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0万年薪的博士生!分享学习经验

共 382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08-18 11:29







(给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战加星标,提升AI技能)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中青网教育、四川大学、川大计算机软件研究生、封面新闻

近日,一批高校博士毕业生因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项目,屡屡冲上热搜,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8月8日,又一位博士毕业生刘大一恒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刘大一恒入选西南地区首位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第一档的学生,毕业起薪为200万元

这位本硕博均就读于川大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的“川三甲”,在研究生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10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如TASLP、ACL等录用和发表7篇论文、也曾担任多个期刊会议审稿人,如CCF-B类期刊TNNLS等、成为2019年Natural Question全球长期公开竞赛冠军、获得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项……

生活中的刘大一恒  图源:四川大学

这次参选“天才少年计划”,是华为公司主动向刘大一恒伸出的橄榄枝。在旁人看来如同“过五关、斩六将”的选拔和面试,对刘大一恒而言,更像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总结和展示。最触动刘大一恒的是最终环节的面试,在与公司高管的交流中,他感受到华为公司对高精尖技术和人才的看重,以及致力科研的情怀,认为自己找到了未来的舞台。刘大一恒坦言,比起被大家关注的高薪,更让他兴奋的是这个机会能够让自己的所学所知转化为理论应用,创造出更精尖技术的可能。

面对华为开出的顶级offer,长时间扎根实验室,专注于学术的刘大一恒也告诉记者,自己看中的不是薪资,而是华为对基础技术的重视和人才培养制度。

毕业后,他将加入华为核心研发团队-云语音语义创新LAB,由NLP技术领军专家亲自担任导师,参与NLP技术探索与突破。


天才少年也曾被多次拒稿


刘大一恒是四川自贡人,高考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提前获得了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的高考加分,2012年进入四川大学。从本科到博士,每个假期,对刘大一恒而言,都是为自己“充电”的好时光。早在本科阶段,他便习惯了放弃寒暑假的休憩,转头扎入自习室和机房内,为ACM程序设计竞赛等一场场学科竞赛训练、备战。

在不分日夜的钻研中,冰冷的代码程序在刘大一恒眼中也逐渐变得“可爱”起来,他对于专业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这一切让刘大一恒决定沿着计算机这条路一直走下去——2015年,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四川大学本硕博连读的保送机会,开启了新一段旅程。

沉稳、内敛、有毅力是刘大一恒对自己的评价,一路走来,从本科到博士,他的科研之路并不轻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承受着孤身奋战的压力。很幸运,从小热爱计算机的他,最终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刘大一恒与导师吕建成教授


在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是所有优秀研究生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刘大一恒也不外。


从大学第四年开始,他便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坚守在实验室中,将灵感和成果转化成一篇篇的论文,再满怀憧憬地将它们投向顶级学术会议。


遗憾的是,初出茅庐的刘大一恒因缺乏经验与历练,投出去的论文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刚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时候,刘大一恒缺乏经验与历练,写好的论文被一次次拒稿。后来,在导师吕建成教授和朋友的鼓励下,他收拾好心情,一遍遍修改打磨自己的论文。

图源:封面新闻

一次、两次、三次……做实验、写论文、投稿……论文投出去一次,又被退回一次……到后来,刘大一恒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流程。他逐渐明白,失败是科研的常态,而自己要做的,是面对和再尝试,将失败转化为动力。

直到博士一年级时,刘大一恒又一次找到了灵感,兴奋的他立刻放弃休假,和导师一起泡在实验室讨论研究思路,经过整整一个暑假和新学期的打磨,这篇被时间浸润的研究成果逐渐成型。

也正是这篇刘大一恒发表在ACL 2019上的论文,直接实现了川大在读研究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ACL(编注:计算语言学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零的突破,为他的科研旅途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海外求学时直接睡在办公室


2017年,在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刘大一恒远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学习交流。陌生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学习让初到海外的他有些不适,但几周后,一流的学术机构的研究氛围和世界前沿课题如同雨露般冲走紧张感,灌溉着他不断滋生的求知欲。到后来,他常常一和同学交流便忘了时间,在实验室浅浅一眠,只等第二天新的讨论和实验。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刘大一恒

半年后,刘大一恒依依不舍地结束了交流,一路的所见所感像种子落入心间,催生出更多的期待。

不久后,机会再次降临——荣获唐立新奖学金的他在同学的邀请下前往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实习。刘大一恒万分珍惜这次机会,研究成了他唯一想做的事。除了睡觉,他把所有时间留给了实验室,甚至有时为了实验,直接睡在办公大楼。


经验访谈与科研之路


在去年年底,刘大一恒被评选为川大计算机学院的“学术之星”之一,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

1.在阅读外文文献方面有没有什么技巧呢?

记得刚读研的时候,我对读英文文献非常不适应,感觉这可能是我做科研最大的障碍。后来强迫自己读英文文献,到现在我几乎可以几分钟看完一篇文章。我的经验是刚开始读文章,不要太纠结文章的细枝末节或者某些生僻的单词或者语法,主要看这篇文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数据上做了什么实验

然后养成一个多读论文的习惯,论文看到后面都是越看越快的。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至少要看100篇自己领域的文章。至于怎么找外国文献,我主要会定期去看AI领域每年各个顶会接收的文章列表,把和自己方向相关的和感兴趣的文章整理下来看,也会经常在arxiv上找一些最新的文章,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相关的引用和被引用文献都看看。

2.在科研和写论文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做科研的话我觉得刚开始找到一个方向就一定要坚持去做,这也是我的导师最开始教给我的。一个比较大的感触就是“没有什么方向是不能做的,也没有什么方向是可以轻松做出来的”。当你确定了一个方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顺利发文章和毕业也是一定可以的。而不管你做什么方向,发文章都一定不会很轻松,因为你能轻易想到的idea别人也早就想到了。因此坚持和积淀是很重要的,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换方向,也许你再坚持一下,就有成果。

其次就是多思考多实践,计算机类一般来说还是实验性的学科而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因此实验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可能看了很多论文,但是却很少动手去复现,没过几天看的内容可能就忘了。只有去亲自动手做了实验,才会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要知道很多问题都是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找到的,回想起来我的很多篇论文的idea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前方法的问题,进而想到解决办法才做出来的。

最后,从论文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如何去找新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广的视野,对老方法也要有很好的积累。第二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该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要了解国内外学者们在该问题的最新进展,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验,不断试错,也可以结合其他领域的技术,最后取得一个好的效果。第三种是类似rethinking或者探索分析的文章,是对已知的方法或框架进行再思考再探索,也是需要多做实验多思考,通过统计和可视化手段去观察现有的方法有什么不足,灵感往往也是来自于实验。第四种就是survey和总结类的文章,这个就需要对某个领域从传统到最新的方法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读论文的要求会多一些,对实验的要求相对会少一些。

至于论文写作,我认为学术论文讲究的是简洁、清晰、突出重点。写文章最重要的是逻辑性,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前后逻辑,上一段和下一段要表达什么内容,前后逻辑关系是什么都很重要。建议在写论文前先把逻辑梳理清楚,尽量不要有废话和逻辑不连贯的情况,可以多参考同领域顶会和顶刊的论文写作。至于英文写作,现在有了百度、有道、google等效果很好的翻译系统,也有grammarly等语法修改软件,因此在语言层面来说写英文文献不会太难,写完之后可以多给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看看,不断润色。

3.如何权衡科研和生活?

这个因人而异,我个人花在科研的时间其实并不算特别多。根据我的观察,有些同学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呆在实验室,但是效率不一定很高。我比较喜欢劳逸结合,定期会玩玩游戏看看动漫比赛放松放松,有时候压力大或者感觉特别疲惫也会去吃点好吃的看看电影放松下自己,这样才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保持一个比较高效的学习状态。当然,在读研期间,科研还是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计划和有意识地控制进度,不要在最需要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点赞。微信搜索「hych666」,欢迎添加我的微信,更多精彩,尽在我的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阅读)

玩机器学习,再也不缺数据集了

揭秘!阿里巴巴电商算法首次对外公开

用BERT夺腾讯算法大赛50万元大奖!

集成学习:一种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

NumPy库入门教程:基础知识总结

人工智能最全学习路线!36本书,赶紧上车!


老铁,三连支持一下,好吗?↓↓↓

浏览 4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