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国企,转战程序员,终成最好的自己

产品管理CLUB

共 320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3-24 14:09

本期邀请的嘉宾徐平胜先生,先后任职于国企、台资、民营和外企,几次历经开发语言的转变,从业余程序员到专业开发工程师再到部门经理。访谈还没开始,大梨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和钦佩!



梨:平胜你好,首先欢迎你来到《产品人说》和大家分享你的经历和故事。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平胜:大梨你好!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和大家交流,我从事工业软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已经十一年了。目前在一家软件公司担任部门经理,主要负责一条有二十年历史的产品线的开发管理工作,最近还承担了公司开发流程管理的部分工作。

梨:看到您的简介,从业余程序员到部门负责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能看出其中的不容易,能详细和大家说说吗?
平胜:其实我最开始是做电力器材制造的,焊电路板、汇编什么都做过,我还在高原变电站里焊过钢架呢(笑)。做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行,我想,我才20岁难道就要早早过上一眼看得到头的日子吗?当时就义无反顾地跑了。

徐平胜

梨:用现在流行的说法算“裸辞”了(笑)。
平胜:哈哈确实,以当时的企业背景,离职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也是破釜沉舟地离开家乡。因为专业和工作背景,找到第一份正式的软件开发工作相当不易,后来进入了更专业的软件公司,才慢慢好起来,这样回忆起来,还是蛮感慨的。

梨:哪一次转折对你来说最重要,意义最大?
平胜:其实都很重要,如果说意义最大还是成为了专业程序员。现在三言两语很难再说清楚当时的情形,背井离乡又身无长物,那段时间有种走投无路的感觉,现在回头看那的确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依然为当时的决定感到骄傲。所以年轻的小朋友,一定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同时也要主动!主动!主动!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做产品的人更是如此!不能被外界的授权和自己的能力储备限制住,需要寻找一切可能性去推进产品。当然有很多问题可能导致失败,但主动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



梨:前面说到您现在负责一条有20年历史的产品线,是什么样的产品呢?
平胜: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帮助工厂设备符合行业规范 ( IEC/GB )的要求,生命周期很长,以维护和升级为主。产品的关键诉求就是合规,减少 Bug 降低维护成本。当然,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新市场的探索。

梨:重点在产品上市之后的管理,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平胜:我们的产品本质上是提供一个中间件或者开发包,是需要集中到客户的软件系统当中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维护的难点在于问题未知,有时候客户发现 Bug 我们做多次排查才能得出结论,是因为版本更新时,一个几年前的 Bug 又回来了,哭笑不得。所以客户的需求常常会精确,我就针对某版本,修复 ABC 三个 Bug ,其他任何变更都不要引入,这对于维护是非常困难的。

 徐平胜

梨:所以维护其实有点像一个问题解决或者说风险控制的过程,你经过长期实践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平胜:借助系统的力量,我们现在算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缺陷跟踪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微软成套的开发系统之上,所有的变更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形成变更集,详细到谁、哪个客户、问题场景等等,方便后期随时查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高度关联变更和缺陷,一方面这是查询度最高的信息,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蝴蝶问题”修复之后也要关联到变更中。

梨:所以我们常常说风险不可控,是源于风险的未知性,当拥有的信息越充分,越便于查询,我们的风险控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就会越强。
平胜:当然比起解决,预防更加重要。这可能也是基于我们的行业特点,你看像微信这种互联网 2C 产品他们会有一个灰度发布,但工业软件不行,因为前面提到客户的变更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碰到 Bug 第一件事不是修复,而是生成一条自动化测试,通过测试重现问题场景,再修复,这样就能保证尽可能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

梨:这个特别像我们的流程优化,当流程中发现问题,除了解决还要想办法如何从更高一层出发把问题规避掉。
平胜:对,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预料用户使用软件的场景,这是有不确定性的,但是如果我们长期依照这个模式:发现问题-测试覆盖-解决问题,至少同类问题会大幅的减少,其实同类问题是最影响用户体验的,所以解决的效率和客户的满意度都会提升。



梨:您还有提到一个主要的职责是做流程改进,这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
平胜:学过 NPDP 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差别,我们经常遇到一个情况,项目经理按照白纸黑字写下的需求把产品做出来,但东西不是客户想要的,从而衍生出很多产品和项目的矛盾。产品经理抱怨项目和开发没有客户导向的思维,项目经理抱怨产品需求提的不精确,浪费开发时间。

梨:这个网上也有很多调侃的段子,可见这个问题蛮普遍的。
平胜:对,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要素被忽略了,那就是信息流。首先文字描述难以准确地传递需求信息,再经过传递和分配,到达开发人员的手里可能会进一步偏差,我们在做一个改进,在采集需求时每个功能点附带一条信息:哪一个相关方通过这个功能可以获得什么价值,并把这个改进纳入流程系统。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开发浪费,也解决了一些两个 PM 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些矛盾分歧。

当然,由于立场和认知的矛盾还是存在的。因为我自己是技术出身,又带过项目所以特别理解,项目经理的认知很多时候基于过往的经验和流程,他们有自己的交付压力,有些甚至还要承担不少开发工作。这个时候你让他细细揣摩用户需求是很难的,更别提一线开发人员了。

另外,可能越优秀的项目经理,转变到产品思维的挑战就越大。因为他们通常很擅长实现确定的东西,以及把具体的功能落地,所以这也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

 徐平胜

梨:互相之间的理解和认可真的非常重要。
平胜:对,你会发现,没有开发经验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矛盾会多一些。因为他们的确比较难理解一些功能实现的难度和挑战,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你只说“我更懂产品,你照着做就行了”,这不是合作而是使用工具。

之前有一位嘉宾也有提到一个方法我觉得很棒,就是把产品开发的相关方都当做自己的内在客户,为开发团队介绍基本的行业背景和用户画像,讲讲哪些客户可以获得什么价值,让大家充分地认同所开发的功能和产品,这样第一在实现上能够更好得把握细节。对于产品也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时候不合作反而是低概率事件吧(笑)。其实这一点有很多互联网产品做的很好,他们内部会公开探讨自家的产品,这一点其实是值得学习的。

学完产品之后再做管理工作,会有一个更深的感受,我自己最大的三点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比起细致精确的功能描述,更重视客户通过这个功能可以获得的价值;比起详细华丽的流程定义,更重视同事通过这个流程可以获得的价值。我觉得价值导向,就是产品思维的本质。

▲ 徐平胜(右)

梨:感谢平胜的分享!其实一开始看到你的履历我特别兴奋,这么跌宕起伏,一定会很博人眼球,现在想想反而很惭愧。我觉得这次访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暖。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人的故事再精彩,最终留下来的也只是与自己共鸣的部分。或许是艰难时刻,笑一笑咬牙忍过去的决心;或许是一百次受挫之后,一百零一次主动上前的勇气;或许是成长过程中每一次的变化带来的领悟和蜕变。

尤其是下半程我们聊到产品和项目的关系,我想到很多词汇和课程,《非职权影响力》、《团队的冲突与协作》等等。大梨常常在想,我们到底在讲什么?所谓影响力、所谓冲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希望这篇访谈能够给你们一些启发。我们下期再见哦!



相关阅读
“不是你做不到,是你的投入和产出不符。”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老板不靠谱的需求?

点个赞


再走吧

浏览 4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