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很难

共 4659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2-05-16 22:26

昔日车企行首,如今凄风苦雨。


全文4806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文|梅旭康

编辑|郝秋慧

来源|亿欧汽车

ID:EO-AUTO


5月13日,上海经信委领导在疫情防控会上表示,复工复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自4月中旬以来,上海全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


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特斯拉四家整车企业全面复工,基本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每天下线整车约2000辆,带动上下游11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恢复生产。


上海深陷疫情黑洞已两月有余,复工复产虽提上日程,但节奏相对缓慢,走上正轨仍需时日。


作为上海的两大头部车企,特斯拉与上汽集团深受疫情困扰。


上海作为特斯拉的主要生产基地,特斯拉4月销量仅为1512辆。这可怜的销量数字一扫昔日荣光。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354.5万辆,上海生产了其中的63.2万辆,而特斯拉以48.4万辆占比上海产量近8成。突如其来的疫情恐令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难以复制去年辉煌。


4月份,上汽集团整车销量同比下滑11.2%。据上汽集团2022年一季度财报,其总营收为1824.7亿元,同比下滑3.5%,净利润55.2亿元,同比下滑19.4%,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


身处疫情中心的上海,上汽有此表现并不意外。


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团依然表示,2022年力争完成整车销量超600万辆,同比增长10%。其中新能源销量达110万辆,同比增长超50%。


深陷疫情之困的上汽虽有立Flag的魄力,但对于10%的增速目标仍难掩困厄。



昔日尖子生,在资本市场掉队了


上汽集团要实现此目标不仅要应对疫情的冲击,还有面对其他自主品牌及新能源车企对国内市场的蚕食。


5月4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将在上海超级工厂附近再建一座工厂,新工厂具备45万辆汽车的年产能。


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最不是滋味的或许是同处上海腹地的另一家车企——上汽。


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斯拉,如今已成为搅动上汽大本营的一条巨鲨。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上汽并未完成从中国燃油车霸主到新能源魁首的完美过渡,而是让比亚迪抢得了先机。


2014年,特斯拉市值还未到2000亿元,比亚迪市值不足1000亿元,上汽以接近2500亿元的市值,独占中国车企市值鳌头。


短短八年时间,特斯拉以万亿美元的市值打破车企市值天花板,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车企市值NO.1,上汽依然在2000亿左右徘徊。


作为昔日的尖子生,上汽被后来者在资本市场上倏然超越,甚至被远远甩在后面,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宣判:掉队了。


如今的上汽被归为传统车企的队列,常被市场批评没有进取心,只会躺在合资的怀抱里数钱。


4月30日,上汽集团发布了2021年财报,迎来了营收利润双增长。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上汽集团营业总收入为7798.5亿元,同比增长5.1%。


上汽集团终于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的净利润下滑:2021年,其净利润同比增长20.1%,达245.3亿元。



作为上汽集团的利润主力,上汽大众的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


2021年度,上汽大众归母净利润为101.9亿元,同比下降34%。


上汽通用五菱作为自主品牌,在2021年盈利实现增长,净利润达到11.4亿元。


自主虽有上扬之势,但合资品牌依然是上汽的营收主力。上汽要扭转合资与自主的竞合局势,任重而道远。


2021年,上汽整车批售销量为546.4万辆,同比下滑2.5%,但其全年实现终端零售581.1万辆,同比增长5.5%,连续16年保持全国车企销量第一。



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销量涨势喜人,终于扬眉吐气。


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去年累计销量达到285.7万辆,同比增长10%,占其总销量的比重首次突破了50%,达到52.3%。


其中,上汽乘用车2021年销量超过80万辆,同比增长21.7%。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同比增长3.76%至166万辆。另一大自主品牌上汽大通销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同比增长20.9%至23.3万辆。


与自主销量表现相对的是,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营销主力,在2021年的销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


2021年,上汽通用累计销量133.2万辆,同比下滑9.3%;上汽大众销量更是同比下滑17.5%,为124.2万辆。


在市场尤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方面,2021年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3.3万辆,同比增加128.9%,位居全国车企新能源销量第一。上汽海外市场也有所突破,2021年销量达69.7万辆,同比增长78.9%。


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已成为上汽集团新的"三驾马车"。


在疫情反复、缺芯少魂的2021年,上汽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盈利上升、自主品牌销量上涨,以及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亮眼成绩,体现了上汽转型取得一定成效,及其面对市场动荡时的承压韧性。



五菱“老头乐”:上汽新能源的虚假繁荣?


2021年,上汽实现了73.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一。


对此战绩,上汽通用五菱功不可没。


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以43.1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零售数据,位列中国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比亚迪。


其中,宏光MINI销量就占据了39.5万辆。


卖得多并不代表赚得多。五菱宏光MINI EV售价仅为3.28万—6.98万元,主打低端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滚滚来袭之际,上汽新能源汽车华丽的销售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其盈利能力的受限。


上汽通用五菱在2021年销量超过了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达到166万辆,净利润却只有11.4亿元,其盈利能力不足的现实不言而喻。



上汽意识到了这一点,打造了智己和飞凡来冲击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


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定位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


3月29日,智己汽车举办了线上发布会,正式公布了智己L7量产首发车型L7 Pro的售价为40.88万元,4月17日,智己L7正式宣布上市。


飞凡汽车则主攻售价20万-40万区间的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车型。


飞凡汽车前身为上汽乘用车旗下R品牌,2021年10月,上汽集团发布公告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R品牌独立,由飞凡汽车以轻资产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但飞凡汽车表现不尽如人意。2021年其新车交付量为18436辆,远低于其预期3万辆的目标。


飞凡汽车前期产品力和品牌力不足,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MARVEL R和ER6两款车型未脱离荣威的技术体系影响,荣威在中高端产品线的表现乏善可陈。


这对飞凡汽车的市场认可度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飞凡R7的上市,飞凡汽车的销量有望得到改善。


飞凡R7是基于“R-TECH高能智慧体”打造,“R-TECH高能智慧体”号称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技术等多方面技术成果,宣称可实现“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


飞凡R7将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无论是智己还是飞凡,进入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时间都有些偏晚,蔚小理以及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在其中耕耘多年,上汽想后来居上,实为不易。


同时运营两个定位相似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对于上汽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飞凡和智己的品牌底蕴接近,目前都比较依赖上汽的“补给”,上汽采取内部“赛马”的机制,有可能造成资源分散,出现内耗。


五菱宏光为上汽争取到了一张进入新能源车企头部行列的门票,接下来的征程仅靠五菱宏光显然不够,更需要智己和飞凡开疆拓土。


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上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打造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一年豪掷200亿,如何把灵魂攥手里


2021年,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在被问到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时,陈虹表示:“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灵魂论”一出,霎时间满城风雨,批评者有之,赞同者不乏。


上汽并未因市场上的不同声音而改变自己的坚持。


2021年上汽集团研发投入达196.7亿元,同比增长46.8%。上汽方面表示,主要将资金投入新能源、智能网联、数字化等技术领域。



2021年7月7日,上汽集团召开“新赛道”自主创新重大战略项目誓师大会,确立了智己汽车、飞凡汽车、智能重卡和Robotaxi四大自主创新重大战略项目。


2021年12月8日,上汽集团公布,公司旗下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项目正式在上海嘉定启动示范应用。


该项目车队首批部署20辆Robotaxi(L4级自动驾驶车辆),采用飞凡Marvel R智能电动SUV车型。


2021年11月,友道智途正式成立。其由上汽集团和上港集团联合发起,青岛海尔集团、普洛斯隐山资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


12月23日,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项目完成洋山港4万标箱年度运输任务及“一拖四”编队行驶,AIV(集装箱智能转运车)项目也实现了批量示范运营。


据友道智途规划,自2022年3月底起,其将在东海大桥展开40公里时速的低速减员化运营测试,自6月份开始,友道智途将开始进行高速的减员化运营测试,即一拖四列队行驶中,除了头车和尾车,中间三辆实现减员化运营。


飞凡的独立运营、享道Robotaxi启动示范应用,以及友道智途的成立和智己L7的问世,代表着上汽规划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面向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条赛道,上汽集团力图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上汽加快推进可快充、可快换、可升级的平台化电池以及800V电驱动和电池包系统等项目开发;与清陶等国内外伙伴开展合作,加快固态电池产品研发和上车应用,并加快在换电等补能生态的布局。


2022年5月5日,上汽在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上汽正在加快探索车电分离的创新商业模式及换电的补能生态。目前,上汽乘用车荣威Ei5换电车型已实现批量交付。


在智能化技术方面,上汽着力建设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及数据安全五大中心。


在2021年4月9日举行的全球首个汽车SOA开发者大会上,上汽零束正式发布了“银河”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涵盖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SOA软件平台、智能汽车数据工厂、全栈OTA和网络安全方案,以及智能化场景服务平台。


上汽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也随着享道Robotaxi和友道智途智能重卡等相继测试运营,开始加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虹的“灵魂论”愈发深刻,开始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上汽不是抵制合作,而是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这与上汽着力发展自主品牌的路线相辅相成。


自身的底蕴,支撑着上汽快速地完善新能源时代布局,而生态整合能力,更是上汽这类老牌车企的拿手好戏。


上汽基于自身本就庞大的产业链再去做加法,比一些从无到有的新造车,要容易许多。


现在看来,上汽的规划,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晚走一步的上汽,开始融入直至引领潮流,在全面转型的路上,砥砺前行着。



结语


伴随中国汽车工业行走至今的上汽,市场上却一直存在其靠“合资”躺着挣钱的声音,实为心酸。


“拿市场换技术”是那一代汽车人的无奈之举,事实证明,上汽并没有沉浸在合资品牌带来的虚假繁荣里沾沾自喜。


发展自主品牌,自研核心技术,无疑是一条艰难且正确的道路。


日拱一卒,长期身为中国车企行首的上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重塑往日荣光,并非妄言。


本文由亿欧汽车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2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