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暴利行业四大真相:茅台、医美、眼镜、宠物如何收割你的钱?

蓝鲸浑水

共 356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2-23 18:16

本文经公众号36氪Pro授权转载

ID:lcxinxiaofei

作者: 张隆锋


说到暴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糖水燕窝、微商面膜和天价房地产。但即便绕过了这些雷,我们日常生活中戴的眼镜、喝的白酒,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医美行业,一样是超强的暴利收割机。

 

暴利形成的原因,看上去是物以稀为贵,但实际上,在我们和商家的交易里,暗藏着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其背后的逻辑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一:中间商赚差价

 

暴利的第一种真相,与中间商赚差价有绕不开的关系。

 

前段时间的新闻中报道,心脏支架的价格从一万三大降价到700块。

 

除了佩服医保局的谈判专家砍价“快准狠”之外,价格大跳水的主要原因是,这是国家首次组织冠脉支架集中采购,省去经销商,直接与多家国内外制造商直接对接招标,刨去各种渠道的层层加价、高昂回扣和巨额营销赞助成本,心脏支架终于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实惠于民。

 

比心脏支架的经销体系更错综复杂,暴利更多的,可能就是茅台了。

 

随着白酒股炒得沸沸扬扬,茅台的高利润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根据2019年财报,茅台的毛利率高达91.3%,销售净利率也有51.5%。也就是说,每卖出一瓶酒,茅台公司就会获利一半。

 

 

在商业市场,除了少数形成垄断的行业,净利率能达到50%以上的,几乎是凤毛麟角。所以,光凭这点,茅台成了A股里屈指可数的千元股。即使不再卖酒,仅凭股票套现,也能在市场存活足够久。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不卖酒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消费品里利润最高的买卖之一。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在天猫京东上,每瓶可以卖到3000元到5000元不等。而这其中翻了三倍的利润,主要是被层层中间商瓜分,导致出厂价和终端价格有着巨大的落差。

 

以茅台为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出厂价和终端价格的区别。

 

全国之所以有数千家经销商为茅台公司做代理,跟1998年的金融危机有莫大的关系。那一年茅台销量低迷,又逢转轨改制,正是靠着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酒厂才渡过危机。


为了报答这帮“患难”兄弟,茅台给到经销商的出厂价一直都不高,过去两年这个价格是969元,而茅台公司给出的销售指导价是1499。也就是说,经销商什么也不做,转手就能获得55%的利润。

 

 

但是,人性是贪婪的,千万不要以漏洞来考验人性。许多中间商知道茅台供不应求,自然不会老老实实的做生意,要么就是层层转手,要么就是囤酒不卖,造成越想买茅台,越买不到的稀缺感。

 

层层转包造成的暴利,同时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所以才会有茅台集团12年里5轮高管落马的情况发生。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茅台的经销体系继续混乱,价格持续走高。

 

在商业社会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是个理想化的口号。但如果真没有中间商,商品的价格还有可能变得更贵。

 

诚然,经销代理模式是市场竞争产生的一种合理分工,厂家可以借此降低销售成本,专注于提升生产效率。但是,如果经销代理的环节过重,管理又不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苦了消费者,养肥了中间商。

 

茅台的暴利,就是典型的厂商和中间商的利益分配不均。

 

不过,如果真心想要品尝茅台,又不想从黄牛手里购买,方法还是有的,就是绕过这些中间商找到直销的机会。比如Costco或者是天猫京东等大型商超或平台做活动时,通常举办1499元出售茅台的促销活动。而这时候拼的就是手速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打“飞的”去遵义茅台机场专卖店,凭当日登机牌限量购买两瓶。但尽管机场买茅台有舱位和来访城市的规定,一倒手能赚上千块的诱惑,还是让一些人一趟一趟地往遵义飞。

 

“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永远有逐利者”,本来是好好的做个人,最后也变成了倒爷。

 

 

真相二:营销带来的“智商税陷阱”

 

另一种暴利的真相则完全由营销导致。

 

大多数时候,你支付的不是产品价格,而是在为商家付出的广告费买单。这类产品的特征是单价高,消费频次低。奢侈品和医美,都是如此。

 

以医美为例,这个行业每年在营销上的花费占比,高达50%,真正的耗材费用只有10%。

 

来源:艾媒网


即使只是想做个简单的医美,大量“初代版”、“进化版”、“升级版”等营销名词也会铺天盖地砸向你。

 

所以有人说医美是智商税,这个智商税主要就用在创造名词上了。每营销包装一次,价格就上涨一轮。

 

以这两年大火的热玛吉为例,前不久刚刚完成了从第四代到第五代的 “更新换代”,原本做一次3万块的高昂费用,现在上涨到了4万。但真正的医美圈内人会告诉你,四代和五代其实在原理和作用上没有太大区别,主要的区别就是四代会更痛一点。不过在营销包装之下,四代已然应该被时代淘汰,更贵更唬人的五代才是王道。

 


很多商家为图暴利,不仅对仪器功能过度包装,甚至还会越界经营。据统计,2019年中国具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为13000家,而越界经营的黑机构,多达80000家。也就是说,你每看到的7家医美机构,可能就有6家是没有资质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做医美,可以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核实医院的执业许可和医生的注册信息,或通过国家企业信用公示信息系统查询医美机构的相关营业信息。

 

在选择某种医美项目前,也要进行大量产品调研和背景资料了解,尽量把信息差缩到最小。虽然过程看起来繁琐,但这不仅决定着我们是否花了冤枉钱,同时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真相三:水深火热的”伪暴利“

 

第三种暴利的真相,是明眼人都知道的暴利,但深究下去,也有可能是种伪暴利。

 

以眼镜行业为例,通过财报得知,号称眼镜业第一股的博士眼镜,从2012年到2019年,已经连续8年销售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隐形巨头明月眼镜在招股书中表明,2019年,明月卖的镜片单位成本是6块钱一片,镜架21块钱一副。

 

这样的价格与我们熟知的眼镜销售价相差甚远,看起来似乎是满满的暴利。

 

 

然而,眼镜行业其实是个伪暴利行业,毛利高,净利低。博士眼镜的净利润在10%左右徘徊,明月眼镜的净利也只有15%。

 

根本原因就在于,眼镜店有太多隐形成本。

 

一是连锁品牌较少,销售十分依赖门面的大小。

 

大多数人配眼镜,都是在街头巷尾的杂牌眼镜店里完成的。这种购买习惯很依赖店铺门面的大小,如果在小型眼镜店和连锁大型眼镜城里做选择,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店面大、名声高的连锁品牌。

 

不仅如此,人力成本的消耗也是隐性成本之一。除了必要的销售人员,一家眼镜店必须配齐验光师和定配员才具有开店的资质,但在国外,验光是由独立的验光机构专门负责的。而眼镜又是低频消费,消费者平均2-3年才会换一副眼镜,这部分空转的人力成本,自然也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种行业结构性的问题,暴利一般来说是很难避免的,为了省钱去眼镜原产地丹阳配镜毕竟太过兴师动众。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性价比上多下功夫,中低端品牌镜片通常是眼镜店利润最低的产品。而且在性能上,和所谓高端镜片相差并不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下医院验光,拿到精准的验光结果之后再线上配镜。

 

与之类似的还有宠物行业。

 

对消费者来说,给宠物看病动辄账单就是成千上万。但从经营者的角度,开宠物诊所也不算是门高利润的生意。

 

 

真相四:收割消费者情感溢价

 

除了上述三种暴利类型外,收割消费者情感溢价也是暴利的典型模式。

 

比如婚庆行业和殡葬行业,有需求的人,要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讲价,要么出于孝道不能计较金钱。而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这正是割韭菜的好机会。

 

正如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世界上只有薄利多销一样,每个商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能暴利。我们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场利益的博弈。

 

从上述这些行业中不难发现,暴利的本质,其实是一些商家,用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来榨取消费者。

 

 

茅台利用深耕多年的品牌地位,掌握产品定价权,进而获取暴利;

 

中间商利用渠道优先权在消费者之前拿到商品,加价转让、谋取暴利;

 

而部分医美从业者,则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信息垄断的权力,凌驾于消费者之上。

 

我们之所以被割,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被蒙在鼓里,而是我们面对这些权力时,无可奈何。

 

然而凭心而论,绝大多数暴利商品,即使不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并不大。很多时候在购买商品时,除了实用性本身,我们还在消费它的各种附加值。消费者剩余,本就是我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如果我们在消费时足够清醒,可以意识到这些差额的存在,或者是,你觉得这些附加值和商品本身同样重要,那暴利于你而言,就不复存在。


— END —
 
【蓝鲸浑水】聚焦泛互联网行业 
 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2020哔哩哔哩流量生态白皮书》,提取码: qa3b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