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险些“失去”海尔 | 新基建专题

泰伯网

共 6545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1-03-28 17:10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泰伯网 芽茶苏 | 文


岛还是守住了“北方第三城”的宝座。

倘若时间回溯十年,很难想象青岛会因为这样的成绩“松一口气”,毕竟从90年代起,青岛就把香港看做是对标发展的城市。

同样松一口气的,还有终于完成合并的海尔。

海尔擅长在一次次变革中寻求突破。但最近几年,当行业整体进入变革期,曾经的白电王者,再一次面临“增长失速”的阴影。 

山东明珠青岛,和青岛明珠海尔,日子过得都不算太舒畅。想要再创辉煌,二者的“绑腿跑”,必须提速了。


“绑腿跑”要想跑得快,两大必要条件是腿要“绑得紧”,步调要足够齐。但这两个条件目前是否足够充分,还需要打个问号。

毫无疑问,海尔是青岛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但最近有迹象表明,孩子长大了,有另立门户的想法了。或者至少,是在外地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家。这个小家的所在,将是上海。

上海这座海滨国际大都市,同时拥有着中国最优秀的金融基础和工业基础,拥有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优渥土壤。而难得的是,因为此前的“错过”,上海互联网产业发展未达到饱和,也因此有足够的余地和能力,迈向产业数字化。

工业互联网,是这场盛大转型的抓手,海尔则是这场盛宴中的活跃分子。

这份热情是双向的。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听说海尔要在全国布局选址,我们立刻飞到了青岛的海尔总部。”

2017年6月29日,海尔集团在山东青岛以外的首个区域总部落地松江G60科创走廊。海尔集团与上海松江区政府、临港集团签署的《“海尔集团‘产城创’生态圈模式”暨海尔智谷落户G60科创走廊合作协议》显示,海尔将投资100亿元以上,建设青岛以外首个区域总部和六大核心功能板块,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标杆项目。

此后,海尔与上海的关系日益密切。到2019年海尔第三届人单合一国际论坛首次离开青岛,转而放在上海时,二者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抓住引领全球机遇的窗口期只有2到3年!”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海尔迫切的要抓住这短短的窗口期,而上海有足够大的舞台,任其展示。

上海,恰恰是青岛想要成为,但尚未成为的模样。

对标上海、深圳、香港,争“省内第一”,争“北方第三城”“新一线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山东整体低调、温吞的环境中,青岛一向是积极且有底气的。

“品牌之都”,或许是最令青岛骄傲的称号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实施名牌战略,优先支持、重点扶持,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海尔也在这段时间正式崛起。

搞清楚海尔与青岛如何相互成就,又为何双双遭遇坎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清楚了青岛如今的问题所在。



海尔与青岛的发展历程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

1984年,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借着开放政策,迎来了改变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而1985年正式开始建设的青岛市经济开发区、省属综合性大学青岛大学及扭转青岛港水陆域狭窄、集疏运被动局面的前湾港建设一期工程,则在经济开发、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三个层面,奠定了青岛和青岛本土企业发展的基础。

此时,青岛国企正在同步推行“两步利改税”,进行税制改革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及扩大工作。

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就在这时收到了一封用户反映海尔冰箱质量问题来信。

张瑞敏检查后发现,库存400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虽然有些只是外观划伤,但他却拒绝了多数员工提出“降价内销”的建议,挥舞大锤,砸毁了质量不合格的冰箱,也砸响了海尔品牌效益的第一枪。

1992年,著名的南巡讲话发布,青岛市政府决定开发东部,市级行政中心随即东移,东部新城区开始建设。海尔则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800亩,建设海尔工业园,启动了“多元化发展战略”。

1994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青岛借此机会进行了新一轮区划调整,逐渐形成了“七区五市”以青岛核心区为中心,向东、北、西3方向跨越式发展的“七区五市”城市空间格局

此时的海尔也在进行大规模“扩张”。

1995年,海尔东迁至刚落成的海尔工业园,开启了“创世界名牌”的二次创业。同年,一部名为《海尔兄弟》的动画片正式播出,成了80、90后记忆中的经典,也让青岛海尔的名字走进无数人心中。 

也是在这一年,原红星电器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此后,海尔以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先后兼并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18家企业,不断扩张企业规模。

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属于青岛与海尔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进程让青岛这一对外口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岛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到奥帆赛举办时,青岛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GDP排名从2000年的15名一路攀升至2008年的第9名。海尔也与青岛同时开启了国际化战略,从本土名企蜕变成了国际名企。

 



2008年,是青岛和海尔的高光时刻。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青岛这座奥帆之都时,海尔成为了奥帆赛青岛城市唯一企业合作伙伴,荣誉也拿到手软。简单列举几个,让大家感受一下海尔在2008年的企业地位:

2008年,海尔连续第七年位居“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榜首,当年的第二名是联想。张瑞敏还同时位列“中国品牌缔造者”“品牌年度人物”榜单;

海尔获得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等颁发的“30年中国品牌成就奖”,张瑞敏荣获“30年中国品牌人物贡献奖”;

在《亚洲华尔街日报》 “亚洲200家最受尊敬企业”(即“亚洲企业200强”)调查中,海尔集团总体排名第一,连续5年位居"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纽约咨询机构ReputationInstitute (声誉研究所)评出的“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中,海尔排名第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但高光的背后,却是不可忽视的隐忧。

在经济环境层面,WTO的调节作用逐渐失灵,国际经济环境趋向动荡,而我国内部经济体系逐渐成熟,内需增强,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同时,随着铁路、飞机等运输能力不断能提升,内陆城市与海外交流更加直接,港口地位逐渐下降,“前店后厂”模式逐渐衰落。

在城市层面,先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深圳、杭州、宁波、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转型顺利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紧接着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开始强省会战略,举全省之力“堆”出新的大都市。

自身优势减弱的同时遇上对手的崛起,青岛的牌不好打。

海尔的困境,同样源于对全球化战略的过度依赖。在海尔借助冰箱优势,着重发展海外市场的时期,格力、美的相继发力,凭借空调业务反超海尔。2003-2007年是中国空调市场发展最快的5年,海尔错过了。而格力在这5年期间,实现了40%的营收增长。

2018年数据显示,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合计占有空调市场60%的份额,海尔仅为12%。此后又有小米、奥克斯紧追不舍,海尔第三的位置也并非不可撼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海尔和青岛都出现了失误。

海尔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摸索期。

对内,张瑞敏于2005年自创“人单合一”的新管理模式,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用户的。对外,海尔大推多元化战略,从保健品“采力”到“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又尝试探索三四线市场。之后,海尔终于稳定在了物联网战略,并延伸出了衣联网、水联网、食联网等类似但又不同的N条业务线,只是受困于复杂的组织结构,能力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青岛也一直在探寻新的增长路径,试图摆脱结构重、转型慢、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但除了海洋经济之外,青岛的其他产业规划一直不够清晰。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岛都沉浸于曾经的成就之中,对自身的认知不够清醒,这种“不清醒”在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时达到了顶峰。

在青岛政府给市民的感谢信中是这样描述的:“峰会的召开给青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标志着青岛由此迈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 

“大青岛”,成了媒体及青岛人对自己的称呼,但事实上,从经济总量,到产业结构,再到上市企业和高端人才数量,青岛都比杭州差了一大截,更无法与北、上、广、深这样真正的国际都市相较量。

直到去年,海尔的谋划才逐渐清晰。

海尔生物成为青岛市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海尔智家也正式登陆港交所并私有化海尔电器,实现了家电业务的“合体”。而工业互联网,是海尔不能错过的翻盘关键,也是海尔结果上海橄榄枝的重要原因。 

相较上海,青岛经济活力不足,尚未形成有足够优势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工业基础虽然雄厚但数字经济基础弱。更关键的是,青岛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高,且山东整体教育竞争压力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青岛需要工业互联网助力,通过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破除困境。青岛需要“绑定”海尔。

2020年3月5日,海尔集团发展规划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海尔集团召开,提出《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发展规划,加快打造5000亿的产业集群。

主持这次会议的,是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会上王清宪明确表示,要整合全市资源,全力支持海尔平台建设,发挥好海尔平台作用,整合全球资源,将青岛打造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就在不久前召开的青岛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王清宪还曾直言:“我们要承认这个落后,才能面对不足。”

青岛有决心把握住“十四五”这个把重大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胜势的绝佳时期,要“直面城市、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唯恐失之交臂的紧迫感,充满感激、充满感奋、充满激动,拼命奔跑,努力实现高质量的进位赶超。”

经过一年,青岛的努力已初具成效,在遭遇二次疫情的情况下,GDP仍然增长3.7%,稳定在了第13名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在“十四五”规划中,青岛终于明确用“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理清了产业方向。

青岛还是留住了海尔。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九大领域社群:泰伯科技大厂群、泰伯科幻文娱群、泰伯资本机构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京师律师事务所 盈科律师事务所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泰伯壹周 | 新疆棉花事件发酵;特斯拉陷间谍门;卫通拟募资33亿;《流浪地球》牵出特大案

《精读》

中资铺路,“韩流”复燃?
腾讯,人均百万富翁
⊙李亚鹏,演而优则商是个坑
⊙陈听说潘石屹要跑?
⊙亦学亦商施一公
浏览 3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