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必追的“年度恐怖大片”:你我都在参与演出
共 3945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10-03 02:30
国庆快乐~
在这难得的7天假期中,你准备做点什么_______
一场心驰神往的旅行?
一本纸墨飘香的好书?
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
还是,以上都是美好幻想,
... 躺在床上刷手机最快乐?
在未来完全由你支配的168个小时内,不妨抽出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看下这部神剧,如果你深陷社交网络,感到被支配、被消耗、被掏空... 这部剧,或许对你有帮助。
以下,Enjoy。
有人把你的日常生活拍成了“恐怖片”。
近日,Netflix上线了一部名为《社交困境》(The Social Dilemma,豆瓣翻译作《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纪录片,光看名字,你就能猜到,这是一部旨在反思社交网络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的纪录片。
图丨目前,这部长达90分钟的纪录片,在豆瓣的得分是8.6分,烂番茄 92%。
作为专业的纪录片导演,本片导演Jeff Orlowski最关心的题材似乎是世界的毁灭:他2012年的作品《 Chasing Ice 》,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冰川融化的毁灭性影响;2017年,他的《Chasing Coral》记录了珊瑚礁的侵蚀情况。而在今年,他将社交网络定义为新的毁灭性力量。
新鲜视角:“叛变”的硅谷技术人员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脱离不了社交网络,也有一部分人深受其扰,要是论述起社交网络的坏处,其实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它让我放弃了幸福/知识/亲密关系/自发性/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由意志……
《社交困境》可以简单分为两条叙述线,一条是由专业演员演绎的小剧场,直观展示包括上述负面影响在内的社交网络成瘾危害;
另一条故事线则偏于观点和理论的展示,特别提供了与作为用户的我们不同的新鲜视角,援引不同声音以相互平衡——影片大量采访了被视为“始作俑者”们的前硅谷从业者,试图在塑造了社交网络的技术人员那里寻求“恶之根源”。
这些技术人员包括Moment首席执行官Tim Kendall、Center for Humane Technology联合创始人Tristan Harris、计算机科学家Jaron Lanier、数据科学家Cathy O'Neil、教授Shoshana Zuboff、前Twitter高管Jeff Seibert等。
这部分的员工访谈非常有价值,他们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却在同一个时间点重新审视了其在强化社交媒体方面的所做作为,解释了社交网络公司如何开发能有效操纵人心的技术,
那么,社交网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些社交平台的策略或许最初是出于积极的出发点,然而结果却无法预料,甚至事与愿违。
作为一名工程经理,Justin Rosenstein是纪录片中的硅谷“叛逃者”之一。
他在Facebook领导了“Like”(赞)按钮的开发工作,他回忆说,当这个按钮还在开发的时候,团队唯一的动机就是“在世界上传播积极和爱”。没有想到,有一天,青少年用户会因为缺少“赞”而变得抑郁和不安。
谷歌前设计伦理学家、Center for Humane Technology联合创始人Tristan Harris则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由50位设计师做出能够影响20亿人的决定。"
斯坦福大学的成瘾专家Anna Lembke 则提供了认知心理学方向的解释:这些公司利用了大脑对人际交往的进化需求。
而片中的一些年轻的高管、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之所以选择离开社交网络公司利润丰厚、影响力巨大的职位,也在于他们对信息成瘾行为的道德担忧、错误的信息变得比真相更受欢迎、对社会两极分化和虚假新闻传播的政治担忧等等。
根据这些技术从业者的说法,根本问题在于,用户除了在社交媒体上耗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之外,本质上别无选择。
社交网络背后的大型科技公司们,投入了无限的金钱、时间和工程力量来设计这些系统,目的就是让人沉迷其中,而且现在由于各种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些系统甚至能预测我们的喜好和一举一动。
图片来源:Getty
下拉,刷新,顶部总会出现新的东西,新的东西里总会有你感兴趣的东西。如片中所言,如今,社交网络的界面操作仿佛“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这就是他们赚钱的方式。
一个普通人要抵抗不沉溺于其中,其实就是要抵御社交网络背后所有的资本、技术投入所构成的庞大系统——“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
不得不说一句,这真的是一个很生动的短语,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别的表达,能比“监视资本主义”更能概括这个被低估忽视、却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收集到更多个人信息的全球市场。
对抗“监视资本主义”的解法
除了“监视资本主义”之外,影片中还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生动短语,例如软件设计的“注意力提取模型”——attention-extraction model、年轻用户群体中“虚假而脆弱的流行”—— “fake, brittle popularity”等等)
与其说这些短语描述的是被滥用的技术,不如说它们描述的是那些滥用技术的商业模式。
It is not technology which should be blame, it is the business model behind it.
毕竟,人类历史中的谎言、煽动、阴谋、阶级等现象,并不是社交网络出现才特有的,只是,社交网络一键放大了这些问题,让这些现象具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反应而已。
纪录片的前半部分,让人充分看到了人类大脑在科技巨鳄的系统技术和盈利目标面前的脆弱,但如果仅仅论述现象,《社交困境》的评分不会这么高。另一层价值在于,它收集了不少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Yahoo! Sports
本片中受访的技术行业从业者还是给出了一些可能有助于拴住社交网络这只脱缰巨兽的方法:
包括调整社交平台的设计、转变业务模式、制定新法规甚至完全关闭公司等等。
例如,前谷歌技术员Joe Toscano认为,需要对这类平台的数据使用征税,就像所有人为其他服务支付的税收一样。
对于个人来说,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关闭App通知;卸载浪费时间的应用程序;分享信息之前先进行基本的事实核对;愿意阅读分歧者的观点等等。
最后,《社交困境》呼吁,作为用户的我们应“改变与技术对话的方式”(“change the conversation” around technology),表达你对这个系统的不满,同样不失力量。
“我们可以要求这些产品进行人道设计。”
“我们可以要求不被当做可被提取的资源对待。”
“我们的动机可以是,我们怎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次有事物变得更好,都是因为有人站出来说——这太蠢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是批判者驱动着改进,批判者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至此,影片结束。
影片上映之后,反抗效应是否会昙花一现?
而在屏幕之外,随着该片影响面越来越广,真实世界中出现了第三条故事线:硅谷社交网络公司是否会因此有所回应?
根据外媒的报道,《社交困境》已经导致一些社交网络用户放弃了自己的账号,然而,目前并没有社交网络巨头回应此片中提到的问题。
因此,不少声音认为,或许个人还能选择关闭或者卸载某些社交网络APP,但大趋势是,潮水的方向已不可扭转。
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rowitz的前合伙人、技术分析师Benedict Evans就表示,片中指出了社交网络的操纵性和误导性,但这对Facebook和Instagram之类的平台几乎没有影响。
Fanbytes公司 CEO Timothy Armoo认为,其实,大多数人都已经对该节目讨论的许多问题深有体会,但真正抗议这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只有那些中高龄群体,以Z世代和千禧一代为代表的年轻人群体恐怕对这些问题并不会那么在意。
事实上,在2019年的时候,Netflix就曾通过纪录片“ The Great Hack”对硅谷社交网络巨头发起过“攻击”:当时,该片所反映的重点正是轰动全球的事件——Facebook的Cambridge-Analytica数据丑闻。那次的舆论风暴远比《社交困境》更为强劲。
图片来源:Netflix
没错,这些经历过大风暴的科技巨头已经面临着监管机构及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的审查压力,但是其立身之本——基于用户数据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动摇。
“删除Facebook”的民间运动也已存在多年,可是,Facebook的利润也能实现年复一年地逐季增长。
在今年,这家屡次成为舆论批判重点对象的公司,受众和收入仍创历史新高:根据2020年Q2财报,Facebook实现了自2012年IPO以来最慢的收入增长,但仍超出分析师的预期,而公司一系列应用程序用户数为31.4亿,对比上一季度的29.9亿,依然获得了可喜的成长。
再回到这部影片,同样有一处细思极恐的地方:影片最具反讽效果的部分,恐怕还属于影片的放映平台Netfix,本身也是一家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热点的公司。
流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捕捉用户G点从而定制影片,也正是Netfix开的先河。
想到这一点,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更强大的“牢笼感”和无力感。
或许这正是本片导演Jeff Orlowski在连拍两部气候变化危机题材后将目光转向社交网络的原因——“它(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植入人类社会的自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