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忘了一个细节,我差一点错失孩子的天赋

共 2824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9-27 12:38

a0bce456ff610b7cec3659ce4fcff495.webp


和朋友聚会,6岁的孩子有一点点怕生,见了我没有叫人。朋友从坐下来就念叨,一个劲地说,自己的孩子胆子小,没见过世面。
还和我唠叨,孩子话少,性格太内向了,越说越把眉头紧皱。
等餐的时候,孩子一个人拿出了魔方。我在一旁观察,他不仅玩得特别好,而且完全沉浸其中。


我好奇询问他怎么学会魔方的,这个孩子一下子像换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和我说,第一次哪里接触的,后来怎么进阶,如何变成高手。
那一刻,这个男孩一扫拘谨和局促,整个人不仅自信开朗,而且眼睛里闪着光芒。

04c85fca99b2e4dabfd32eb9d0d500de.webp


那天吃完饭,我特地给朋友发了微信。告诉她:“你儿子一点不胆小内向,只不过他是个“向内探寻”的人,精神世界很丰富啊。


“他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可以不断钻研,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价值感。


朋友第一反应回复我的是,那是你说得好,他玩魔方能有什么出息呀?


我后来没回复她,但想想觉得这样的事情,不管你我,都发生过。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容易主观代入,而不是真正去“看到”孩子。


我也并没有做得有多好,但希望我们一起引入觉察。


1

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
小D 3岁多幼儿园放学,我特地去学校接她,而不是像往常那样让她坐校车回来。

没想到,她从一见到我开始,就各种“无理取闹”。我要替她拿书包,她态度特别不好地表示不要;
我问她是否饿了,她开始嘟着嘴巴,各种耍小性子;我问她幼儿园好吗,她开始发脾气了。
我当时特别气,觉得这不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吗?立马开始数落教育,想好的温馨放学时刻,变成了母女俩的“不欢而散”。
直到那天晚饭后,小D幼儿园老师联系了我,我才知道,小D那天在自由玩耍的时候,被同学抢了玩具,发生了冲突,还是老师进行调解的。

那一刻,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她放学时的各种小脾气。

d0b02db5d0ec62d6fafdaa1dcb726020.webp


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就慢慢需要“一个人”来面对世界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委屈。
好不容易面对自己安心的人,他们渴望情绪被看到,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感同身受,但后来我一直提醒自己,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立马就贴上标签,不懂事、脾气差、无理取闹。
而且可以先给自己按下一个暂停键,然后引入觉察,问问自己,孩子这个情绪背后,是想表达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求助吗?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需求的桥梁,如果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么他们就会本能地用肢体语言,也就是发脾气来表达。
千万不要被他们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了,如果孩子每次情绪表达时,我们都“看不到”孩子。
那么慢慢地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彼此也都越来越沮丧。

8b8e16754554bcfa24cf5fa7744eac22.webp


2

看到性格的AB面
不知道你们有过吗?
怀孕的时候,我就想象过自己未来孩子的性格,我不希望她像我那样性格慢热。但是很遗憾,小D的性格和我非常相似。
小D 2岁多能说话了,每次出门,我都无比紧张,担心她不叫人,担心她各种害怕,不敢融入。

我当时学了各种方法,想要“改变”小D的性格。直到后来我学习早期儿童教育后,遇到了一位特别尊敬的教授。

我和他分享了我的困惑,他当时和我说的是,如果你不改变她的性格会如何呢?
我一愣,然后立马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影响、问题、风险。
教授看着我笑了,然后说,别轻易地把一些生活问题当成人生创伤,也别把各种行为都戴上理论的帽子。
养育孩子的确不简单,但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

698e8e76dbf4e09a9e01e19b04f9353f.webp


当年的我,对于教授的话一知半解。直到如今,我回头看,才明白了用意所在。

其实,性格都有两面性的,外向开朗的孩子我们希望可以专注安静一点;内向慢热的孩子我们又希望可以社交广泛。
归根到底,我们希望孩子“完美”,而且这个前提是,我们自己可以“不完美”。
谈到孩子的性格问题,你们听过太多遍的一个词就是“接纳”。
但说实话,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接纳他人,尤其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活了大半辈子都不一定接纳自己,何谈接纳孩子呢?

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一点是,如果暂时无法接纳,那么尝试改变一下心理对话模式,去“看到”性格的AB面。

fc2ee45b0d251a691ebb546f26dcd823.webp

列出孩子的性格问题,告诉自己这是B面,尝试去发现它的A面。
就好比开头的那个孩子,不爱说话是B面,而A面就是专注能力强。
这对于我们和自己和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现在每次在心里浮现对自己性格的负面评价,我都感觉内心会有个小人主动跳出来,告诉我,那只是我的B面。

这份觉察一下子让我从无助虚弱变得力量满满,我在内心会默默告诉自己,它的A面。
这份看见自己的力量,也让我更好地看见孩子。
而且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我真的看到了小D性格里的AB面后,我放下了控制和改变,我变得平和不焦虑。

而当年那个慢热,“没见过世面”的小孩,似乎也越来越开朗外向,有了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勇气。
当然,我这个“社恐”人士,现在也不再害怕和人打交道了。

3ffc3a6952517880fd1896d038a97f9c.webp


3

看见生命,看到成长
最后,想说一下第三个“看到”。这是我这一两年最新的感悟。
从小D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上小学,我接触了各种家长;因为这个公号,加上互联网,我也看到了很多“网络”家庭。

不管是之前的教育内卷,还是现在的“双减”政策,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都是落实到每个家庭的具体行为。
要说没有过焦虑肯定是假话的,也产生过自我怀疑和否定。
但每次始终把我拉回来的,也是我当年系统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时,我写在笔记本第一页的那句话:什么是教育?把你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这让我一直在反思,在孩子生命早期,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剩下的是什么?
对我来说,我希望小D可以有自主探索和发现兴趣的能力,形成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自豪感。
想明白这点后,我不再那么焦虑了,而是真正可以看到小D的兴趣,看到她的天赋。

abbcc420c6a81a68bc605bf7ffe4fedf.webp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说,自己孩子没有兴趣和天赋。
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后来我觉得,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没有在“看”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拿着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她。

我只去选择性地挑选,小D有没有对我觉得有用的事情有兴趣,而不是全然地去发现,她到底热爱的是什么。
但当我转换视角时,我真的会发现自己女儿好棒啊,她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我要做的只不过就是放下评判,少想有用,而是敏感地捕捉它,放大它。


教育有三种境界:最低级的境界是上紧发条,永远追赶某个目标;
第二个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对呈现的问题不困惑;
最高的境界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勇于尝试,永远有勇气修正自己。
而要达到这最高境界的方式,就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以真正地去看到孩子,看到生命和成长的意义。

2aa2cd5fb7842b3eb67dd32c5f308260.webp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
因此,父母的教育,只是去“看到”,能够看到孩子的目前实际状态。因为,“看到就是疗愈”,看到,才有引领和拓展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大J叨叨叨


上周一直被大家惦记着我的咳嗽问题,这周明显好转了,所以录音也恢复了呢。
昨天参加了一个品牌活动,见到了代言人俞飞鸿,我心目中永远的惊鸿仙子,一出场,我立马就是小迷妹了。体态超级好,状态超赞,脸特别紧致有光泽。
放一张生图,和你们分享。

85ae848355b5540d3773b7ea35399805.webp

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赞鼓励👇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