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我的导师手写129页毕业论文,堪比打印!

视学算法

共 160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10-29 16:08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浙江大学、中国青年报


"闲来无事翻了一下导师的毕业论文,瞬间被震惊了。手写了整整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图表也画得很漂亮。”

近日,一篇手写的毕业论文在浙江大学的师生群里刷屏!



据了解,这篇论文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1981年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毕业时的论文。


引用172篇参考文献字迹工整无涂改

工整美观的字迹,精致漂亮的手绘图表,翔实清晰的数据记录,一丝不苟的文献引证……张秉坚的硕士毕业论文透出一种斟字酌句的认真。

据了解,张秉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师从韩世钧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专业,师从侯虞钧院士。


对于被翻出来的手写体毕业论文,张秉坚只是谦虚地表示:“当时还没有打字机,手写毕业论文是没办法,也是很正常的事,后来博士的毕业论文就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手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非简单。没有打字机,129页论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誊抄;没有电子资料,图要自己手绘,表格要自己手写,引用文献也要一本本翻阅筛选


当时,张秉坚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每周还会写一篇文献综述梳理当周阅读文章的主要理论概念、采用的研究视角方法、得出的结论等。靠着一双眼、一双手、一支笔,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也就有了毕业论文中引用的172篇参考文献。


硬核“跨界”守护文物


其实,张秉坚最硬核的经历当属他从化学“跨界”到文物保护,多年来都在为救治文物而努力。


上世纪末,本是地地道道理工男的张秉坚正在研究花岗石材的表面处理。而浙江省文物局在此时联系了浙江大学,希望校方支援杭州白塔的清洗工作。


杭州白塔属于石质文物,它的无损清理,恰好与张秉坚熟悉的石材防护、清洗、粘接、修补、翻新有异曲同工之处,学校就将白塔的清洗工作交由他负责。



兴趣使然,他开始深入研究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技术,在1997年成立了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逐渐走上以古代壁画、砖质、石质、土质文物、古建筑为主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跨界路”。


张秉坚教授团队参与北京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


据浙江在线此前报道,张秉坚的办公室里,两个并排三层的大书架,一个放满了

《电化学与腐蚀科学》之类的化学专业书,而另一个则都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视觉地图》一类的历史人文书


早在2017年,张秉坚带领团队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砌城墙用的糯米灰浆的秘密。拿到一份城墙砖上附带的灰浆样品,浙大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实验室就能检测出其中的淀粉等各种成分。用现代方法重制这种糯米灰浆,能在文物修复中发挥大作用。个发现引起世界轰动,许多外国媒体找到张秉坚,要看看中国人用来修长城的“古代水泥”。



修复了大半的壁画


如今,张秉坚带着学生,做交叉研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培养出了六十多名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目前,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已承担了多项与壁画、彩绘、砖、石、土质文物保护有关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完成了包括“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文物保护科技课题;开发出十几种文物保护材料和技术方法及建筑石材清洗防护化学产品;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报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百篇为SCI、AHCI、SSCI等收录。

未来,张秉坚仍将和实验室成员们一起,奔走在文物保护的前线,笔酣墨饱写空白,探求真理为归处。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浏览 1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