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我给你置顶了

唐韧

共 148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2-05-25 21:33

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那么一个时刻,就是当你看到或听到某一句话时,内心会被抚慰。


讲真,今天我有被 cue 到了。


早上打开手机,订阅号助手 App 弹出一条留言通知,随即我就打开看了下。


留言读者的昵称叫「ll」,来自广东,从头像看应该是个男生。


虽然我不太确定他的昵称是两根竖线还是两个字母 L 的小写,索性称呼他为「双杠先生」吧。


双杠先生是在我昨天发布的文章下留言的,内容如下。



我之所以对这条留言产生特别的感觉,是因为经年累月的耕耘看到了一丝肯定。


那种感觉,有点从不被理解到慢慢被人接受。


关注我时间比较长的老读者知道,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是互联网产品、职场、个人成长和生活。


以前,我会写那些比较干的文章,干到只有少部分人看了有收获。后来,我换了一种写作方式,试图贴近生活,从简单中学东西。


此外,我的文字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变得不再「专业」,反而转向了「通俗」。


我试图通过大白话的方式来拆解专业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将一些看似高深的东西变得普适化。


不过,这么做会带来两个弊端。


第一,干货需求者会觉得这里多了些潮气,破坏了他们对于干货的纯粹追求。


第二,对文字抱有美好期望的读者会对这种大白话失去兴趣,也就是文采的丧失。


说实话,你要是让我写一篇有文采的文章不是办不到。作为一个有 11 年写作经验的人,肚子里还是有点货的。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是因为我觉得有点烟火气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而且也更能从中获得洞察和启发。


我会用自己对游戏机的着迷来和你分享什么叫需求分析,我会用吐槽某款产品的方式来和你分享用户体验设计,我也会用自己去打卡网红包子店的经历来和你分享现象背后的逻辑。


在我看来,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最能表达专业的内容。


生活是一切灵感的来源,也是一切创新的起点。


牛顿在苹果树下洞察到了万有引力,这种将生活现象和专业科学的关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验证。


所以,放在产品这个领域也是一样的。对人性的洞察、对用户的理解、对设计的创新、对产品的思考、对运营的拆解,都可以来源于生活。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人人皆可看懂,人人皆能触达。


起初,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方式是在扯闲篇,甚至招来了很多不理解的抱怨甚至是谩骂。


可是,这些并没有对我产生太大的影响。


我认为,不被理解是一种常态,如果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那就坚持做下去,即便前路坎坷。


好消息是,最近我收到越来越多类似于双杠先生这样的读者反馈,这也给了我不少信心,让我能够继续把这种风格延续下去。


成为谁谁谁并不是我的追求,我也不会试图去超过谁。我要做的,就是成为独特的自己。


衡量这个目标的方式,就是读者们看到我的文字时会产生一种感觉:这很唐韧。


要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有挑战的,如果哪天有读者看到我的文章推送后觉得是老朋友又发来消息了,那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荣幸。


今天纯粹是有感而发,每到周末我都会写一些跟生活和想法相关的内容,比较轻松、也比较随意。


我从不期待每一个人都喜欢我,被讨厌也是一种常态。


能留下来且每日一见的,那我们就延续这种缘分。


双杠先生,感谢你的认可,你的留言已置顶。


周末愉快!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昨天有一张截图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是小马哥对一篇写胡锡进文章的转发。


转来转去,很多人都以为这段文字出自小马哥之口,可实际上人家只是摘录,并且准确地用上了引号。


有时候,吃瓜群众的想象力和YY能力是很强的。



今天,与 74480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这种体验,我是真服了
对,我掉钱眼了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