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必备体验评估设计指南(指标篇)

三分设

共 5816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3-11-01


点击 ▲ 三分设 关注,和 10 万设计师一起成长

三分设 x 58UXD

正文共:3089 字 29 图 预计阅读时间:10 分钟




秉承58同城“用户第一”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团队建立以基础体验指标为评估标准、发掘体验问题的评估机制,并借助内外部业务专家视角,对58同城各产品的重点场景进行评估,优化业务场景,从而提升各业务线的体验,而这一套评测机制就是QMD。


QMD始于2020年第三季度,历时4个季度,支持了10+业务线的体验优化。但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原有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业务现阶段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的变化,在2022年上半年,58UXD体验管理QMD项目组发起了体验评估机制的迭代与实践。


我们将通过干货满满的三篇连载文章,分别从【指标模型】【评估机制】【组织实践】来全方位的分享体验评估机制的升级经验,欢迎大家的持续关注和探讨。本篇为大家介绍:我们如何为不同业务设计贴合业务目标的、灵活易落地的体验评估的指标。



01 QMD是什么?


s务方、设计师时常会陷入体验量化的困境:“不清楚产品在行业内的体验水平”、“无法量化设计师贡献的价值”。



于是,团队在2年前首次推出了QMD1.0体验评估机制。一方面能帮助团队从全局的视角去观察用户和洞察业务,让产品持续地提升体验,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带来了提升设计品质的驱动机制和文化。



QMD的全称为:Quality Measure Driven。从其命名可以看出,这套机制分为三大部分:


● 质量目标(Quality):是让设计师从体验设计的品质目标入手,将本品、竞品作为评估对象,这样以来能够定位本品、竞品之间的「差异」;

● 度量指标(Measure):以基础体验指标为评估标准的度量体验,并借助内外部业务专家、设计专家的视角,对58同城各产品的重点场景进行评估设计的「品质」;

● 驱动机制(Driven):通过驱动机制,解决自身问题,驱动追齐竞品,帮助设计师了解如何「提升」评估结果。



自QMD推出以来,帮助各个业务线提升体验水平、赶超竞品,持续为核心业务线带来体验价值。



02 评估机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赋能业务,我们期对业务方、设计师等不同角色的进行深度的访谈,得到了大量的反馈:产品会不重视输出的问题、体验问题优先级低、遇到分数的波动难解释、评估专家个体存在差异、结论的责任边界模糊...等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发起了QMD3.0迭代项目。



通过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类,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类:问题难推动落地、评估结论信服度低。于是先试着从现有的测评体系查找分析“难落地”原因,而“信服度低”将通过第二篇文章详细阐述。



旧版QMD为我们从“界面”“操作”“一致性”三个维度带来了10个评估指标,但其制定的核心依据是“体验设计”。



回顾旧版QMD所推动的内容,其出发点还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基于这个出发点,收集了大量的用户体验类的问题,然而缺乏对业务价值的考量,这些问题找不到带给业务的价值。另外在评估方式上我们选择采用设计专家的启发式评估,让专家代入用户真实使用体验,在测评范畴上也未对业务价值的高低进行筛选。这就不难看出,我们之前难落地的根本原因:现有指标体系不契合业务价值。



所以,对于新版评估体系的指标的预期,首当其冲地要将「业务价值」纳入进来,「用户体验」和「业务价值」交叉重合的部分作为评估的出发点



与之对应的,我们评估的范围,也需要调整为仅测量 “高价值”部分,这样以来,指标覆盖的范畴就能实现从“大而全”到“精细化”的转变


至此,我们也确定了评估指标的设计方向——高度契合业务的价值。



03 指标模型的迭代



要想设计契合业务价值的指标体系,第一步是找到现有指标模型和业务价值的偏差在哪里?我们通过对业务价值的拆解分析得到三大偏差点。针对偏差点逐一提出指标升级的方向:契合业务目标契合体验诉求、契合优先级 。


 契合业务目标 


体验评估指标的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GSM模型,通过对业务目标的拆解,来推导出能解释目标的关键指标。



回到设计师日常的设计思路,其实就是从业务的核心目标出发拆解,得到各个场景要达成什么样的设计目标,再拆分用户体验层面的目标有哪些。



新版QMD也是如此,通过对核心业务目标拆解,各个场景的用户体验设计目标就是评估指标,换句话说:平时我们怎么设计的,QMD就怎么去拆解评估。


 评估指标契合 


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58同城覆盖的业务类型也千差万别:创新型、平台型、业务型等多种业务方向类型。而不同业务又处于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



为了得到灵活、能够契合不同业务的指标体系,我们针对指标构成指标描述也做了调整。


首先是指标构成,以往QMD针对所有的业务采用固定的指标构成。可想而之,很难满足各类业务差异化诉求。而新版的指标构成在原固定指标的基础上,以自选基础指标和自定义指标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地适配不同的业务。



如图,58同城某高速发展中的业务,其对于体验的诉求存在差异,剔除了“美观度”“品牌”“共鸣”等指标,但是结合产品特性,增加了“真实性(即,能感知平台所提供的职位信息及内容真实·可信·有保障)的自定义指标。


其次是指标描述同一基础指标,我们也会和业务设计师、产品经理,共同定义指标的描述。不同业务在可控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不同的描述调整。



如图,同样的“共鸣”指标,在A业务增加了:价值感相关的个性化描述,在B业务增加了:保障感、时效感相关的个性化描述。使指标释义贴近我们业务具体情况。


 评估优先级契合 


第三,为了满足业务不同场景的重要程度,我们为这套模型引入了指标权重的概念。



首先根据对业务总指标的影响大小给业务场景赋予权重,然后再通过场景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来赋予权重,通过调整场景&指标的权重,就能得到适配各类型业务的灵活指标。


 验证指标设计合理性 


反思过去的评估机制,通过「制定指标-实施评估-输出结论」,虽然也能够对产品进行评估,但是缺少了对于指标设计合理性的关注。



为此在指标模型的设计中,我们也增加了防错的机制,通过观测优化效果,形成「确定指标-实施评估-观测效果-验证指标」的完整闭环,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调整,确保了指标设计的合理性。



04 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指标的设计过程:



1.首先发现&分析问题,找到“难推动落地”的根本原因——指标设计不契合业务诉求。


2.针对核心根本问题。我们从“评估目标”、“评估指标”、“指标优先级”三大方面入手,设计出契合业务目标的指标体系。


3. 最后还增加了指标设计的验证机制,来确保指标模型的合理性。


至此,QMD3.0,关于指标模型的升级就告一段落。我们发现在构建指标模型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所以一切的出发点就是以契合业务目标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业务的指标,以持续稳定地评估产品体验,进而帮助业务的落地问题。而体验评估机制不仅是切实帮助业务提升体验的工具,更是我们设计团队立足体验管理的重要构成。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秉承“用户第一”的价值观,持续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



- END -


我们相信设计师和创造者一样是思想家

一个开放的共创学习型产品设计社区
助力全球 1 亿设计师成长

欢迎添加 ⭐️  星标 · 获取每天推荐知识分享
每天阅读充电 · 养成终身学习
「资讯」「文章」「活动」「招聘」「课程」

创新 / 成长 / 共创 / 公益
所有平台赞助
将用于社区建设和反馈社区粉丝
期待与更多优秀产品设计师一起成长
👇👇👇
扫码进群
全年助力设友建立设计知识体系
「体系化知识研讨」
「书籍共读」「职场讨论」「活动交流」
分享设计/管理/职场/心得,定期直播,答疑解惑
免费加入 · 特约邀请


↓↓↓点开『阅读原文』,关注星球资料库
浏览 6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