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涉足互联网,与其堵不如疏
互联网行业观察共
2060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0-11-23 00: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最近,国家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相关通知,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涉网问题被纳入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首先我们看一组数据,根据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达到1.69亿。手机为未成年人的首选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0%。而从上网时长来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网在2小时以内,但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人网民占比达到13.2%。从上述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涉网率很高,但使用时长不多,可能和近年来学校加强对手机等上网终端的管理有关。《报告》显示,有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网上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这反映出一个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未成年人可接触大量不良信息,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学校教育压力过大,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多未成年人主动接触不良信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又制造更多不良信息。此外,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娱乐业务也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相比上述典型的不良信息,这类业务更难从源头进行管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四个主要原因:第一,互联网服务趋于多元化,很多业务虽然合法,却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利。第二,年轻人自控能力较弱,无法抵抗不良信息的诱惑。第三,学校教育压力过大,导致很多年轻人通过涉网来减压。第四,监管很难做到无死角,给某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来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要从根本上解决几乎不可能,与其堵,不如疏,各方应当通过积极引导、正确灌输,让他们更健康的吸收互联网所带来的营养和正能量。首先,家长和学校应当强化互联网教育,让未成年人对网络世界有充分的认识,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之,务必要培养未成年人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要让他们深刻了解不良信息所带来的危害。就目前来看,这一块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方法也不得当。例如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使用手机一般是“直接没收”,虽然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解决,但孩子对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相当抵触的,因此,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而久之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引发心理疾病。正确做法是通过搜集一些资料,如新闻、纪录片等,直观呈现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年轻人的危害,通过长期、持续性的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其次,互联网企业作为实际的运营者,应当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尽量不要推出对未成年人有害的服务。对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业务,也应当有针对性的提供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阻挡未成年人吸收相关服务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这个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未成年人甚至是他们的优质用户,所以他们并不会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推出了防沉迷系统,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第三,基于第二点,相关部门的介入也就变得非常迫切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迫使他们主动解决未成年人涉网问题,同时对部分业务强化监管,构建起对未成年人的“护城河”极其重要。同时,对我们每个互联网的参与者来说,应当主动参与到监督中来,对网络上存在的不良信息要积极检举揭发,和监管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另外,我们也不妨换个角度考虑未成年人的涉网问题。虽然网络上存在大量有害信息,但这并不影响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合理利用是关键,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比方说,今年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停学,反而给在线教育创造了发展机会,在线教育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育,但它可以弥补线下教育的短板,尤其在课外知识拓展方面非常重要。所以,如果能将互联网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素质教育必然会产生极佳的推动作用。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创业也大有“年轻化”的趋势,我们的传统教育应当在合适的情况下,引入创业方面的知识教育。互联网创业作为整个创业中非常重要的分支体系,自然应当引起重视。例如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应当去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方面的知识,配合教育层面的引导,让他们对互联网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他们未来就业、创业都极其重要。总之,未成年人涉网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有效化解。
浏览
42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