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名城保护,绘就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画卷

共 413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3-08-19 20:22

2023年上半年,广州各大旅游景点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近1亿人次,同比增长58.2%,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357亿元,这其中到广州老城区进行Citywalk成为旅游热门,千年商都人头攒动,笙歌鼎沸好不热闹。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广州的,除了地道好味的广府美食,还有这座古城源远流长的文化韵味。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坐拥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1+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828处历史建筑、3802处文物保护单位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有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名录,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陈家祠、圣心堂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8年10月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正在不断提升名城治理能力,不断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走出一条“老城市新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广州市规划院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转变,通过数字化的行政管理和公众宣传两个抓手,构建起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档案新底板、信息管理新手段和活化共享新格局。

图 1 广州市历史建筑——观绿新街民居
01

建设历史文化资源数字档案库,统一名城保护新底板

为促进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成果的数字化归集,广州市规划院先后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JGJ/T489-2021)、省级标准《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DBJT 15-194-2020)以及广州市地方标准《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标准》(DB4401/T 174-2022)等标准规范,囊括“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层次全要素保护体系,填补了国内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技术标准的空白。
广州市规划院采用低空无人机、车载与背包移动测量、激光扫描测绘等新技术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等历史文化资源采集,成果实现从二维到三维、从整体到构件的深化,同时还基于高精度激光点云精准建构BIM模型,记录历史建筑构件的尺寸、材质、结构、建造方式等,形成数字化三维档案,精细留存一砖一瓦一围墙的古韵精粹。此外还利用1955年以来的卫星影像、房屋建筑底数、文化资源等大数据,结合AI手段辅助发掘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线索,开展了珠江沿线、西关、滨海地带等重要历史空间遗产资源专题研究,让隐没在民间随时面临被拆除风险的古建筑得到及时的认定和保护。

图 2 历史文化街区全景影像采集

近40年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成果汇集了自清朝以来近40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历史城区古地图、影像图,展现历史文脉变迁,实现了BIM模型、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点云、保护规划图则等多源数据一体化管理。

02
建设广州市文化遗产信息平台,打造名城管理新模式


伴随实景三维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州市规划院积极推进名城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动态融合,打造高仿真的、突显广州名城特色的、实时动态的、虚拟交互的数字孪生信息平台,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名城管理,提升名城表现力。从空中到地面、室内到室外、白天到晚上,晴天到雨天,在数字名城中展示东山洋楼的别致、西关大屋的气派以及骑楼老街的闲适,并可同步调用多形式、多视点的图纸、照片、保护规划等信息,让专业的名城保护工作更加直观。

图 3 广州智慧名城数字孪生平台(永庆坊片区夜景)
业务应用方面,智慧名城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保护与审批相协调,一是提出“街区盒子”概念辅助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审批,将管控指标转换为直观可视化的三维立体管控空间体,对广州市26片历史文化街区,按照约束性指标自动分色生成三维半透明“盒子”,开展限高分析;二是针对名城保护范围及周边区域改扩建工程,平台提供设计方案同屏比对,始终把名城风貌保护摆在城市更新工作的首位,推进名城有机更新;三是结合BIM技术,建立了100多项参数化族库,制作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精细模型,拓展应用路径,实现了数字化成果与审批管理的有机融合。

图 4 “街区盒子”辅助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审批

图 5 设计方案同屏比对

图 6 BIM技术支持历史建筑细节修缮
围绕历史建筑实时监测与保护的工作要求,平台实现了可监测、能预警的“名城+物联感知”新模式。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测等新手段,实时监测历史建筑的消防、房屋结构、沉降等情况;通过AI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周界入侵、人员徘徊、烟火等安全隐患,制止和处理破坏历史建筑或擅自设置、移动、损毁保护标志等违法行为;还可将相关信息直接接入市区各级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智慧化监管体系,压实联保联控,提升名城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图 7 “名城+物联感知”新模式

03

建设共治共保共享机制,塑造名城发展新格局

广州智慧名城数字孪生平台串联起规划、审批、建设、修缮、巡检、利用、宣传等全业务链条,实现了住建、文旅、工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等多部门多环节的互联互通,支持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的共治共享。例如130余年历史的恩宁路的八和会馆工程修缮期间,以数字化档案为依据,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拆解历史建筑、虚拟建造过程,对价值要素、特色部件修缮构建进行了多样式替换,能够辅助历史建筑修缮方案论证,为修缮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赋予名城修复新能力,还原了八和会馆本来模样,永续留存海内外广府人的粤剧乡愁。
平台的建设意义还在于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历史文化宣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智慧名城数字孪生平台未来将推出公众版平台,以“广州记忆”为主题,将广州历史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路径等内容通过文化专题地图、文化知识互动、价值要素科普等方式进行数字化呈现,做到广州文化你我共享、名城发展细水长流。

图 8 广州市上下九街区夜市(资料图)

蹄疾步稳,方能远行。跨越时间长河、走过40余年的名城保护之路,广州市规划院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持续扩大数字化成果服务范围,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服务于更广大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使用者、建设者、运营者,使已有数字化成果的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化,推动全社会共治共保历史文化,共享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技术交流联系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张秀英 18620998822

液发入轨后:欢呼的人群,微妙的“洗牌”

《精读》

老车企喊话新势力:看见我们的「高精地图数据联盟」了吗
海外遥感公司的退出 静悄悄
大模型,「看不见」的地信商业革命
特稿 | 狂潮中 一个硅谷极客的「AI饥渴」
特稿 | 元宇宙之惑:大厂撤退,政策力挺

点击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浏览 280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