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简单排序算法?看起来却满是bug

C语言题库

共 134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12-28 00:59


大家好,我是雨乐。

今天在搜论文的时候,偶然发现一篇文章,名为<>,看了里面的内容,蛮有意思,所以今天借助此文,分享给大家。

算法

下面我看下伪代码实现,在证明该排序算法正确性之前,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ICan’tBelieveItCanSort😁。

ICan’tBelieveItCanSort(A[1..n]) {
  for i = 1 to n do
    for j = 1 to n do
      if A[i] < A[j] then
        swap(A[i], A[j])
}

看了上面代码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不会跟我一样,觉得

这不就是一个错误的冒泡排序算法么,只是把第二行把范围写错,第三行交换的条件写反了罢了😁。

下面是冒泡排序的伪代码:

BubbleSort(A[1..n]) {
  for i = 1 to n do
    for j = i + 1 to n do
      if (A[i] > A[j]) then
        swap(A[i], A[j]);
}

为了后续描述方便,我将该算法统一称之为"新算法"。

从上面两个伪代码的实现来看,新算法ICan’tBelieveItCanSort和传统的冒泡排序算法BubbleSort的区别如下:

  • 在新算法中,内循环为 for j = 1 to n 

    而在传统的冒泡算法中,内循环为 for j = i + 1 to n 

  • 在新算法中,交换的条件为 if A[i] < A[j]

    而在传统的冒泡排序算法中,交换条件为 if A[i] > A[j]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重新转回到新算法,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再此重新贴一次新算法的伪代码:

ICan’tBelieveItCanSort(A[1..n]) {
  for i = 1 to n do
    for j = 1 to n do
      if A[i] < A[j] then
        swap(A[i], A[j])
}

先不论算法的正确与否,因为在A[i] < A[j]时候才进行交换,所以上述代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 按照降序排列。但实际上,通过代码运行结果来分析,其确实是升序排列。

下面给出证明过程。

证明

下面将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此算法的正确性。

假设Pᵢ是经过 i 次(1 ≤ i ≤ n)外循环后得到的数组,那么前i项已经是升序排列,即 A[1] ≤ A[2] ≤ . . . ≤ A[i]。

要证明该算法正确,只需要证明P对于任何[i + 1..n]都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只要证明 P₁成立,假设 Pᵢ成立,接着再证明 Pi+1 也成立,命题即可得证。

P₁显然是正确的,而且这一步和普通的冒泡算法降序没有区别,经过第1次外循环,A[1]就是整个数组的最大元素。

接着我们假设Pᵢ成立,然后证明 Pi+1 成立。

下面我们开始证明新算法的正确性😁。

首先假设存在一个下标K:

首先假设A[k](k介于1~i之间)满足 A[k] > A[i+1] 最小的一个数,那么 A[k−1]≤A [i+1](k≠1)。

如果A[i+1]≥A [i],那么这样的 k 不存在,我们就令 k=i+1。

现在,我们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 1 ≤ j ≤ k−1 此时,由于A[1..i]是递增有序,且A[K]是满足A[k] > A[i+1] 最小的一个数,所以A[j] < A[i +1],没有任何元素交换发生。

  • k ≤ j ≤ i (显然,当k = i+1的时候,不会进入此步骤)

    由于 A[j] > A[i+1],所以每次比较后都会有元素交换发生。

    我们使用 A[] 和 A′[] 来表示交换前和交换后的元素,所以A[i+1] = A[k],A′[k]=A[i+1]。

    经过一系列交换,最大元素最终被放到了 A[i+1] 位置上,原来的A[i+1]变成了最大元素,A[k]被插入了大小介于原来A[k]和A[k-1]之间的元素。

  • i+1 ≤ j ≤ n

    由于最大元素已经交换到前 i+1 个元素中,此过程也没有任何元素交换。

经过上面一系列条件,最终,P就是升序排序算法执行完以后的结果。

由于内外循环完全一样,所以此算法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了。

优化

从上面的证明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 i=1 的循环以外,其余循环里 j=i-1 之后的部分完全无效,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省略,得到简化后的算法。

ICan’tBelieveItCanSort(A[1..n]) {
  for i = 2 to n do
    for j = 1 to i - 1 do
      if A[i] < A[j] then
        swap(A[i], A[j])
}

对比

但从代码来看,新算法像是冒泡算法的变种,但是从上面证明过程来看,新算法实际上是一种插入算法。

下面为新算法的模拟图:

新算法

下面为冒泡算法的模拟图:

冒泡算法

实现

代码实现比较简单,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SimplestSort(std::vector &v) {
  for (int i = 0; i < v.size(); ++i) {
    for (int j = 0; j < v.size(); ++j) {
      if (v[i] < v[j]) {
 std::swap(v[i], v[j]);
      }
    }
  }
}

int main() {
  std::vector v = {9, 8, 1, 3,2, 5, 4, 7, 6};
  SimplestSort(v);

  for (auto item : v) {
    std::cout << item << std::endl;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更简单的算法?

看完这篇论文,突然想起之前有个更简单且容易理解的算法,我们暂且称之为休眠算法。

思想:

构造n个线程,它们和这n个数一一对应。初始化后,线程们开始睡眠,等到对应的数那么多个时间单位后各自醒来,然后输出它对应的数。这样最小的数对应的线程最早醒来,这个数最早被输出。等所有线程都醒来,排序就结束了。

例如对于 [4,2,3,5,9] 这样一组数字,就创建 5 个线程,每个线程睡眠 4s,2s,3s,5s,9s。这些线程睡醒之后,就把自己对应的数报出来即可。这样等所有线程都醒来,排序就结束了。

算法思路很简单,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创建的线程数依赖于需要排序的数组的元素个数,因此这个算法暂且只能算是一个思路吧。

结语

这个算法不一定是史上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但却是最神奇的排序算法。神奇之处在于 大于号和小于号颠倒了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简单的思路来理解这个算法,那就是冒泡两次,第一次非递增排序,第二次非递减排序,算是负负得正,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吧。

由于"最简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过高,其仅仅算是一种实现思路,也算是开拓一下思路,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建议使用 十大经典排序算法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下期见。

参考

https://arxiv.org/pdf/2110.01111v1.pdf

https://www.liangzl.com/


浏览 3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