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KISS原则?

春哥叨叨

共 325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5-23 10:07


Unix编程艺术作者提到,所有的Unix哲学都可以浓缩为一条铁律,那就是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张小龙说,简单是个非常高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他认为简单可以替代美观、合理、优雅,在他看来简单是美的,也是最好的。


十多年来微信增加了很多功能,但让他庆幸的是,微信还像十年前一样简单。


看乔布斯传,提到了少即是多,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很多人自以为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但很少人能做到。


据说iPhone的灵感在于抽水马桶,马桶上只有一个按钮可以做就可以做这个马桶最需要做的事情。这个创新在当时塞班手机、功能手机那么多按键的时代被提出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又有多少人可以抛掉思维惯性,回过头来做这样一款只有一个按键的手机?


把一件事情搞复杂是非常容易的,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这却是非常难的。


软件工程很多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一方面受限于工程师的认知和能力,他们无法对现在面对的问题抽丝剥茧;另一方面迫于晋升压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技术价值,重复造轮子,上价值,为了所谓的技术沉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为什么他们的认知和能力上不去?


首先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固化在现有的认知里,他们的能力不够,缺少抽象与逻辑思维,还是在靠经验在解决问题。


而不是从问题原点来的,那就缺少了思考路径与取舍过程,在他们脑中只有一个方案,也就是这唯一的一个。


在业务领域流程引擎是个奇葩的存在,相信很多同学在不同团队都看到过自己的流程引擎。


虽然他们都叫流程引擎,但是解决的问题并不一样。很多同学可能发现,学会这个流程引擎是怎么运作的,比掌握系统业务逻辑难多了,这不就是刻意制造困难吗?


为什么流程引擎不能降低复杂度,反而添加了新的复杂度?


比如我们通过代码不能看明白逻辑全貌,需要跳脱出原有代码逻辑去看相关的配置、DSL,这种跳入跳出不断增加了思维断点,也就提升了复杂度。


所以对于很多系统来说引入流程引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什么样的系统适合引入流程引擎呢?


我想我就不提供建议了,不然这个建议可能变成了一些人新的锤子。


所以把事情做简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打破常规、不破不立的勇气;要能洞察事务本质,还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这往往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KISS原则对于程序员来说,是尽量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他人,而不是反过来。


我见过一些配置化方案,研发觉得挺酷,方案很复杂,但整个操作流程对于产品或者运营一点不友好,以至于产品和运营每次操作心惊胆战,一旦顶着压力搞完了一套配置就再也不想动了,所以大家都是一股脑的加配置,老配置是不敢轻易修改的。详见:配置化有哪些问题?


一个工程师有没有简单思维,往往看他设计的API或者接口就行了。因为接口的一面是使用者,一面是实现者。


站在使用者角度是否更便于理解,便于扩展。对于实现者是否能表达抽象逻辑与含义。


Bad Case就是接口完全没有扩展性,他在设计这个接口时,我猜他有的只是产品的PRD里面的样子,而没有这个业务逻辑或者产品形态的样子。



代码写的怎么样,方案设计的怎么样都是这个人思维的投射。


思维逻辑清晰的人,他的方案与代码写的是有条理的;头脑混沌的人,他的代码与方案就是网状的,找不到方向与线头。这种是最可怕的,他们看似很努力,但越努力越错。


之前说的,我们能力的组成,最下面是素质,上层是技巧。


对于研发人员来说素质是什么?是编码能力,是抽象能力,是工程设计能力。技巧是什么?是业务理解能力。


很多人在自己的编码素质没有很精进的情况下,就去深度参与业务理解了。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因为市场上确实有一些人强调了业务理解的重要性,但其实这是对于一些技术素质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适用。


如果编码素质不过关,你很难做好抽象、高扩展的代码实现。也就很难做到真正的简单。


我的建议是技术素质起码要积累到P7的水平,在此之前你需要把70%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学习与技术素质提升上。


不然很多人技术没搞好,业务也懂得半斤八两,这种人其实是最没竞争力的,因为哪一块都没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不知道有多少刚工作的码农还在看项目管理、UML、设计模式、Unix编程艺术、操作系统原理、TCP/IP这些经典的书。


大部分人要么去看所谓的高并发了,结果一问都是各种redis cluster、jedis这种proxy层的东西,那我就揪着你问分布式原理、分布式算法、CAP了。


很多人对CAP侃侃而谈,问你架构设计中是怎么解决P问题的?大部分人没解决过,或者本来解决的是A问题,但他以为解决的是P问题,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并没有深度思考。


还有一部分人把学习Spring源码当成了全部,读好Spring源码可以提升你的编码感觉,因为过程中你肯定学到很多没见过的代码写法,有些是可以拿过来的。


但Spring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或者代码问题,并不能简单的Copy去解决我们的业务逻辑复杂度问题。


作为技术人,我们要有把控产品的能力,B端产品和C端产品一样都是给人用的,都不应该做的过于复杂,简单永远是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


有些说B端设计要有业务理性,C端要业务感性,B端出发点很少是使用感受上的,而更多是价值、管理、战略层面的。


这句话我赞同也不赞同,只要是产品,使用体验就是第一位的。


不要简单的和过去的CRM、ERP那么丑陋的系统去比。


某种程度来说过去十几年好的技术人、产品人一股脑投入到了C端互联网行业,B端行业大概率都是没那么出色的,他们做B端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抄,抄国外上个世纪的一些产品形态,也缺少创新,很多系统的样子都是Win XP时代的。


现在的B端产品,飞书、钉钉、Slack不都是使用体验非常好的吗?


WPS当年就是比Office好。所以使用体验这件事不是由B端产品决定的,而是有人的特点决定的。


有些可以轻易的说出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他们在“行”的层面完全做不到,看似“知”了,但思考的一点不深。



简单这件事不仅体现在代码、方案设计、产品设计层面,也体现在我们人性的层面。


王慧文说成长会有愚昧之巅、绝望之谷、开悟之坡。


大部分人在愚昧之巅而不自知,同时又没有勇气接受掉入绝望之谷,又没有能力爬上开悟之坡。


有的人因为性格原因管理成本太高。那在我看来这就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


比如为什么很多老板喜欢用聪明的应届生?


先说聪明,简单就是理解力,老板说什么东西,在他那都是新的,他都会两眼放光的去做,而且是一张白纸,没什么历史包袱,或者脑袋里没有锤子,可以很快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想这个问题。


反观一些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同学,看似经验多了,但可能多的是拿锤子的经历。


再加上人如果不聪明,可能觉得锤子天下第一,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锤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有时甚至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你和他讨论现在技术遇到的问题?他说锤子可以解决。你和他讨论怎么从管理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他说锤子可以解决。你和他讨论扩展性问题?他说锤子可以解决。


一个人如果固执、缺少成长性思维、又不聪明,就会变成这种管理成本非常高的人。


聪明人老板花1个小时辅导,就可以创造2倍价值。普通人老板花2个小时辅导,就可以去创造价值了。这种管理成本非常高的人,老板花4个小时,不一定能创造价值。


老板的时间是有限的,慢慢的就不会在这些管理成本非常高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也就变成了需要被替换的对象。


罗翔说过类似的话,越是认知能力不够的人,吵架越厉害,他们擅长合理化和单一归因。他们聊天的目的在于证明他们是对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合适,只有对错。


所以大家要在职场中审视下,哪些人是管理成本高的人呢?


比如:

  • 同样一件事老板和你聊得时间最长,你可能是这个管理成本高的人;

  • 同样一件事老板和你聊得重复次数最多,你可能是这个管理成本最高的人;

  • 团队里面喜欢吵架的人,可能是这个管理成本最高的人;

  • 团队里面遇到问题往往急于回答,而不深度去系统思考的人,可能是管理成本最高的人;

  • 那些每次讨论问题,在心里总是首先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人,往往是管理成本最高的人;

浏览 9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