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APP,怎么在城市里生存?

共 4551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06-13 09:31

“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怎么建?随着部分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陆续发布,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


经过前些年的发展,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深水区。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一场关于城市的升级换代已经悄然发生——这是一次跨部门、跨行业的技术、应用、体验的全面融合,让城市居民更深切地感受到办事、出行、医疗等方面的便利。


2019 年,郑州正式开启“城市大脑”建设,这是基于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作为行业先行者,阿里云支持了全国多座智慧城市的建设。截至去年,其参与建设的杭州城市大脑已形成11个重点领域的48个应用场景、390个数字驾驶舱,中枢系统数据服务接口达1.2万个、数据累计调用量达35.6亿次。如今,“城市大脑”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枝散叶,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治理体系智慧化改造的一条可行路径。

紧随杭州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整合组建了大数据管理局,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在采访了多座城市的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之后,本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现“一网通办”并奔着“一网统管”的方向快速前进。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有积极示范意义。


本文转载自“瞭望”APP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21年4月24日,原标题为《智慧城市新趋势:全面融合时代来临》


1

郑州:快速追赶的样板




疫情期间,河南防疫的硬核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省会郑州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防疫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城市数字化建设功不可没。
  
疫情发生后,郑州市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坚组通过阿里云技术支持先后构建了“1+12”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主要覆盖了疫情暴发、复工复产复学、武汉解封、境外输入、冷链食品溯源、核酸检测等各阶段防控工作,成效明显。郑州市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入选“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数字化抗疫优秀案例”。
  
这是一场“数字郑州”城市大脑建设以来的应急大练兵。2019年,郑州正式开启“城市大脑”建设,这是基于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而来,郑州市委领导非常关切并亲自指导工作。从《郑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规划,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郑州市都将推进深化“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构建以“一件‘事’”为牵引的智能政务服务和以“一‘事件’”为牵引的智能城市治理体系。
  
“郑州一直在做智慧城市的探索。在前几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郑州比先进城市落后一步,主要是缺乏高位顶层设计,建设碎片化、分散化。2019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大数据局,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谋划、强力推动下,郑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驶上快车道,缩小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介绍。
  
如何实现市政府制定的“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目标,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公积金提取已实现“刷脸秒办”。自2020年3月20日上线以来,已办结超39万笔,支取54.9亿元,占全市所有公积金提取办理渠道的60.5%以上;
  
首创小学新生入学“零材料”掌上办。已有15645人成功报名;
  
契税补贴申领“零材料”办理。自2020年7月1日上线以来,已完成13万余笔补贴申领,拨付资金6.5亿元;
  
公租房申领掌上办。自2021年1月4日上线以来,已办结21935笔,线上渠道占比82.3%。


这些数字的实现,都是依托“郑好办”这个实现“一网通办”的政务、便民服务APP。除此之外,目前城市大脑已建成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涉及14个部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发系统159个、接入59个部门210类数据,累计归集数据346.46亿条,上线特色亮点应用场景118个,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
  
无论防疫,还是便民服务,城市大脑的投入正在“数字郑州”这幅蓝图上开出鲜花,而更绚烂的花朵将随着城市大脑三期建设的继续,开在数字产业、城市治理之上。

2

海口:自贸港智能化




7%,车辆平均行驶速度提升率;12家,诊疗、号源、床位互联互通的医院数量。这些都是海口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城市大脑之后,发生的变化。
  
在海南大力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海口也抓住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期,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构建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促进治理机制协调化和治理手段高效化。
  
“掌上办”“指尖办”这是对海口城市大脑便民服务最形象的描述。自“椰城市民云”APP推广以来,已接入省、市单位72家,整合公共服务503项,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4亿。出行、就医、旅游、住宿等需求,都能通过着一个端口实现,而且越来越接近“一个APP能办全城事”的目标。

这是一个智慧城市的目标,更是海口力争建好自贸港的自觉。“海南建设自贸港最需要的是人才。我们就优化人才住房补贴流程,从最早7个部门的串行审批,到后来的7个部门并行审批,最后到现在只需要一个部门审批。”海口市科学技术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朱军介绍,核心就是通过告知承诺制和数据共享的方式解决了审批繁琐的问题。

作为一位游客,也能感受到海口城市大脑带来的便捷服务。海口道路中设置的交通诱导屏会将全市的实时和预测路况信息同时发布,哪里别走、哪里能走、哪里好走一目了然。政府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海口市热门景区游客人数,对饱和度过大的景区进行预警,还能预测未来几天游客客流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和方案。

“全覆盖、全周期、全时段”的全新政府服务模式,是海口市对智慧城市的新目标。这需要在市区联动、改革迭代的推动下,创新政务服务运行机制和模式,借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让更多群众、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

3

晋城:资源城市的数字化




如果不是参观了晋城市数字创新体验中心,记者很难想象,作为山西省经济总量、人口数量都相对靠后的一座三四线城市,竟然在数字城市建设上投入这么多,并且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地下资源总有枯竭之日,云上资源却能焕发新机。这或许是一座资源城市,最契合当下“数字中国”进程的发展路径。晋城,作为“煤铁之乡”,于2018年提出了大数据发展规划纲要:以打造中等智能城市全国样板为目标,推动实施1183工程。

何为1183工程?即1个城市大数据中心、1个政务服务平台、8个行业示范应用和3大领航应用。其中以信用晋城、智能便民服务、智能政务办公3大领航应用推进最快,也是晋城群众体验最深之处。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几乎是所有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晋来办”APP是晋城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一网通办”的移动便民服务门户。围绕“我要办事,我要查询,我要预约,我要问询”四条主线,“晋来办”APP为老百姓提供预约挂号、生活缴费、不动产登记、小学生报名、实时公交、行政复议等400项便民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类服务事项。
  
更为重要的是,晋城要依托城市数字化建设寻求数字经济的增长。晋城市大数据应用局副局长李满红介绍,接下来,晋城要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提升至10%,基本保证每年18%以上的增长。
  
“以民生领域为切口,全面打通数据连接汇聚、数据共享交换这一基础,才能加快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继而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根基。”李满红介绍,目前晋城正在布局城市算力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城市大脑、城市智能应用生态、大数据产业园6大板块为载体的智慧城市体系。通过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全国标杆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4

新趋势:全面融合




回顾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开篇。
  
随后,新技术推动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逐渐进入到以技术为驱动、以数据为抓手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这个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停留在数据整合、技术搭建、简单应用的粗放式阶段。
  
到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升级为国家重要战略,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通过上述不同类型城市的案例可见,全面融合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阿里云认为,全面融合的智慧城市不再是停留在增设一个机构、开发一款应用、打通部门数据这一层面,而是通过多元数据融合,全栈技术融合,复杂场景融合和全方位服务、生态、产业融合等全面融合,赋予城市智慧决策和发展的能力,从而推动新型数字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融合给智慧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它是城市大脑的极致完成,真正做到从思考到行动。它将围绕着“事”本身出发,以“城市一件事”为主要表征,既包括了事项受理+办理的“一网通办”,更涵盖了事件发现+处置的“一网统管”。
  
再进一步想象一下,在一系列的城市场景中,数据是融合的,技术是融合的,资源是融合的,服务是融合的,产业是融合的。融合之下,似乎有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井然有序的人、物、环境运行的真实世界,一个是相互交织的数据、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
  
IDC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迎来30%的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平台的建设成果,届时将有海量的城市数据联通虚拟与现实世界,为城市管理提供指令,实现资源配置协调统一。

浏览 2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