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平台,为何成了大企业数字化的“心头好”?

ToBeSaaS

共 4451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10-24 17:08

国内的低代码领域,已经从成长期开始进入成熟期。这是否预示着,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低代码时代将要到来?
01
大企业也开始采用低代码了
低代码在业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技术到应用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始终是不温不火,叫好不叫座。国内的低代码,由于企业缺乏意识、厂商过度地神话、认知误解以及人才短缺等原因,其技术优势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利用。
虽然低代码平台的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低代码厂商却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虽然也能看到不少采用低代码的“成功”案例,但它们的使用大都限于中小企业,实施过程也很不规范,采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即使有些大企业也采用了低代码,但主要还是用于部门以下的,一些可有可无的辅助业务。
不过,一种趋势的出现,刷新了长久以来行业对低代码的认知:那就是很多大型企业开始正式采用低代码,构建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所谓正式采用,即像专业软件开发那样,以低代码平台为基础,规范化地构建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
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大企业成功案例的出现,低代码这一“新大陆”终于被重新发现,并被更多企业信息化负责人所认可。
以前,我与企业CIO们也探讨过低代码,但往往都是聊了个开头,就聊不下去了。那时的低代码,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非专业人员使用的、适用范围有限的初级工具,登不了企业信息化的大雅之堂。
但不久前,我跟一些企业信息化负责人聊数字化转型与低代码的话题,大家对低代码的认知,明显就深刻了很多。他们除了关注低代码技术的发展,更关注低代码构建成功案例和实施经验。
低代码被更多企业接受和采用,这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低代码进入大企业,并被正式采用,这标志着国内的低代码平台开始走向成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低代码在小企业的非规范使用,确实说明不了什么。而只有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为低代码采用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做了很好的背书。
所以低代码在大企业的正式采用,是低代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之后的发展,只是模式和经验的复制问题。
企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总是同步的。低代码行业发生进步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低代码厂商的技术进步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具有企业平台级支撑技术和规模化交付能力的服务商,成为低代码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为了研究和验证上述观点,我访谈了国内知名的低代码厂商奥哲,并实地考察了部分客户,所用案例也是采用奥哲·云枢企业开发平台构建的行业典型业务系统。
02
大企业采用,是衡量低代码成熟度的最好标准
对于低代码平台进入大企业,目前仍有一种观点认为:“低代码平台只能用在大企业的辅助业务和补充长尾业务”;言外之意,低代码很难进入企业的核心业务。
显然,这并非事实。
之所以有这种观点,还是因为国内低代码厂商能力和水平的参差不齐。如果一家低代码厂商的目标客户群体只是SMB,而非大企业,那得出这种结论也不奇怪。
一直以来,国内对低代码能力的评价,始终停留在“能不能搭出来”等纯技巧性的认知层面,显然这种评价方法过于肤浅。
其实评价低代码平台,还有个简单而有效的评估方法:那就是看大企业能否采用。
因为大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实施标准;通过生产过程的合规,保证构建的系统不会出问题。一个低代码平台要想进入大企业,就必须能融入和符合构建标准。
所以大企业对低代码的采用评估,并非是简单地看能否搭出来,能搭得多复杂;而是看在符合构建标准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满足。
不过,大企业的系统构建标准,的确把那些没有系统化交付能力的低代码厂商挡在门外,或者只能做辅助业务。
“快”或“敏捷”被认为是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实际上,低代码的竞争早已不是编码效率高低,而是系统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性包括:领域建模、架构、开发、QA、部署、安全、产品化、UI和迭代等生产全过程
所以,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性,才是低代码敏捷的真正意义,而只有支持敏捷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低代码平台,才具有大规模开发和交付的核心能力。
除了技术能力、交付能力和方法论之外,熟悉客户行业和客户业务,也是低代码厂商和其合作伙伴的必备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客户带来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的价值。
最后,回到低代码平台的能力边界问题。就公开的案例来看,利用低代码开发SCM、CRM、MES、ERP,甚至行业解决方案,如FinTech,都有很多成熟和成功的大企业案例。
例如,奥哲证券行业客户-民生证券,其IT部门只有一百多人,但支持和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面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常规的开发方式显然是无法满足。
利用奥哲·云枢低代码开发平台,按照用户给出的结论:“用5%的人力,搞定60%的需求”。

低代码在证券行业的采用,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业务;二是打通各个系统间数据的流转和统一管理;三是释放金融企业的创新力,驱动业务创新。
03
大企业为什么愿意采用低代码?
大企业采用低代码有很多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动因,就是因为企业数字化带来的需求暴增,而所能供给IT资源匮乏,而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供需失衡
解决方案就是必须提高生产力,所以,采用低代码就成为了首选。
我在访谈大企业的管理层后,发现他们还有一个更强的需求:那就是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业务随时会发生变化。经常是业务已经改变,而支持的信息系统还在开发中。
此外,即使业务没有变化,但调整已经成为常态;所遇到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来不及调整,以适应业务的调整。
“利用企业内的开发力量,与业务人员组成项目团队,采用低代码平台快速构建这些随需而变的业务系统,以加快新业务计划的上市时间,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式”,一位企业高管如是说。
当然,除了上述主要的动因外,大企业采用低代码平台,还有其它重要原因,比如:
(1)业务主导
在业务与IT的关系上,从来都是业务驱动的。但是如果向企业软件厂商外采系统,就很容易被厂商的解决方案引导,让业务去适应IT。
采用低代码自建,就能规避这一问题,始终保持业务的主导地位。
(2)成本和ROI
企业的业务系统建设,无非是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企业内开发,但为了应对大量需求,必须招聘更多开发人员。这个方案不但花钱多,产品化水平也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种是依靠外部开发力量,包括外采系统。这个方案无疑投入是最大的,但所开发的系统能否符合业务,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看到一个调查数据,说全球有近一半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种就是利用低代码平台的企业内开发,在不增加开发人员的基础上,就可以满足业务需求。如果组织得当,无疑这种方式的ROI是最好的。
(3)迭代和扩展
当前环境下,企业很少有业务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支持的信息系统,也要通过迭代而随之变化,并留有一定的扩展度。
很显然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的开发方式,就是采用低代码的内部开发。因为沟通成本低,协作效率高。
综上所述,低代码采用已经成为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选方案。
04
低代码领域的机会与展望
从全球范围看,企业低代码采用,已经进入行业的加速期。一份低代码采用的调查数据表明:海外已77%的受访企业,开始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而疫情更是低代码采用的加速器。
其实低代码需求早已存在,只是近年来受巨大需求的拉动,低代码的机会逐渐显现。我们可以看到,就连传统的企业软件巨头SAP和Oracle,也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码平台。
这一趋势将推动先进的数字化转型向着更快、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因为低代码能大幅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以使更多企业享受到数字化的红利。
通过国内外低代码企服市场的对比,不难看出国内低代码的市场空间更大。
国外企业信息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信息化企业的总量已经很大,所以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因为企业遗留的软件资产短期内不会废弃,所以低代码替代存在很大阻力。同时,利用低代码升级改造现有系统,这也不是低代码平台的强项。
国内情况与之相反,首先是信息化企业的总量较低,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尤为如此。这就为低代码企服市场,留出足够大的空间
此外,因为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历史软件遗产的包袱这就给了低代码平台大展身手的机会。
最后,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和信任程度,远不及国外企业。所以在信息化的投资上非常谨慎,目前主要以分步建设方式为主。而低代码平台就很好地迎合了国内企业的投资方式。
从低代码发展的成果来看,国外低代码领域的领导厂商已经在大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构建中,证明了强大的系统级构建能力。它们的客户案例中,不乏如丰田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施耐德、苏黎世保险等大企业。
而国内低代码领域的头部厂商,奥哲所服务的客户版图中,也看到了如世界500强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云南建投;头部的券商企业如民生证券、华泰证券;制造型企业如西子联合、中海达等大型企业。
写在最后
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所不同的是,国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随着技术发展呈连续状态。
而国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除了起步较晚以外,因技术路线和转型方法的限制,使转型呈现出迟缓和非连续特征。
那么,国内企业如何借势本土化有利条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
采用低代码有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免费试用低代码产品平台。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