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带娃 3 天,果然酸爽!
共 199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4-29 18:11
关于需求、认知、判断和决策的思考,这几天我在家带娃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和你们分享下。
月嫂在的时候,带娃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那时候,更像是使用已经上线的现成产品。
月嫂走了以后,带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没白天黑夜的事。现在,更像是不断解决 bug 熬上线的过程。
先说需求。
我们对于需求的理解是来源于自身或别人的内在诉求,需求有强弱,需求有主次,需求有真伪。
产品经理在挖掘需求的过程中,习惯用「我觉得」去定义用户的内在诉求。因此,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需求有真伪之分。
需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求是一个集合。因此,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一定有优先级,也就是主次之分。
此外,需求被满足后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不同。生理性需求大于精神需求,这是需求的强弱之分。
要挖掘、识别、判断需求,就必须先理解需求的强弱、主次、真伪。
再谈认知。
我们的认知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所理解的世界、所相信的事物。
因此,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
个人认知领域有一个叫「确认偏差」的理论,意思是一旦你产生某个信念,你就会去寻找能够不断证明和强化这个信念的东西去维护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客观事实,一个是你以为的,然后他们可能有部分交集。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已经发生的。你以为的是自己相信的,是自认为对的,但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
这两个部分的交集部分,就是你关注到的。
网络上为什么会有杠精和喷子?
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关注的部分不断强化和放大,并且认为自己以为的就是事实的全部。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极度自信和言之凿凿。
工作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启发时刻?
那是因为你原本以为的和你相信的东西被新的客观事实覆盖,你会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你的关注圈被放大了。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客观事实中被忽略的部分。
接着聊判断和决策。
判断和决策的前提是有依据和逻辑,这是理性判断和决策的必备条件。当然,有些人会凭经验和感觉。
判断的本质是在做筛选和排查,决策的本质是在做选择。
筛选和排查需要建立在丰富信息的背景下,包括了对知识、环境、人的理解,这些都是依据产生的背景。
判断需要试错,决策也一样。
在多个可能性之间选择一个方向,就是决策。决策会带来结果,结果经过复盘会形成经验。
以上,需求、认知、判断和决策,适应于产品工作中的大多数环节。
回到带娃这件事儿上。
娃的需求主要有这么几种,饿了、困了、拉了、冷了、热了、不舒服了等等。
在这些需求中,有强弱、有主次、有真伪。
娃的哭声是一种 bug 表现,就像你在用产品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弹窗提示「服务器异常」,但你并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可能是接口异常、可能是网络问题、也可能是数据库错误。
基于 bug 的表现和真正问题所在的可能性,我们会去排查。第一次,可能需要猜测,然后通过遍历的方式去定义问题。
比如,睡觉中的娃突然哭了,此时他到底是饿了、困了、拉了、冷了、热了、还是不舒服了?新手可能并不知道。
于是,检查下尿不湿看是不是拉了,发现不是。然后,给他翻个身发现还是哭,说明不是一个姿势久了不舒服。
接下来,看一下上次喂奶时间,还不到半小时,说明不是饿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做判断。
那么,问题在哪里?
原来,他是热了。
摸一摸后脖颈,出汗了,把盖在身上的被子换一个薄一点的,立刻安稳入睡。
换个薄点的被子,就是决策。
在这个识别需求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就形成了经验,建立了一条排查问题的路径,下次可复用。
这,就是经验。
但是,娃的需求并不是按常理出牌,偶尔会有一些特殊情况。这时候,认知就起作用了。
比如,我家娃这几天每到傍晚就开始突然哭闹,哄不好的那种,而且是持续间歇性的。
基于之间建立的所有经验去尝试排查和解决,无果。这是一个突发情况,过去没有这方面经验,一下子容易慌神。
这时候,其实已经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了。
在试过所有我们以为的方法之后,了解到两个月的宝宝会有肠胀气和肠绞痛的情况,这就成了我们的关注点。
于是,采取之前从未试过的飞机抱,有效。
你看,这就是一个基于需求、限于认知、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完整过程。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不愿意去学。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不愿意动手。
多想多干,实践、思考、复盘,一个都不能少。
················· 唐韧出品 ·················
小小唐出生第 56 天记录。
现在我们家是三个人轮番上,我、李小姐、李小姐妈妈,但依旧手忙脚乱,没一个人能休息好。
别看娃小,很多事并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这两天傍晚碰上他肠胀气哭闹,我们熬到晚上九十点才吃饭。
产品不易,不过如此。
点个赞,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