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对普通程序员有什么启示?
共 292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5-15 18:46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给大家分享一下,原作者知乎当时明月在,原文链接可点击阅读原文
我一直发现有个挺核心的问题,很多程序员不明白自己的钱到底是怎么赚的。
这个原因,可能很大的源于程序员们,可能过多的关注工作以及技术问题,而比较少的去思考一些其他领域。
就比如说,我认为程序员高薪的原因,其实是赶上了风口。互联网依靠资本和垄断,赚快钱,而程序员们恰巧赶上了这波东风。
但是我发现,同样的也有很多程序员,认为自己赚钱多就是自己能力强。
不仅仅是程序员,可能人皆如此。
前几天,一个邻居说,以后的孩子还能赶上风口吗?我说我持悲观态度,我觉得未来风口的空间应该会缩小。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这个是资本发展的本质问题。当基础科学没有突破、那么创新的空间会越来越少。用熊彼特的说法,资本需要创新。
创新空间少了,职位也会减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应该算是个常识吧。
在大势之下,个体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不太相信人定胜天,我的看法一直是:运气大于一切,但是不努力就很难有运气了。
所以,认为个体能力能完全超越经济规律的,这种卷王,期待未来读到您的大作吧。
那么,还会有一些小伙子跟我说什么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取代马车创造更多岗位故事。
拜托你,工业革命会一直持续吗?
昨天,有人问,去哪个公司合适。他拿了个大厂offer,又拿了个小厂offer。大厂非技术岗,小厂是技术岗。
他希望做技术,因为他觉得有技术就能赚钱。
在我看来,这个就有点切题了。
简单说,很多程序员认为:有技术就能赚钱。
这个好像我在18年的时候,也就是4年前,我就给大家说过:赚钱的本质,是供需定律。
也就是说,赚钱的本质是:市场有需要、并且你的技能是稀缺的。
就好像当年做ABAP或者SAP的一些人,随便混两年跳个大企业,年薪百万很轻松。
但是这两年做SAP的开始少了,有些人的经济就缩水了。
我认识的几个外企资深顾问,有的都转行开便利店了。
好了,大方向上,我认为要认识几个事实:
1、赚钱的本质,要从经济规律上来看,不要单纯的从技术层面看。
2、不要过度的迷信个人能力,有些时候真的只是运气机遇。例如我认识的学物理化学的博士,年薪也就30万多,在大学当老师的更低一些。
那你说拼智商拼学历,这些博士不如你吗?哪来的信心自以为自己是精英呢?因为一个月几万的房贷吗?
3、不要飘,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才有机会更容易的对抗焦虑。
如果每天都一付自以为是的精英范的样子,那么你被裁的那天,还靠什么维持体面呢?你觉得别人会不会嘲笑你?
但是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心态就好了。因为裁员是常态,在未来是很正常的。
既然都不容易,就多互相帮忙,少一点居高临下莫名其妙的心态。
然后再说一些细节问题。
基于供需定律的思考,可能会延长你的职业生命。
你首先来思考,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然后基于这个理论,来思考你们公司在当前行业中的情况。这种思考,是让你想清楚,你们公司还能支撑多少年,要不要乘早的谋求转型或者跳个更稳一点的公司。
在下一步:思考你们公司是依靠什么赚钱的。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核心的部门是什么?技术对业务的支撑是什么?这个技术的寿命有多久?可替代性如何?
如果业务很复杂,是不是应该把业务也摸透呢?因为复杂业务的可取代成本比较高。
最后一步,才是思考技术。
除非你的技术不需要依赖公司,否则你应该优先考虑的还是市场的供需定律。
就比如大数据比较火,有的程序员会认为把hadoop源码吃透了,肯定能找到工作。
那这个事儿就有趣了,你觉得35被裁那些是真的因为技术菜吗?
我认识个42岁的老IT人,工作了近20年,一直是一线技术人,最近吐槽说找不到工作了,简历关都过不去。
同样我也认识一些40多的老C++,还在一线写QT呢。
你觉得这两种人,有工作还是没工作,本质是因为技术吗?
除非你的技术已经建立了行业影响了,否则技术价值是不如市场、商务的。你技术好,但是别人就是不找你,为什么呢?你想想呢?
在一个商业逻辑里,技术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多研究商业可能比你研究技术要靠谱多了。
因为在一套商业逻辑里面,技术往往只是个成本问题。而复杂的问题,都在此之前。有很多商业模式,实际上没技术也可以做的。
例如,卖水果,用微信群也一样卖,为什么非得做个APP呢?做大了再做APP可以吧?
真做大了,你一个技术人,你在这整个的商业逻辑里,你的位置是什么呢?你想过吗?
以前我说建立职场护城河,实际上这事儿的本质就是那句话:你为什么不上清华呢?是因为你不喜欢吗?
如果你还年轻,还能卷,你随便怎么折腾。因为你自以为豪的技术,其实不一定是你存活在职场中的真正原因。
如果卷不动了,不如多想想这些问题。
再说回来上门那两个40+的案例。
找不到工作的,是因为确实的年纪问题。而那个还在工作的,是因为最近10年都没跳槽,公司领导年纪也不小,不会有年龄歧视。实际上这个公司还有个50多的QT程序员。
这个案例可以思考学习一下。
我最近几年,构建了一套资本防御方案。简单说,把钱分配在了理财、房产、我的公司账户上,这样依靠利息、公司入账、以及房租来获取收益。
同时一边还积极的拓展渠道。例如我最早开了个公司,后来入股了一个公司,再后来又兼任了一个公司的股东。
实际上这3个公司,我只有第一个公司是有收益的,但是因为我平常花的钱很少,所以就每个月给自己发一点生活费。这样我这个公司账户上的收益,可以支持我很多年的生活费用。
从打工到走到自己做一点小生意这一步,可能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但是积极的建立被动收益,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实际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就例如我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的项目。有的人在抖音上,做给小孩起名字的服务。
他一次的收费是199起收,还有豪华版的800多块钱。
我看了这个,我就研究他这个软件,然后我发现这个软件做的不太好。因为我前些年做过NLP,所以对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我就琢磨我完全可以在做一个,然后找他合作。
那他为什么会和我合作呢?懂技术的程序员有的是吧?
所以这里边还有几个核心的问题,简单说如何找到我们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如何建立共赢的模式,如何说服他。
当然了,以上只是举个例子。我确实研究过这个软件,但是我并没有时间来做这个。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找我合作也可以。(不过也没这么容易做,起码得把风水学、八字之类的学学)
我认识个公司老板,起家的原因,就是做了几个类似的APP,然后找到了合作商,慢慢发展起来的。
我很少提商业逻辑,因为这些逻辑背后都有一个规律,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摸清楚这个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死亡的概率非常大。
简单说,在我的认识里,完成一个商业计划的整个过程,想要完成就必须要付出成本。
对于普通人而言,很多人因为搞不清楚成本和收益的问题,也没什么技能,因此就跑去找一些只能投钱的活计来做。
成本有很多: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感情成本、信任成本等等。而你付出多少成本,有多少概率能获得多大收益,其实这个就是个小学加减法的问题。
所以:做一点事情往往只是,你需要提高试错的机会,你试错的机会越多,你成功的几率就越大。那么你的成本有什么?你的收益有什么?你能试错多少次?你去哪找到市场的切入点?如何完成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