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料整理?

共 5309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2-02-09 17:29

作为一个公司公认的整理狂魔,我准备了5,000字长文总结了自己5年多的资料整理经验,全部落地可实操,希望有知友认真看完。



2021年3月13日:​

新写了一篇关于搭建阅读流程的文章,找不到特别合适的问题,故放在这个并不太合适的问题下面,对阅读有需求的朋友可以看看,写得还是挺别致的:

哪些读书方法极为有用高效,但大多数人不知道?




我从小就是个整理控,喜欢把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睡前习惯性把衣服叠成豆腐块,老妈和姐姐每次看了都忍不住夸。


不过,后来啊这爱收拾的习惯,慢慢转移到「资料整理」上了。


比如这是我5年多前整理的大学课件


▲ 本科期间的课件(部分)


2年前的个人电脑「开始」界面

▲ Win 10 的「开始」屏幕


工作之后的资料整理,直接把自己积累的运营经验,整理成了PPT的形式

▲ 400页+的知乎运营课件(部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寻思着写篇文章,系统总结自己的资料整理经验。


在我眼里,资料整理早就不是简单的收拾整齐,它的背后其实是知识管理


PS:如果你觉得护宇值得了解,也欢迎来我公众号:护宇。

我准备了6份超200页的知乎运营经验送给你。


以下是正文内容

01:为什么你的资料总是乱糟糟?


不知道你在做资料整理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整理体系一日三变,今天觉得这样整理好,明天觉得哪里不对劲。时常反复,日渐心累,花费大量时间之后,最终只能放弃。


所以,我觉得先把资料整理常见的问题挑明,再给解决方法,比较妥当。


当然,「懒癌」晚期患者,俺就没办法了。


分类杂

下图这样的场面,大家都不陌生吧?干货是个好东西,不过常常是收藏一时爽,用时火葬场。

▲ 谁的收藏夹没一堆「妖魔鬼怪」呢?


❷ 命名乱

很多人在文件命名上做得不到位,经常无头无尾,即使有everything这样的搜索神器,也无法拯救。


工具多

来,现在做个数数游戏,打开你的电脑或手机,看看自己手上正在使用的资料整理工具,是不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找资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一脸懵逼:咦,这个文档我放哪来着?

所以在我的眼里,抛开懒惰这一因素,很多人在整理资料时会遇到三大问题:分类杂、命名乱、工具多。

接下来,我就针对每个痛点,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各位带去启发。


02: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找对症状,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先来说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分类杂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自己的归类体系。

我之前看过很多相关文章,但发现过于个性化,实际很难应用。

于是,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套适合大众的分类体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自己就在用,效果还挺好。

资料整理,我认为分成三大类即可:工作、学习、生活

这是一个大的框架,适用于每一个人。

具体的又会涉及到:临时资料、常用资料、存档资料

这套体系,我应用在资料整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这是我的个人桌面文件


这是我的浏览器书签

这是大的整理框架,相信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接下来要怎么分,很多人就会出问题了。


我觉得先要有一个判断标准,即做到什么程度表明自己做到位了。


我自己在用的指导原则是:麦肯锡的MECE法则,即文件之间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那,具体的整理思路是什么样的呢?

一开始,我也没想得很明白,后来在看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 「框架式写作」部分时,得到了莫大的启发,确定了两个整理思路:按时间划分按空间划分。


这么说肯定比较抽象,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按空间划分

比如在管理新媒体多平台时,就完全可以按照空间来分。

不同的平台,以及每个平台下有哪些账号,彼此之间完全符合MECE法则。


按时间划分

比如在运营微博时,经常需要同步公众号的文章。

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拆分了「傻瓜式」的操作步骤,同样是符合MECE法则。

▲ 微博文章同步流程


当然,大家不要孤立地去看待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在一起思考。


在具体梳理的时候,我习惯画思维导图,其实长得很像一棵树,对不对?

所以我更习惯叫它「逻辑树」,彼此独立却又彼此关联。

判断标准(MECE)、执行思路(时空法)、思考工具(逻辑树)就介绍清楚了。

接下来是最核心的部分:

具体的分类体系,应该如何搭建?

比如你要负责一个公众号的整体运营,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文件,如何搜集整理,才能做到多而不乱呢?

这就涉及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了。

我现在愈发觉得:资料整理的内在逻辑其实是知识架构的梳理。


举几个自己的实战案例,从工作 → 学习 → 生活,全方位跟大家分享我的理解。


▌工作案例

我是毕业后才正式接触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对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真的毫无概念。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时,拿到一份资料,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❶ 存资料:不知道往哪里放。

❷ 找资料:不知道去哪里找。

但是工作一年多以后,随着对业务的了解,我终于开窍了,整理资料更加从容!


每次看到一篇好文章、大咖的优质分享,我都能做到有序归类,及时消化。要用的时候,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


核心原因:我逐步理解了业务背后的知识框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体系。


这一点在知乎运营上尤为明显。

记得刚开始做知乎运营时,我连怎么在知乎找到一个好问题都不知道。运营一个月后,连一个100赞的回答也没有。


因为不得章法,虽然在印象笔记收藏了很多文章,但运营思路并没有打开。

▲ 印象笔记里收藏的知乎运营文章

但我没放弃过拿下知乎的决心。

通过看各种运营文章、新媒体图书和课程,我对知乎运营进行了全面拆解,直接把成果做成了400多页的PPT教程


执行思路就是按空间对知识点进行划分。

从平台规则、产品功能、写作技巧、运营方法、变现模式等维度去拆解,再用前面提到的「逻辑树」辅助思考,整个知识框架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 知乎运营框架(部分)

知乎运营的思路打开后,在运营整个新媒体矩阵时,我就再也不惧怕任何信息的冲击了,因为我已经可以借助一套知识框架做到有效把控。

这是我在石墨文档整合的部分新媒体资料


背后依然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里面

除了本职工作,我在其他方面也逐渐开窍。

比如在学习团队管理、职场沟通方面的内容时,我会努力搭建知识框架,并且以「逻辑树」的形式去分类、命名。

这是我之前写的《实习生培训文档》,按照时间顺序,以逻辑树的形式,对实习生培养这块进行细致拆解。


▌学习案例

我知道自己的沟通能力一直不太行,所以日常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同事们聊天,我都会注意搜集案例,好坏都有。

  • 好案例:为什么人家这么说,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专业?
  • 坏案例:到底哪个点让我心里产生了疙瘩?


不知不觉,文档里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内容

▲ 内容仍在不断完善中…


▌生活案例

俺皮肤偏黑,之前特意去学习了怎么防晒,把课程、科研论文看到的内容结合成了一个防晒知识库,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复习一遍


又比如我经常记不住自己的衣服尺码,网购吃了几次亏之后,我把它们直接记在了印象笔记里。至此之后,很少买到大小不合适的衣服了。


所以,你看,资料整理的背后是知识管理,这句话没有说错吧?

当然,我也知道看到这里,一个新的疑问可能又会产生:去哪里获取你说的知识框架?

这里,我也推荐四种方法:书、课、人、文

1)高分图书

通过豆瓣多找几本高分书籍,仔细阅读其目录和内容,提炼出知识框架。比如你想好好学习工作型PPT的制作,那么这本《说服力 工作型PPT该这样做》的目录就很有借鉴意义!

结构非常清晰!如果你刚好要系统学习PPT,那这个就是很好的典范呐!


PS:这本书是我师傅写得,他的PPT造诣十分深厚,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可以看一看他的书。

2)优质课程


好的课程在目录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陷入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忽视了这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现在有很多新媒体和自媒体从业者,那写作是必备技能,秋叶PPT团队的《和秋叶一起学新媒体写作》的课程框架就非常好


根据目录稍微调整一下,是不是就拥有了新媒体写作框架 V1.0版本 ?


3)行业专家

向行家提问其实是最快最高效的方法。

比如我个人沟通能力不行,所以当时看到我们公司的商务百合姐,在工作群分享线上对接注意事项时,觉得非常好,就立马收藏了起来。

毕竟,这种知识是图书和课程里很难学到的啊!

▲ 来自我司优秀的百合姐


那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学习怎么办?

其实可以去公众号、知乎等平台找,或者直接上「在行」去付费咨询。只要你诚心去找,在互联网时代,相信一定可以做到。

▲ 在行行家


4)优秀文章

现在的文章虽然鱼龙混杂,但优质的内容也不少,可以通过阅读量、点赞、留言区评论,找到合适的文章进行提炼。

比如这四种获得优质框架的思路,我就是参考了秦老师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讲真,这是我最最最重视的一个秘密武器


▲ By 公众号 @老秦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如何做好资料分类,有了进一步认知。我这里也简单地做下小结:

  • 指导原则: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重叠,不遗漏)
  • 执行思路:时空法(按时间划分、按空间划分)
  • 思考工具:思维导图(逻辑树)
  • 分类逻辑:三大类(工作、学习、生活)、四大法(书课人文)

这些内容,都是层层递进的哦~

我的思维逻辑就是在这样的整理过程中逐步锻炼出来的。


命名乱

关于分类,我前面讲了很多,现在来说说命名的问题。

我之前学过很多文件、文档的命名方法,但发现真要用的时候,哈哈,一个也想不起来!

所以,我现在分类就很简单,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遵守电脑的排序逻辑

针对数字、字母、汉字,电脑是有一套自己的排序逻辑的。

优先级是:数字 >字母 > 汉字



弄清楚排序问题,之后就是具体的文档命名。这个我不固定,根据需求灵活应变。

比较常用的方法:所属领域 + 文档用途

比如下面这个文件夹,数字(01、02)就是起到排序作用,引号里的是为了标注所属领域,后面的文字表明文档用途。


总之,我不喜欢把命名弄得太复杂,尽量简单。

所以,我也很少用标签去管理,之前试过,但发现标签经常记不住,也经常记错,而且现在很多知识管理软件的搜索功能都做得不错。

原则二:尽量用问句的方式

相比于干瘪的陈述句,问句更能引发一个人思考。所以我的很多资料命名,都是以问句的形式呈现。

▲ 问句更能引发思考


通过这种命名方式,我的文件管理可以做到非常清晰,查找也很方便。

  • 排序上,按照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梳理,结构清晰;
  • 描述上,做到清晰表达的同时,多用问句引发思考。


工具多

最后,说一下工具使用。


早期,我用于资料整理的工具绝对超过10个,问题也很明显:资料囤放凌乱,使用的时候不知道去哪里找。


所以,后来我开始学会克制。


能用一个工具解决,绝不增加新工具。


当然,一开始肯定有一个尝试过程,实践之后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


比如学习笔记的管理,我先后试过石墨文档、腾讯文档、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语雀等,最后只留下石墨文档和印象笔记。


那,我究竟都在用哪些工具管理资料呢?

▌工作资料

我习惯使用石墨文档。

在线编辑功能出色,支持实时自动保存,文档分享也很方便,所以是我的工作首选。

▌学习、生活资料


因为比较私密,不涉及到对外分享,而且经常需要跨设备、多终端进行编辑,所以我一直用的印象笔记。


不知不觉已经用了快6年了。

▌其他


作为文字记录,石墨和印象是我的主力,但我也会搭配一些工具辅助整理。

1)大型资料 / 存档资料

主要指一些个人照片、大型文件的存储,这个一般都统一放到百度网盘。


2)碎片资料

图片类:Eagle

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用的图片素材管理软件,199元即可终身使用。

支持多种图片格式,分类方便,并提供多种素材筛选方式,搭配坚果云的同步功能,随时随地都能搜集、保存、使用素材。


文字类:锤子便签

记录一些碎片灵感,以及一些轻量化的记录。

▲ 俺的买菜清单和一周食谱


待读文档/临时事项:微信

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会高频使用微信,不少信息都沉淀在这里。

我之前学习曹将的思路,建立了几个只有一个人的微信群聊,遇到什么临时安排都暂时放到群聊里。

待办事项:滴答清单

用来记录每天/周/月待办。

有尝试过用印象笔记来代替,但发现还是滴答好用。


思路整理:幕布

用于日常的知识框架梳理,相比Xmind这类软件,分享更方便,而且打开网页就能用,手机上也能轻松制作。

之前有考虑过用印象笔记自带的,啊,不好用。


嗯,我用的工具差不多就是这些

  • 工作:石墨文档(搭配坚果云)
  • 学习、生活:印象笔记
  • 大型/存档资料:百度网盘
  • 碎片资料:Eagle(图片类)、锤子便签(零碎想法)、微信群(临时事务)、滴答清单(待办事项)
  • 思路整理:幕布


目前这样一套工具协同下来,我自用没什么太大问题,非常够用。


03:最后我想说

关于资料整理,大框架就就是如此。

从背后逻辑、整理方法、使用工具,全部介绍了一遍。

我自己蛮喜欢整理归纳的过程,因为每一次梳理,都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能帮我把工作做得更好,学习得更扎实。

如果把学习简化成一套流程,那它就长这样

▲ 来自秦老师《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

今天着重在写的是:如何整理/纳入?

至于如何获取信息、实践检验、构建体系,来日方长,慢慢学,慢慢写。

谢谢大家的阅读,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知乎账号 @护宇 以及同名公众号。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