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iPad进课堂?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孩子都“无条件支持”

共 6599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1-04-12 20:01


学生应该被允许使用手机、iPad等数字设备吗?


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常常已经站在了“大人视角”。也就是说,我们默认了孩子对此一定会“无条件支持”,或认为他们不具备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


事实并非如此。


近期一项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研究发现,对于类似的问题,孩子们不但有思考,甚至会“想很多”。例如,他们会清楚意识到使用数字设备的弊端,甚至更进一步,提到了对“网络欺凌”问题的思考。


正因如此,与其“一刀切”的隔绝屏幕,倒不如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切实解决问题。如本文研究者所说:那些学校中错误使用iPad的案例,才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iPad的生动教材。



原文:

Pearl Han LI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Robert L. SELMAN
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教授
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
Terrence TIVNAN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师

翻译:

刘艺璇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伦敦大学学院(UCL) 哲学博士



【译者按】当今世界各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经常遭遇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智能设备?


以iPad平板电脑为例,尽管许多国家都已涌现出利用iPad进行课程创新和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然而“平板电脑是否应当进课堂、进校园”,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赞成方认为: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课堂有诸多优点,例如设备轻巧便携,界面互动性强,注重实时反馈,方便点评和批改作业,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因而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反对方的理由通常指向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各种隐患,例如:长期低头看屏幕有可能造成学生近视率上升、颈椎病多发、脊柱发育不良,或担心学生逃离教师和家长监管,上课期间利用平板电脑玩游戏、看小说、刷视频、聊天,从而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

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了规避潜在风险,有学校和教育部门颁布了禁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校园的规定。

众说纷纭之时,我们其实很少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讨论这个话题,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注意到这一缺憾。他们认为,面对平板电脑进课堂的利弊之争,青少年学生最有发言权。

因此,他们近期的一项研究邀请了400名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写作和开放式探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学生习作进行编码分析,呈现了学生面对平板电脑进课堂的理性态度和深刻反思。

这项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消解公众对于“平板电脑扰乱课堂、危害学生”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挖掘出学生使用智能设备过程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隐患。

这些问题并不能用“一刀切”的屏幕隔绝措施来解决,必须依赖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创新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明辨信息、自主管理和善用设备的能力。

研究者想要借此传达一种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学校日常情境中错误使用iPad的真实案例,才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iPad的生动教材。

为了便于中国读者了解这一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摘其要点编译了这期文章。


*该项研究的英文报告全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英文学术期刊Beij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20年第2卷第3期),原文标题为“When Students Misuse iPads in the Classroom:4th and 8th Grade Students’Attitudes and Opinions”。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详尽版内容。



专栏作家法哈德·曼朱(Farhad Manjoo)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评论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是2010年代唯一值得关注的科技趋势”。他提及:


“乔布斯在2011年去世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宣称:iPad是计算机的未来。乔布斯预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成为高科技行业的‘小轿车’,而PC机将更像‘卡车’。

这意味着,即便传统的Mac和Windows电脑仍然存在,但会成为大型钻机一样的大块头装备,只有一小部分需要进行特殊和高性能运算任务的用户会选择使用。”


尽管人们对于基础教育(K-12)阶段常规使用平板电脑的做法存有一定疑虑,但公众对iPad等平板电脑的接受度势不可挡——这对平板电脑如何更好地全面融入教育场景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许多教育研究者对此趋势做出了回应,揭示了不同学习情境中将平板电脑融入教学的效果,例如:


  • 关注iPad上的软件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计算技能和交流技能;

  • 研究平板电脑的相关应用如何通过独特路径提升学生早期读写能力;

  • 检验平板电脑如何帮助言语障碍学生,提升其课堂参与和学业成就;

  • 试验在幼儿园混合能力的班级教学中如何使用iPad教授科学概念。


除了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探索日常教学环境中普通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也有一些研究探讨平板电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日常校园活动中的协作互动。


虽然上述研究均表明,平板电脑具有创新性,能够作为课堂辅助工具,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到使用者的真实态度。


土耳其一项针对九年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初次使用平板电脑的6-7个月后,学生普遍对平板电脑持积极态度。


被试学生认为,平板电脑使教育更有乐趣,比起笔记本电脑和众多课本而言更加便携,其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得做作业也更加容易,所以应当允许平板电脑进校园。


针对中国大陆和瑞典的一项比较研究表明,两国大学生对于移动设备辅助语言学习都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其中女性的积极程度略高于男性。


美国的一项实验研究测试学龄前儿童对于触屏学习和书本学习的不同态度,结果表明:当儿童学习他们熟悉的话题时,并未表现出对触摸屏或是书本的明显偏好;但是6岁儿童会更倾向于选择触摸屏设备来获取最新资讯,例如寻找“今天的天气”这类问题的答案。


以上研究均表明,大部分学生对iPad辅助学习秉持积极的接受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或是实验法来探查学生的态度和意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采用较为开放的方法来进行更深入研究。此外,即便今天在教育情境中使用iPad和其它平板电脑已经非常普遍,但是有关日常学校环境中滥用iPad的实证研究依然很少。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类研究缺憾。我们通过分析中小学生的议论文,来探究他们关于课堂上使用和滥用iPad的态度与观点。这些作文是基于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产生,作为学生课程作业的一部分,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我们特别关注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是否会在以下方面持有不同观点:


  • iPad是否应该在学校使用?

  • iPad如何“有助于”或“有害于”学习?

  • iPad对正式教育情境中的互动存在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01

研究方法和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通过讨论和辩论促进理解”(Catalyz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Discussion and Debate,简称CCDD项目)这一项目收集的,该项目着重调查低收入社区学校四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在“社会”和“科学”两大领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参加项目的学生被要求在语文课上写一篇关于iPad是否应该进学校的议论文,写作时间大约40分钟。在学生动手写作之前,教师提供相应的写作指南和白纸,并和学生一起阅读写作指南。


学生论文写作指南 


想象一下,你的学校决定给所有学生提供iPad,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用iPad来学习。大部分老师支持提供iPad,因为学生们可以用iPad来查字典和搜索信息。但是在过去的几周内,有学生用iPad在网上发布含有针对其他同学的刻薄评论的视频。现在许多家长都为此很担心。因为这个问题,你的校长决定放弃在学校中使用iPad。


请为校报写一篇文章,说明你支持还是反对在学校使用iPad,并提出支撑你观点的具体理由,说服读者同意你的观点。同时,分析阐述校长的决定如何影响你和其他同学,并讨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iPad不当使用问题。


研究团队从美国21所学校获得了3546篇作文,从中随机抽取了四年级和八年级同学的作文各200篇进行深度编码。这400篇作文均来自同一学区,即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斯特市,这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城市,主要的居民是白种人。


为了制作可靠的编码表,我们首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CCDD项目第四年收集的作文中随机抽取了80篇;随后进行混合语义/主题内容分析。在阅读和分析了学生对于iPad进校园话题的基本立场之后,我们标记了一系列从“完全积极(支持)”“完全消极(反对)”的态度编码。


然后,我们阅读和整理了学生作文中支撑其立场的理由论据,发现学生们提到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两个主题:iPad对于个体学习(Individual Learning Codes)和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ve Codes)的影响。据此,进行两类编码,并通过一系列程序检验信效度、修订编码表,最终完成对400篇作文的编码分析。


▌学生对“iPad进校园”的态度立场


两个年级的大部分同学都对iPad进校园抱有支持态度。学生的态度立场与年级显著相关。


两个年级组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iPad进校园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例。具体而言,与四年级学生中仅有少数反对者(10.5%)相比,八年级学生持消极否定态度的人数较多(30%)。


▌学生判断“iPad进校园”的理由


关于学生支持或反对iPad进校园的诸多理由中,我们确定了两个主题:“个体学习”和“社会互动”。前者主要与学生个体学习经验中的质量、激励以及便捷有关;后者主要与学生对于iPad如何影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感知有关。


总的来说,这两个主题的归因均存在显著性的年级差异。


与八年级学生(92%)相比,较少的四年级学生(82%)关注iPad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同时,八年级学生(42%)也比四年级学生(29%)更多提及iPad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就性别差异而言,研究尚未发现学生对于iPad使用的态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从“个体学习”角度出发,支持或反对iPad进校园的理由是?


在所有样本中,最常被提及的支持理由是iPad有利于“信息搜索”,占总体的33.5%;另有20.5%的学生赞成iPad“提升效率和秩序”,20.5%学生赞成iPad激发“学习动机”。


两个年级的学生相比,四年级(39.5%)比八年级(17%)更重视“学习动机”;八年级(39%)比四年级(18.4%)更重视“提升效率和秩序”。


学生反对iPad的最常提及的理由是容易导致“分心”,占到总体样本的19.5%。其中,四年级学生更加担心“接触不当信息”;而八年级学生(78.8%)分享了更多被iPad分心的案例。


▌从“社会互动”(同伴协作)角度出发,支持或反对iPad进校园的理由是?


学生支持iPad进校园的理由包括:它能够促进同伴讨论与小组协助,促进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向网络寻求帮助而不过分依赖教师等等。


以“社会互动”为主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学生反对使用iPad的三个理由之中,“网络欺凌”是最常被提及的消极影响,100%的四年级学生和87.5%的八年级学生都认为滥用iPad有可能引发网络欺凌风险,损害他人利益、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研究结论



02

从“是否应当进校园”到“如何更好促成长”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iPad是否应当进校园”这一问题的认知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支持”或“反对”,他们能够思考并提出更多复杂的理由。


基于两个年级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对于iPad进校园普遍持积极态度,支持在课堂上有限度、有指导的使用iPad。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意识到了具体的风险,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例如:学生认为应该在教师监督下才能使用iPad,或者应该采取特殊的技术手段来禁止学生使用与课堂无关的娱乐性应用。


虽然两个年级的大多数学生都赞成iPad进校园,但我们发现在八年级学生之中有更高比例的人反思和反对使用iPad。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学生比小学生使用技术设备的经验更丰富,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误用和滥用iPad所引发的风险,因而对写作指南中所提及的话题更敏感。而另一种解释是,年轻学生更愿意接受新技术的挑战,他们通常持有更乐观的态度,认为潜在的问题终有解决方案。


学生对于iPad在同伴协作方面的评价不够积极。


在“个体学习”和“社会互动”两个主题中,学生更加关注iPad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并更愿意以此作为写作论据。这一特点一方面受制于写作任务,其命题背景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情境;另一方面也可能受限于学生自身的经验——他们较少利用iPad来进行同伴协作和联系教师;此外,在我们的样本中,有几个学生特别提到:教师很少根据新设备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也许是学生对iPad的社会互动功能的评价不够积极的原因。


以往的研究认为,平板电脑之所以能够支持学生的小组参与和贡献,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共同协作的能力,而且愿意分享电子作品;良好的师生互动也取决于教师有效利用网络便捷性进行班级管理,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


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尽管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这类“社会互动”的成功因素,但我们仍然认为同伴之间的对话是加深理解和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以便将平板电脑整合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维度的合作和互动。


另外,学生在“社会互动”主题下提及的消极影响并不是iPad所独有,它们适用于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


本研究中最突出的反对使用iPad理由是,它有可能引发网络欺凌,鉴于近年来公众对此问题的强烈关注,这一发现不足为奇。


然而,我们意识到写作指南可能存在一定的引导提示作用,于是我们在编码中排除了那些只阐述这一理由的学生,随后发现仍有20.5%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或多个网络欺凌的例子,借此明确表达了反对态度,或者提及网络欺凌可能给受害者带来的负面后果,从而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一些学生甚至评论说,即便校园里不允许使用iPad,网络欺凌依然存在;八年级学生更加倾向于表达这类意见,正如一位学生悲观地写道:“没有办法可以阻止孩子们遭受网络欺凌,因为总有地方可以使用网络。”


当学生们意识到“网络欺凌”正在成为“面对面欺凌”的一种延续,其特殊形式、消极后果以及现象存在的普遍性都不容忽视——这就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郑重思考如何处理孩子与网络空间的关系。



03

结语


尽管这项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只关注了一个学区的公立学校,学生立场可能受自身使用iPad的实际经历和效果所影响;写作指南可能存在一定的暗示,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只把这项任务当作议论文写作练习,从而选择较为容易的论证立场,即便他们个人可能并不赞成这一立场),但该研究以真实的学校情境和学生习作为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


从美国中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在课堂中使用iPad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学习方式,学生们总体上支持iPad进校园;但他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不能做简单评判。


基于学生态度和意见编码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研究者发现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这一议题都具备成熟和独特的想法:学生能够正确认识iPad对个体学习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他们也很清楚iPad会对学生协作和师生互动产生潜在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误用和滥用iPad表示担忧,特别对于利用iPad进行“社会互动”而感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的教育灵感和动力来源,激发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平板电脑的独特功能,从而创造一个丰富的、合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研究结论


--------------  往期回顾  --------------

喜欢本文?快点亮右下角“在看”吧

浏览 4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