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深度:影响产品的战斗宽度和挺进!(4个案例+1本思维书)


01
但是这个决策正确吗?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场景+焦点=背后的动机。
在一次周会上,你的汇报工作写“该需求调研了XXX……”
领导说:这事情一定要调研xxx背后的用户。
你跟领导争论:我找不到人,并且xxx就是用户需求的收口人@#¥¥%…
结果导致会议耽误了好一会,你发现与会的人的气氛都怪怪的。
会后你问老同事,同事告诉你说,领导就是那么提醒一下,他又不是不知道xxx就是唯一对接人。
你恍然大悟,感觉自己严肃地在会场辩驳,不如来一句“我懂了,会努力揪出最终的诉求的”来的自然。
那么你会觉得,我明明很深入地思考了,为啥适得其反呢?

"最近工作怎么样啊,上个季度优秀员工没看到你的名字啊?"
“是啊……那个……钢弹倒是又得了这次的优秀员工。”
“不要紧张,我们只是随便聊怎么改进工作。 那你觉得为什么钢弹是优秀员工呢?”
“钢弹记忆力好啊,钢弹表达力强啊,主要是钢弹懂业务……”
“我会向标杆学习的。”
“你说的都对,但是试着深入分析下呢?”
钢弹为啥记忆力好,或许并不是记忆力好,而是他每天上下午都做笔记,回顾一天的工作经过、不足和提升; 钢弹为啥表达力强,或许知识他每次回答之前停顿2-3秒,语速较慢,提纲挈领三段式作答; 钢弹为啥懂业务,或许他和业务呆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做在电脑边写方案的时间。
那么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这只是第二层,其实你还可以往下拆解。
比如:
钢弹每天做笔记的话,有没有占用很多时间呢? 钢弹聊天时候有诀窍的同时,是否有提前准备知识储备呢? 钢弹在跟业务黏在一起的时候,业务是否烦他呢?
02
业务要求刷数据——将订单的购买数量从5刷到1。
因为实际购买和发出去的确实是1个,但是系统显示是5。
刷完之后,还要还回去4个商品的库存到仓库系统。
03

场景一:顾客下单的商品,有一部分是缺货的,顾客愿意部分收货,于是先部分发货,余下的下次再发。这样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订单拆成多个包裹,不能同时发出。
场景二:顾客购买的是A商品+B商品,但是本地仓库只有A,而B商品需要从其他仓库发出。从其他仓库调货过来一起发需要时间和运输成本,整体算下来还不如各自从自己的仓库发出,因此就出现了拆包的现象。
主产品库存完全满足,但赠品库存非完全满足(部分有或全无); 主产品库存完全缺货。
04
有的人天生就是习惯深度思考的人,有的人反应短直快。
前者好像一上来就要单挑的张飞,兵来将挡,触地反弹。后者好像摇着扇子的诸葛,审时度势,步步连环。
各有各的好处,要看问题的具体情况。而从产品经理长远来看,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
那么,怎么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呢?
1. 多思考
一个好的产品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不仅思考工作,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比如:当地有一道传统小吃叫胡辣汤——花椒胡椒+淀粉或面粉+花生+豆皮+海带烩在一起,小火熬着,越熬越香,变熬边吃。外人看着这黑乎乎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么多人围着摊贩吃的津津有味。
“为什么”三个字就是一个神经结一样,迅速扩展开:
是因为美味,是不是麻辣胡椒对味蕾的刺激和纠缠导致的。 为了保暖驱寒,可能主要是喝了暖和。 因为上瘾吗?类似槟榔,里面会不会混有类似大烟壳那样的东西呢? 可能是穷日子时候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没吃过更好的……
然后,我们再看:首先这个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或面粉,淀粉来自红薯或土豆,面粉来自小麦。
这三种都是本地产量高的粮食,是穷苦人活命的保障。冬天到了,饥寒交迫,人们就想到从各自家里搜出这些杂七杂八的食材,兑一起烩,能吃饱就可以度过荒年。这种带有本地特色和历史根源的小吃就成了广大民众的情结。
以上只是个小情景,或许没有确定答案,但是不重要,只是要保持这种思考的习惯。相信会积累出很多有用的知识。
2. 思考套路
思维是有路径的,纵横交错,为了尽量提高有效思考,就要有意识培养思维方法论。
比如:5W2H就是一种结构式思维的工具,像列清单一样列举各个维度下对问题的探寻——思考需求,思考用户,思考产品架构,思考业务逻辑,思考业务流程,思考界面设计,思考交互方式。追逐思考更深层次关于用户、商业和产品的内容。
还有决策树模型和MECE分析法——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漏掉某项,要保证完整性,并且强调每项要素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叠。
一直觉得写作的思维是跳跃的,尤其是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但是,逻辑思维是连贯性的,线性和结构化的。不过,这条线的延伸需要新的灵感介入进行催化。
所谓产品思维深度,就是引导围绕核心思想扩展,向纵向延伸,向上延伸、向下延伸、上下延伸探测旁支的深度价值。
3. 重视思考在工作中的比重和专注力
在一些2B的系统中,后台的功能比前端的比重大的多,有人开玩笑“后台够硬,没有做不了的”。
就像是冰山原理,顾客看到完美的一小步,对后台系统就要默默支撑一公里。因此在遇到需求和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想解决方法,不急于出方案,而是像挖树一样,从更远处开始,才能找到深根。
调研清楚了,出方案很快很流畅;调研深入了,对开发的疑问就少;调研透彻了就可以更长远规划。
保持思考和规划的占比的同时还要保证思考的专注性。注意力需要非常集中,体力充沛,你会有种骑兵冲入步兵方阵的感觉。相反地,萎靡只会把自己拖进疲惫中,根本产生不了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要确保有一段专注的思考,找一个外界安静的环境,甚至进入忘我状态的状态(类似打游戏的状态)。
4. 提高准确性
当遇到问题,分析原因的时候,大多是带有个人主观判断的,因此会有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浅层归因:在总结原因时,流于表面。
比如: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
片面归因:在事物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比如:共享篮球和共享板凳的例子:篮球是大家在同一时间一起玩的,板凳如何同时服务多个人?这就是类比不全面导致的错误的判断。
如果思考的不准确,那么越深入反倒越迷途。
深度思考体现在举止之间的不盲目,不跟风,在于有带着自己人格特色的思维基因。深度思考是发现潜在价值和微创新的起点。 有深度的产品是很有魅力的。
本文借着小场景,对这个深刻话题的浅表讨论,关于产品经理的思维深度问题,欢迎发表意见。

(完)
送电子书:《思考,快与慢》.中文版本

请分享本文朋友圈,然后在公众号"唧唧歪歪PM"回复:思考
↓↓↓
收藏 ║ 从四个层面落地,成为受欢迎、可信赖、懂技术的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