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CH 上发现了一个青蛙头像的男人

唐韧

共 307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2-08 13:53

这两天我依然在持续体验 Clubhouse(简称 CH),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忍不住再过来分享下。


先说个事儿。


今天早上我在使用 CH 时,在别人的 follow 列表里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头像和名字,一个绿青蛙头像和一个叫 Allen zhang 的名字。


不用多说,熟悉的人一定知道使用这个头像和名字的是谁。



我记得「和菜头」曾经在一篇文章结尾这么描述过他:「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 APP 应用,在发布后的 48 小时之内,如果你也下载尝鲜,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 Allen 的人。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那么你也许遇见了张小龙」。


只不过这次有了头像,且不是在发布后 48 小时内,但依然沉默不语。


我不知道这个账号背后是不是真实的张小龙,但我宁愿相信,一个深居简出的产品经理在深夜抽着烟,体验着这款新产品。


我看了下,现在绿青蛙被 1600 多人关注了,但他只关注了一个人,这个人叫 Pony Ma。而且,他是被 Allen zhang 邀请进来的。


很巧合,Pony Ma 的简写就是 PM,没有头像。



昨天有一篇很酸且有点阴阳怪气的文章说了下 CH 的用户画像,在我看来,有点以偏概全了。或者说,这是没有实际体验下的自我概括。


不得不说,这是一款有意思的产品。这也是我写的第三篇关于 Clubhouse 的文章了。


第一篇里我说过,我不认为它在国内能火起来,但并不是说它本身不火。实际上,在国外它已经很火了。


CH 在国内能否长期存活下去,这里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为足够开放,谈论内容不受控制,很容易触碰某些红线。


有朋友说,CH 会在短期内被下线。准确说,CH 在国内就没上线过,所以谈不上下线。但是,它有被墙的可能性。


也有人说,好几个大厂已经专门有团队在研究 CH 并且复刻国内版本了,有的进度已经很快。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用上国内复刻版。


从这几天的持续体验来看,我也有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这是一款高度还原现实且极具发挥空间的产品。


昨天晚上我和星球里一些同学开了个房间,从 9 点一直聊到 11 点多。没有大范围邀请,人数不多,参与发言的 10 人左右后,总体听众大概 40 人的样子。



其实这两个多小时的感受是很轻松的,因为中途会穿插很多的讨论,且互动人次和频率较高,信息密度也比较高。跟直播相比,CH 的形式带来的压力更小。


另外,CH 的产品没有做多余的东西,既没有内容沉淀,也没有互动方式。它把传统社交产品的一切互动形式都取消了,比如点赞、评论、打赏等。


或许是还没加上,但我觉得不加上会更好。没有了这些功能,这款产品才足够纯粹,因为它高度还原了现实,就像我们在线下聊天互动一样。


我看有些房间里的讨论比较精彩,大家为了给主讲人表示点赞,会用鼓掌的方式来表达,是那种真实的拍手且通过声音传递出来。


你看,这不就是高度还原了现实么!


这些行为是没有被设计在产品里的,但是用户通过产品能创新出很多玩法,发挥空间非常大。


相比点赞、评论、打赏,这种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更接近于社交。我们习惯了很多社交产品的功能,但也因此失去了真实社交的体验。


第二,这是一款不需要运营的社交产品。


我会称 CH 为社交产品,有人会说这是一款社区产品,但我觉得它做的就是真实社交,且关系链的存在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说 CH 有一个关键数据指标,我会认为是基于单个用户的关系链数量。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款产品是不需要运营的,它有自发的运营机制,而运营者就是每一个房间里的人。


我看到这么一种玩法。


有人开了一个主题房间,但进房间的人都不说话,就是让自己的头像出现在那,进而可以让感兴趣的人彼此互关。


比如下图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房间,就是典型的此类玩法。



因为每个人的个人主页都会有一个文字介绍区域,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写在这。加上 CH 的房间推荐逻辑是带有社交推荐的,所以你的关系链越多,被推荐的相关房间的数量和类型也就越多。


基于这一点,很多人开始去主动寻找有意思的人,试图通过他们突破自己的社交边界。


这就像一群人都集中到一个广场上,谁也不说话,但胸前都有一块写有自己介绍的牌子。大家都可以看到彼此,感兴趣的相互标记一下。基于这个标记,之后可以进入他们的社交圈子。


你看,作为一款社交产品,用户在主动帮助彼此建立社交关系,这是所有社交产品都希望极力做到的事。


今天一大早我还进入了一个房间,主题是聊国外华人回国工作的话题,而且李开复也在里面。



房间的互动方式是提问分享型,跟线下沙龙一样,有主持人控场,有主嘉宾,有观众。


观众基于自己的问题向嘉宾提出,嘉宾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提问人很多,主持人会维持秩序并挑选问题。


这是我第二次在房间碰到李开复,他每次待的时间不长,回答了很多问题之后就有别的事离开了。


当时,这个房间人数达到了 5000 人上限。试想一下,有 5000 人实时在线的线下沙龙,是一个什么规模。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 CH 核心用户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圈、科技圈和创投圈。


其实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大众用户已经玩的很嗨。只不过我们没有突破社交边界去发现他们。在美国、日本、台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不只是局限在一些高精尖人群里。


对于 CH 而言,每个人都是他们的用户,每个人也都在帮他们运营。这一点,非常牛逼!


第三,这是一款既没有内容又有内容的产品。


我之前也说过,CH 是没有内容沉淀的,这是因为它的产品逻辑是实时语音交流,所以沉淀不了任何内容。


但是,虽说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但也有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存在,那就是房间(room)。



我相信有很多人每天打开 CH 的一个动机就是看看今天里面有哪些有意思的房间,「刷房间」就成了消费内容的一种方式,房间本身就成了内容。包括了主题和人。


这就像一个内容信息流,当大家筛选完一遍后,最终选择进入了对应的房间开始收听或发言。


用户使用产品时之所以会形成「刷」的感觉,就是因为产品里每时每刻都有新东西,有不确定性,这种东西会让人上瘾。比如刷抖音、刷朋友圈。


我看了下手机记录的 APP 消耗电量使用时间,惊奇的发现使用 CH 的时间超过了微信。而且我发现朋友圈不止一个人这么说。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款产品的用户留存能力很强。


高度还原现实、不需要运营、有内容之外的内容,这款产品跟其他现象级产品都不太一样。


或许,我们稍微有一点低估它了。


当然,现在安卓用户还用不了。不过如果你真想体验,有的是办法。买一台 iPhone 只是成本最高的一种而已。


青蛙头像男人的出现,也让我想起来 10 年前的一段故事。


张小龙在体验完 kik 之后,深夜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从此,微信成了一个生活方式。


·················END·················


你好,我是唐韧!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公众号:唐韧(ryantang007)

北漂十年,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出过一本书,在创业公司奋斗过、在大厂服役过,如今是一个创业者。

追求现象背后的逻辑,用产品视角观察世界,用产品思维解决难题。在这里记录我想表达的一切!



今天,与 59052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关注后回复“w”,加我私人微信



推荐阅读


我不看好 Clubhouse 在国内能火起来!
都是做产品的,我觉得网易这次有点过了
浏览 4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