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看清未来的方向
共 8438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1-11-13 08:37
2021年11月6日-7日, 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学习素养研究所、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
在本次论坛的开幕式上,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做了题为《教育前沿统观》的演讲。
以下是朱永新老师的开幕式演讲全文:
各位教育界的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2021年度的“世界教育前沿峰会”。
由於疫情尚未完全过去,我们采用了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虽然不能够像以往那样面对面直接交流,但是,不妨碍我们有着直接的讨论和分享。同时,相信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因为网络的便利,了解会议的情况和专家们的精彩观点。
这次会议没有像以往那样,聚焦某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是围绕着“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摆出了四个前沿的热点问题:
关于未来学校的问题
关于学习生态的问题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关于网络素养的问题
每个领域,程介明和谭力海先生都邀请了最顶级的专家和核心人物来分享他们的研究与发现。
程先生关照我为他们报一个幕,以往每一届峰会也都是我开场报幕,所以恭敬不如从命,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世界的剧变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全球疫情的新发展。变异的“德尔塔”毒株导致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继续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教育造成了诸多改变。
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显示,全球疫情死亡人数累计已经超过500万人,全球累计确诊超2.2亿例。
疫情迫使许多学校停学,采取网络的方式教学。近两年来疫情下的教育实践也表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生在线学习是可以做到的。据了解,疫情期间香港停课18个月,是全球最长的,但是焕发出很多新的技术、理念和远景,香港大学陆慧英教授做了一个涉及6000多学生、几十所学校的研究,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第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毫无疑问,世界正在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以中美为对立双方的新冷战格局已经或即将开始。
虽然这样的格局不可能根本上改变全球化的大趋势,也改变不了中国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努力的决心,但是,对于世界教育格局和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战略,无疑还是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元宇宙的新诞生。2021年3月10日,沙盒游戏平台Roblox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不久前,Facebook变脸,改名“元宇宙”,引发了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和文化界,甚至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
“元宇宙”横空出世,这样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究竟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什么影响?也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四,脑科学的新进展。2020年8月,埃隆·马斯克为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举行发布会,用“三只小猪”演示了可实际运作的脑机接口芯片和自动植入手术设备。
被植入芯片的实验猪,向全世界展示了神经信号的读取和写入,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芯片传导出来的信息看到猪的脑电图。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都在脑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巨资,谋篇布局,以图通过绘制大脑工作状态下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网络的活动图谱,揭示脑的工作原理和脑疾病发生机制与人的学习机制。
这些脑科学的研究,无疑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挑战。这一次我们专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介绍“中国脑计划”,他会为我们讲述国家在脑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五,“双减”政策的新推行。今年7月24日,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科类培训机构在上市融资、机构属性、收费、内容以及上课时长均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仅仅100天的时间,培训市场虚火已经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在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双减政策”下的“三限”(限制机构数量、限制培训时间、限制收费价格)和“三严”(严管内容行为、严禁随意资本化、严控广告宣传)对于整个教育生态和学习格局,显然将持续产生深刻的变化。
如此重要而密集的变化,对于教育的挑战与变革,无疑将会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影响。
我们这一次的峰会,就是在以上的大背景之下进行。
朱永新
峰会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未来学校。
我们知道,2020年9月15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报告。
这四种未来学校的教育图景具体为:
学校教育扩展(SCHOOLING EXTENDED)
教育外包(EDUCATION OUTSOURCED)
学校作为学习中心(SCHOOLS AS LEARNING HUBS)
无边界学习(LEARN-AS-YOU-GO)
比经合组织(OECD)早一年多,我在2019年6月出版的《未来学校》一书中,就曾经预测过包括这四方面内容在内的许多可能出现的变化,如打破学校的围墙,从学校走向学习中心;减少学习的科目,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实现“能者为师”;取消传统课堂,进行项目学习;发展在线教育,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学分银行,改革一次定终身的评价方法等。
而且,我最早提出这些变化的讲演是在2016年。这一切不仅仅是预测,其实也是我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构想。
这一次,我们邀请到了OECD Four Scenarios 的主要作者崔茜(Tracey Burns),来讲述她关于未来学校的构想,应该能够得到许多新的启发。同时,在王素和杨东平主持的分论坛中,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学校领导人讲述他们探索未来学校模式的故事,未来学校从理念走向实践,会让我们领略到什么叫未来已来。
峰会的第二个主题是学习的条件。
学习问题,是我们前沿峰会一直关注的领域。今年是学习科学诞生30周年,我们的峰会把“学习的条件”作为主题之一,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1991年,召开了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同时《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正式创刊。
1996年开始,受美国教育部教育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由16位美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以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家等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此后,美国国家研究院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进一步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得出了若干重要的结论并且出版了《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
书中强调了三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学生是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的;
第二,为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让他们拥有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学习的机会;
第三,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这一次峰会,我们邀请到了最新出版的《How People Learn2》)的主要作者芭芭拉·米恩斯(Barbara Means)为我们分享她关于学习生态环境的精彩观点。
峰会的第三个主题是情意学习。
情意学习,在国际上大致可以被称为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这个主题是对第二个主题的补充或者“反动”。
因为,学习条件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与学习“知识”相关的认知领域,虽然里面也涉及情意的发展,但很少关注社会情感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社会关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社会工作而进行的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借鉴“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建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
此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
任务能力(尽责性)
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
协作能力 (宜人性)
开放能力(开放性)
交往能力(外向性)
2018年4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最新的“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立场文件《OECD学习框架2030》,明确把社会和情感方面的能力作为三大“技能”之一。同时,OECD启动了一项由九个国家10个城市参与、历时三年的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最终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而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包含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校园欺凌等。
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先生在全球报告中介绍了若干重要发现:如进入青春期后,年轻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下降。
平均而言,男孩表现出更高的情绪调节、社交能力和活力水平,而女孩则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同理心和与他人的合作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前25%家庭的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高于社会经济地位后25%家庭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不同背景、年龄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有力预测因素。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水平随着年龄下降,而考试焦虑随着年龄增加,尤其是女孩。15岁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水平明显低于10岁学生,这表明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创造力有所下降。参加课外艺术活动的学生,特别是15岁的学生,创造力水平更高。学校归属感与更高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等。
我国以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参与了OECD的比较研究。他在中国的发布会上表示,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顺便提及一下,我国关于社会情感学习的研究探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最早在《光明日报》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1987年,燕国材教授与袁振国和我共同撰写出版了《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一书。这说明,中国的教育学者对于教育问题的敏锐性,并不一定输给国外学者。
当然,如何把中国的教育声音、中国的教育故事传播出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次我们邀请到的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湄珍教授,将有一个关于《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对学习的启示》正好讲述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联,把这两个议题很好地整合起来了。而这两者的结合,恰恰体现了我们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意学习是我们这次峰会的真正主题。
一方面,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陶沙教授主持的分论坛中,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间的动态关系及其教育启示》,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的《学生耐挫心理及促进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的《学生创造能力的非认知促进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教授的《情绪脑科学对教育的启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关于情意学习实证研究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7号上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陆慧英教授和陈嘉琪教授共同主持的版块《情意学习——培养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习者的关键》中,还要详细展示香港的教育界同仁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集中呈现一个区域的教育样本。从中我们会看到,一国两制,教育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峰会的第四个主题是网络素养。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00、10、20后的儿童一代,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3%,其中0—8周岁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9.1%,9—13周岁少年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14—17周岁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3%。中国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长接近6个小时,短视频用户达到了8.09亿。
因此,在互联网信息量超大的情况下,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特定的课程,教学生学习搜索、筛选、判断、反思,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教他们具备网络自我保护能力与抵抗力,让他们远离恐怖、犯罪、网络暴力、诈骗等恶势力。
全美英语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NCTE)和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IRA)2013年发出倡议书,提出“要想全面参与和融入21世纪全球化社会,孩子需要更复杂的读写技巧和能力。”他们认为,在21世纪,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意味着需要掌握多种读写技能,意味着要能够理解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创造、批判和分析通过多种媒介呈现的文本。
学生需要理解视频、数据库或者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也需要更好的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其他语言和文化。这是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的挑战。青少年需要学会通过竞争和合作去创造一个共享的未来。他们把这种技能称为“21世纪读写技能”。
这次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社会心理学教授索尼娅·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为我们带来《数码素养》的讲演。中国的读者对于利文斯通并不陌生,她的《儿童上网之机会与风险》和《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都是深受欢迎的传播学经典著作。
同时,我们邀请到谦润认知科技董事长王乐京和北京复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等分别介绍《用认知科技探索教育前沿》和《AI 视觉技术下儿童成长发育大数据研究与未来应用》。
与上述主题相关,这次峰会的联合主办方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谭力海院长讲特别介绍他们在《语言能力提升与矫正》方面的研究,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院士也会为我们讲述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可谓精彩纷呈,值得期待。
思路决定出路。我一直认为,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教育和挑战,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顶层的设计,需要看清未来的方向。
世界教育前沿峰会,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从这扇窗口,让我们能够看到外面的教育世界,看到各个国家的教育探索,看到教育学者和实践者在思考什么。适应工业化的传统学校需要让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学校,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需要让位于以全人为目标的个性化学习,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让位于基于新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全时空学习。
中国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如何在教育上自我超越、不断提升,有着诸多的优势和可能性,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心态和更加智慧、更加卓越的方法去构架和探索。从这扇窗口,我们也让其他国家的同仁看见我们的努力,在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教育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