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线下作者见面会的几点感触

共 291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6-01 00:25

昨天(周六)下午的时候应邀去参加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深圳地区线下作者见面会,听了三位嘉宾的一些分享,也结识了一些其他优秀的作者们。因为分享者不是我,所以我这篇文章纯粹是基于一个参会者的视角来聊聊自己的感触。


一、对线下分享会降低预期

我之前做内部培训分享的时候,我也会经常性地把这句话放在开头,反复强调一下。因为我大大小小也参加过挺多的类似的分享会,培训会或者其他沙龙之类的,收获和感触肯定是有的,但是绝对没有想象中的大。


并不是我对分享的嘉宾有意见或者是我个人太挑剔,而是这种分享会的局限性导致的。跨行业的分享,那么你只能听皮毛;如果是垂直领域的但是却针对的人群很多,那么主讲人也就只能讲一些空泛的,正确的话题;如果是这种初次见面然后又各行各业,背景各不相同的线下见面分享会,那么就更加难讲了。


主讲人很难选择合适的话题,同时也很难把控观众的需求和偏好,所以讲得内容要么太粗,要么太细,要么就是听不懂……


所以,无论是我参加类似的分享会,还是我去组织演讲类似的分享会,我都会提前降低自己的预期。别想一波起飞,也别想得太过于悲观,就是很平常心的对待即可。


二、想清楚自己想要的

上面说到了,线下见面分享会,其实很多人都彼此不认识,更不用谈了解行业背景,职业背景了。所以当我在听某个嘉宾做分享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是想要从他的分享中学习到什么直接可用的干货,而是从分享这个行为去观察,去对标自己。


例如观察谁的PPT做得好,谁的演讲风格比较出色,谁的表达能力比较优秀,谁的控场时间比较精准。同时也可以代入自己去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台上的主讲人,我会怎么讲这个主题,我会怎么制作这样的PPT,我的表达和控场会做得比他更好吗?


所以我今天反而没有太关注三位嘉宾在讲的内容,更多地是在记录他们分享的过程中,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是我可以学习的,哪些是我做得出色可以继续加强的。


参加此类活动,大概就是3个目的:

  1. 纯粹新鲜感,没有参加过,尝鲜是主要因素;

  2. 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了解更多同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者个人IP影响力;

  3. 学习一些新东西,这个新东西包含很多内容,肯定不仅仅是局限于嘉宾分享的内容;


所以,在降低了自己的预期之后,紧接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到底是哪些?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去参加相关的活动,会更有助于你收获到更多东西。


三、TTT相关内容的训练

去年的时候,我参加过公司报名组织的一场「TTT培训」,我觉得这类课程收益巨大,而且这种收益是永久性的。


TTT培训就是让培训师提高自己授课能力的一种课程,也是新手讲师进阶必须要参加的一种培训。


简单理解就是「TTT」其实是培训师的培训课程,相当于教会你成为一个培训师,如何授课,如何制作课件,如何传递你想表达的内容……


首先说明,我的现场表达能力其实一般,甚至可以说底子很差。这是我的劣势,也是我的优势。


劣势很容易理解,就是我比较菜,水平比较低;那优势是什么意思?菜还有优势了?


对的,我觉得正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很菜,所以我会对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关注和重视。日常我会观察谁的主持能力很强,谁的控场能力很强,谁的表达能力很好等等,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所以即使我只是参加过一次TTT的培训课程,但是后续每一次的登台或者作为观众,其实我都会慢慢地有所成长。


如果你也和我有相同的困扰和经历,那么我建议你可以试试「TTT培训」。

言归正传,为啥突然会聊到TTT的内容呢,因为今天我在下面听嘉宾分享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大家在这一块或多或少还是没有做得很好。我以不算严苛的要求来评价,今天的三位分享嘉宾在分享的时候都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 分享时没有面对观众,没有与观众眼神交流,只是对着PPT念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 开篇和切入主题过慢,没有类似于「SCQA」的结构化表达,不够吸引人尽快进入角色;

  • 演讲节奏没有起伏或者说比较平,直白的叙述让观众get不到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可以走神的;

  • 时长偏长,后期的时候观众疲惫感比较强烈,然后就忘记了开篇讲的内容是什么,很难串联起来;

  • 金句与高光时刻比较少,没有节奏性地抛出一些东西,刺激观众或者调起观众胃口;

  • ……


以上的要求或者评价是我坐在下方听的时候记录的,但是并不代表着我来做这件事就一定会更加优秀。因为我深知Judge别人很容易,但是要看到自己的短板却很难,所以这个不是Judge,只是感受。我在此分享出来,只是本着学习和改进迭代的心态,我希望我未来的分享能逐步避免类似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比写作的更重要的事情

嘉宾分享环节结束了之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主编回答的环节,意思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主编大大对之前一些作者提出的问题做解答。


其中有两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个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文章审稿通过的标准是什么?”另一个是“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什么才是好文章?或者怎么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算作是一个问题,都是关于如何写好文章的问题。作为创作者,自然都是希望自己能创作出好文章,然后通过审核成功发布的。只不过由于角色和定位的问题,有些作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作水平在什么层级,应该向什么方向提升。


主编是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1. 文章的信息密度要高,意思就是文章的内容是要有新鲜感且有深度的,如果这个知识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么你写的浅,密度低也可以通过审核;如果是这个知识很多人都知道,那么你写得浅,密度低就没啥意义了;

  2. 写作手法的层次,相同的话题或者内容,传递的信息密度可能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写作手法更抓眼球,更让人阅读起来感觉舒适,那么这样的文章也会有很大的通过率;

  3. 信息增量高,意思就是输出的文章其实是要对阅读者有所帮助,能带来增量的。那么这种文章,即使文笔不好,密度不行,但是起码能get到有用的知识,只要在此基础上再优化打磨一下,其实就是好文章;


我对于第三条答案表示很认同,我很喜欢「增量」这个词。


对于写作者来说,写文章有很多初衷,很多源动力;但是对于内容平台的管理者来说,审核文章则没有那么多感性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套理性的标准来筛选过滤,其中「增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所以,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肆意妄为的写。但是如果你想要投稿,想要让文章从更多的平台曝光,那么比写作更加重要的就是:先切换到读者的视角


把写作当作是一款产品来说,那么读者就是最典型的目标用户,首先要分析的就是目标用户的诉求是什么,写文章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而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文章,自我感觉写得很好,结果却频频被拒,无法通过审核。


五、总结

总体来说,今天的线下见面还是很愉快的,见识了一场线下见面会的组织方式,见识了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老朋友,也从其他分享嘉宾身上学习到了一些自己欠缺的内容。


如果后续你也想参加类似的活动,希望此篇记录文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的我也可以不断精进自己的公众演讲水平,让大家有机会看到我在台上叨逼叨的





END




浏览 6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