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存在这7种情况,在投稿时会被认定学术不端!

数学算法俱乐部

共 254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0-12-31 17:53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 : 2020年12月29日       

正文共 :2348

来源 : 社科学术圈


在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编辑面对大量的初投稿,仅仅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已经远远不够,为保证初审质量,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加强对学术不端论文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对文章进行检测,辅助文章的初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进行论文信息检测时体现出了较好的实用性,在国内科技期刊界使用较为广泛。借助于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帮助,本刊近年初审退稿率达到了40%。初审通常在论文收稿一周内完成,也就是说有40%的论文在一周内即得到了编辑部的回复结果,为作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对于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编辑出版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制止。通过初审环节透视出的学术不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论文内容与他人论文完全雷同或过度引用,涉嫌抄袭

在CNKI检测系统中,将上传的比对论文与数据库中已有论文的重复情况进行对比,并根据重复率把重复程度划分为绿、黄、橙、红4个阶段,其中,绿色表示无重复,引用重复率低于40%的用黄色表示,标示为轻度重复,引用率在40%-50%的用橙色表示,标示为中度重复,重复率50%以上的为重度重复。


02.论文内容与作者本人发表过的论文重复率高

各期刊编辑部往往根据本刊实际情况设定收稿重复率阈值。有的投稿与作者本人已发论文存在多处“交集”,或为多篇已发论文的“并集”。在对论文进行初审时常常会发现,作者所投稿件重复率过高,但如果去除本人文献重复率又变得很低,大部分的重复文献都是作者本人发表出来的成果。当编辑以高重复率为由进行退稿时,作者却往往有不同意见,认为与本人成果重复无可厚非,原因在于都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不存在版权争议问题,但从科技成果创新视角来看,这种观点又是我们不能赞成的。由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在作者主要研究领域内撰写的论文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后来研究很可能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来稿与作者前期成果有一定的重复,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交集”的容量超出了适度的范围,或者现有论文就是从前论文的“并集”,则要审慎处理。


03.与学位论文重复率高,作者署名另有文章

笔者在初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对所投稿件和重复论文的比对中发现,有的文章是源自网上已经在线发表的学位论文,对这些相似度较高的论文作者署名情况进行分析,却发现作者署名大有文章,主要体现为3种情况:①与他人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②与同一指导教师的其他学生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作者署名“移花接木”;③与投稿作者本人的学位论文相似度高。这是3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学术论文重复现象,我们不能同一标准、一概而论,应准确地分析实际情况,妥善给出恰当、合理的处理意见。


04.译文或经过文字性处理的文章,系统无法有效检出

近年来,编辑界通过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文字复制比的高低来评价学术不端现象的轻重,与他人已发表论文重复率过高的论文,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术不端现象,重复率低甚至重复率为零的文献,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低重复率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的常见形式有两种,一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中文文章,二是通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换、章节的增删、语义的杂糅以及文字方面的“策略性”修改,用完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对这种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文章,不端文献系统则无法进行有效检测。


05.论文在投稿过程中,被他人剽窃

笔者在前段时间的初审中就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论文初审时,发现一位作者论文与已经发表出来的不同署名的论文完全雷同,甚至图表、数据都完全类似,于是编辑给出了明确的退稿意见,很快编辑便收到了作者的申诉意见,作者声明对文章的原创权利,并说明该稿在我刊投稿之前,曾经被一个行业期刊退稿,除此之外,该稿没有外投过,作者很困惑,不明白自己原创的、被退稿的论文,为什么会在另一本行业类期刊上以另外作者署名的形式被刊发出来。这种情况虽然实际发生的不多,但却影响极坏。


06.参考文献处理不当,存在引而未标或标而未引现象

作者往往对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和规范著录重视不足,参考文献的标而未引和引而未标现象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确曾引用,却在成文时由于疏漏而未能将引用文献全部列出;②作者担心论文达不到评审中的创新性的要求,出于某种心理,而故意隐去所参考的文献;③作者为“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论文的“身价”,而故意列出文中并未参考的知名期刊或知名专家的论文;④个别作者为提高论文被录用的可能性,而故意增加对所投期刊的引用。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无心之错,都未能真实反映作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参考情况。


07.一稿多投

目前业界对作者的一稿多投现象也有诸多不同看法,有的专家认为一稿多投是作者急需论文结果、应对论文评审周期过长的无奈之举;更多的编辑界同仁则对一稿多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不仅是作者对于科学研究的不严肃,更造成了编辑部资源的大量浪费。本刊一直以来坚决反对一稿多投行为,对认定为一稿多投的文章在初审阶段一律给予退稿处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超星等科技公司都开发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通过检测系统可以方便地检测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现象。建议编辑部可以考虑同时使用多家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互为补充,达到彻底遏制“一稿多投”的目的。另外,在出刊前对论文进行检测是遏制一稿多投的另一重要契机,一旦发现一稿多投现象,编辑部应果断严格处理。



— THE END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联系?
数学建模竞赛在国外的真实影响力如何?
曲面论
大学数学(高数线代)直观理解(一)
读博期间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罗杰·科恩伯格:基础科学——人类进步的希望
浏览 3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