再满怀憧憬地将它们投向顶级学术会议。
遗憾的是,初出茅庐的刘大一恒因缺乏经验与历练,投出去的论文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刚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时候,刘大一恒缺乏经验与历练,写好的论文被一次次拒稿。后来,在导师吕建成教授和朋友的鼓励下,他收拾好心情,一遍遍修改打磨自己的论文。一次、两次、三次……做实验、写论文、投稿……论文投出去一次,又被退回一次……到后来,刘大一恒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流程。他逐渐明白,失败是科研的常态,而自己要做的,是面对和再尝试,将失败转化为动力。
直到博士一年级时,刘大一恒又一次找到了灵感,兴奋的他立刻放弃休假,和导师一起泡在实验室讨论研究思路,经过整整一个暑假和新学期的打磨,这篇被时间浸润的研究成果逐渐成型。也正是这篇刘大一恒发表在ACL 2019上的论文,直接实现了川大在读研究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ACL(编注:计算语言学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零的突破,为他的科研旅途开启了崭新的征程。2017年,在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刘大一恒远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学习交流。陌生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学习让初到海外的他有些不适,但几周后,一流的学术机构的研究氛围和世界前沿课题如同雨露般冲走紧张感,灌溉着他不断滋生的求知欲。到后来,他常常一和同学交流便忘了时间,在实验室浅浅一眠,只等第二天新的讨论和实验。半年后,刘大一恒依依不舍地结束了交流,一路的所见所感像种子落入心间,催生出更多的期待。不久后,机会再次降临——荣获唐立新奖学金的他在同学的邀请下前往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实习。刘大一恒万分珍惜这次机会,研究成了他唯一想做的事。除了睡觉,他把所有时间留给了实验室,甚至有时为了实验,直接睡在办公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