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缺芯」全球减产将达450万辆,台积电或提价后优先生产汽车芯片!

新智元

共 212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1-26 14:13



  新智元报道  

编辑:Q
【新智元导读】全球的车企巨头们,一定会想过因各种原因停产,但是一定没有想到竟然有一天会因为缺少汽车芯片而停产。

据央视财经前几日的报道,因受到疫情影响,国际芯片市场出现了短缺潮,不止手机行业,汽车行业也受到了波及。



由于芯片短缺,全球各地的汽车制造商正在关闭装配线,而现在汽车芯片的短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前总统政府对中国芯片工厂采取的行动所导致。


当前的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已经影响了大众、福特、斯巴鲁、丰田、日产、克莱斯勒等许多汽车制造商。多家汽车企业不得不采取削减产量、减产等方式应对危机。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更高的利益,不少车企做出了弃车保帅的决策。戴姆勒将有限的芯片供应,优先提供给生产奔驰S级等车型,以此带来更高利润率。


大众集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应对芯片告急,确保芯片能优先供应保时捷旗下车型,以及斯柯达新推出的纯电动SUV车型。



据独立资产研究公司 Bernstein Research(伯恩斯坦研究机构)表示,由于 2021 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预计将造成 200 万至 450 万辆汽车产量的减少。这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 5%。


此外,波士顿咨询旗下智库 Inverto 也表示,汽车芯片的短缺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仍将持续半年甚至三个季度。


鉴于只有10% 的半导体制造厂的产能用于生产汽车零部件,汽车制造商在谈判中的影响力远不及消费电子巨头。



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芯片短缺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购车计划。目前,国内市场已有不少合资品牌的4S店表示,因为芯片短缺造成厂家现车供应受限,部分车型订车后,需要等车。


看到现在局面的发生,有些网友表示,这也是要加价的节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现车产能受限,部分车型的终端优惠幅度,肯定会有所回调。而对于那些加价“神车”来说,可能加价幅度再会创下一个新高。


汽车缺【芯】,台积电或优先生产汽车芯片


由于汽车芯片短缺导致全球汽车生产受到阻碍,台积电表示,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产能,它将“优化”芯片的生产工艺,使其更加高效和优先地生产汽车芯片。



不过截止目前,台积电表示现在的产能已经满了,但它保证,“如果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能力来提高产量,它将予以配合,将汽车芯片的生产视为优先事项。”


据报道,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梅尔(Peter Altmaier)要求说服中国台湾制造商帮助缓解汽车行业当前芯片短缺问题,因为芯片短缺问题正在阻碍德国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中刚刚起步的经济复苏。


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的一位高级官员向媒体表示,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和台积电已经保持联系,并且该部还通过政府渠道进行洽谈,以寻求支持。



数据显示,台积电去年的销售额中,汽车芯片只占3%,而智能手机芯片占48%,高性能芯片占33%。去年第四季度,台积电汽车芯片的销售额较上一季度增长了27%,但仍然只占该季度总销售额的3%。


这种销售额的占比,导致汽车厂商的议价能力远不如消费电子厂商。


而雪上加霜的是,台积电因疫情隔离多名工人,预计近5000人受到影响。



台积电还建议员工尽量减少面对面的接触,减少该公司的客人或访客数量,尽可能在家办公,除非有必要尽量避免进入医疗机构。


尽管芯片的短缺让汽车行业处于不利地位,但芯片制造商也正处于动荡时期。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Intel本月任命了一位新的CEO,正试图重新夺回被台湾台积电(TSMC)夺走的先进芯片制造领先地位。


汽车的大脑:ECU


汽车芯片种类繁多,一般车型都会有微控制单元(MCU)、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传感器等等,而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电气零部件就更多了,比如COMS图像传感器、激光雷达、MEMS等等。



据悉,本次造成车企相继停产的芯片是集成在ECU和ESP的MCU(微控制单元),这个部件是燃油汽车的电子核心部件,而ECU和ESP又需要使用8英寸晶圆。


ECU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包括电动座椅、安全气囊、发动机、变速箱、四驱系统等功都是通过车辆的ECU来实现控制的。ESP车身稳定系统不仅能够确保行车安全,更能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对于一辆车来说非常的重要。


全球车载MCU的前5大供应商是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



这几家供应商并不生产芯片,简单来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英飞凌等芯片供应商购买芯片等半导体产品,集成后供货给整车工厂,但芯片等主体部件则由台积电、三星、联电科技等代工企业制造。


据悉,台积电汽车芯片子公司先进积体电路(VIS)正在考虑最多达15%的涨价幅度,同时包括联华电子(UMC)在内的代工厂也在衡量类似的涨价事宜。若涨价协商最终落地,这将是自去年秋季以来的第二轮涨价,足以显示市场的紧张供需关系导致了生产厂商掌握主动权。




参考链接:

https://www.ft.com/content/13094950-fb45-4686-9ef9-8199c674b90d

浏览 3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