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获百万科学界大奖!科研大牛如何炼成?
日期:2020年10月15日
正文共:2404字4图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来源:鱼腥草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科研项目《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荣获生命科学奖,奖金一百万。
从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到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从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辞任清华副校长,到筹建研究性大学西湖大学并成为校长,“科研大牛”施一公想做的不仅仅是发挥自己的光芒。
家庭环境耳濡目染
施一公,天下为公。父亲饱含深意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却没等到实现那天。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父亲精通物理数学,是工厂里改革技术的骨干。父亲也很热心,邻里乡亲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忙,还会免费给村里人剪头发、裁制衣服,每到过年时,他们家都排起了长龙。这种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在慈祥又严格的家庭环境下,施一公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是第一名。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
好景不长,在施一公大三的时候,父亲在下班路上出了车祸,当时昏迷中的父亲血压脉搏都正常,及时抢救肯定没问题。然后,当时急诊室一律是先交500元押金,再救人。
80年代的500元,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等到肇事司机四处凑齐500元押金返回医院时,施一公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他撒手人寰。
失去父亲的施一公,一夜长大,他立志要做一个改变现状,对社会有用的人。
“刻苦专研在实验室里出了名”
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初,他获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十大名校之一的霍普金斯大学。
留学的第一年,施一公内心浮躁而迷茫,无心念书、做科研项目,反而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看到有校友转专业了,也有放弃学业的,施一公也动摇了。第二年,在迷茫中,施一公沉下心来,废寝忘食在实验室里苦下功夫,才渐渐感受到了学术世界的美好,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
第三年,施一公已经领会到科研的逻辑,在入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兴趣,常常在实验室做到十一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回寝室。研究生阶段后期,施一公的刻苦在实验室出了名。他形容在纽约做博士后的时光,是“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多,早上九点多又回实验室开始新的一天。
虽然身体特别累,但是施一公说,心里面特别满足,他自己这是在为以后投资,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逐渐明朗起来。“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了一点也不苦。”施一公常常为自己有这段努力奋斗的时光,感到骄傲。
1997年,据医药人物志获悉,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的施一公,就被美国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聘为助理教授;2003年,年仅36岁的他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成了世界各个顶级大学争相竞聘的对象。
为了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普林斯顿给他提供了无比优厚的条件:他的实验室面积是生物学系40多位教授里最大的,他的科研基金是最高的,学校还为他买了500平的独栋别墅,2007年,他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终身讲席教授。
然而,2008年,看似一切都很美好的结局中,施一公毅然选择回国,为清华大学全职工作。这个消息在普林斯顿大学引起轩然大波,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惊呼:“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更是极力挽留他。
他的想法非常简单,父亲教会他要有胸怀和回报之心,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为下一代创造“黄金时代”
2008年,施一公回国后,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他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自己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他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而是为了育人,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去影响他们。
他也身体力行在履行自己的诺言。据医药人物志获悉,施一公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每学期上满100节课,剩余时间还要带领团队做科研项目,身为副校长,还要处理行政等一类事物。除了工作之外,施一公仍旧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带领实验室团队在操场跑。
“你问我最初回国最想做什么,我想教书育人。”十几年过去了,这句他当年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实验室和教学楼。
事实证明,施一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实验室出了颜宁、万蕊雪、白蕊,其中颜宁37岁攻克学界世界难题,她和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同年,颜宁入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另外两位则都入选了国家“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全国名额只有5个。
2018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副校长一职,跟其他六位学者筹建西湖大学。这座民办研究性大学,希望能够复制西南联大的成功,15年后成为世界顶级科研型大学。
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首位校长,他在成立大学上说,未来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专家简介: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