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姜茶:第202202期(微积分思维:日拱一卒)

共 3657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2-14 20:05


序言

这是维他姜茶系列的第25篇,同时也是我坚持每个月写月报的第32个月。

因为春节的原因,所以这一篇月度总结来的有点晚了些。

上一篇的维他姜茶有点丧,整体的氛围让人感觉很失意、不得志,所幸经过一个小长假的休整之后,状态有了挺多的转变,所以就趁热打铁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吧。

一些观察,一些心得,也是一些新的「鸡汤」。

开始饮茶啦

1. 不知道突然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有意地去总结一下自己一个月输出了多少文章,有多少篇原创内容,然后很多时候为了交稿完成任务就会无形中产生很多紧迫感。

春节的时候我大概观察了一下我自己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很多公众号更新频率很高,但是我几乎都不太看这些内容了,或者鲜有一些看完觉得很过瘾想要看第二遍的内容。

于是我就在想,即使我输出的内容够多,但是如果信息密度不够,价值不够,那这些东西读者们会看吗?自己会看吗?

如果读者不看,自己也不看,那我还为月度发文数量而纠结的意义是什么?

想清楚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决定从今年开始就不对自己做这一方面的要求和限制了,有灵感我就多写,没灵感我宁愿不写也可以。

这个公众号有两个作用:

  1. 用输出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同时也做复盘使用;
  2. 用自己的一些经验去帮助一些朋友,也顺带交个朋友;

只要能取悦自己,同时又能帮助到别人,那么这件事就值得做下去。

2. 1月份的时候为了要写月度总结和年度总结,我仔细翻阅了一下自己的知识星球,我发现知识星球这一款产品的价值其实还蛮大的。

之前我一直不太理解为啥写公众号的朋友们都要做知识星球,这个知识星球到底有什么作用?

从我一年多的使用体验下来,我发现知识星球对我来说有这么一些帮助。

  1. 私人版的朋友圈或者自留地,可以自说自话,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想法。但是它和笔记类产品又不一样,因为知识星球可以邀请朋友加入进去,有人阅读,有人评论,有人反馈,但是这个量又不会很大,不会让人有发一个朋友圈还要考虑屏蔽谁的那种社交负担和压力。
  2. 一个小型的笔记空间,当自己阅读到一段不错的文字的时候,当自己有一些有趣的东西要分享的时候,写公众号太繁琐了,发朋友圈人太多太杂了,写到自己的笔记中去感觉又没有分享的欲望,这个时候放到知识星球中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3. 和铁杆粉丝的更亲密的交流,当你拥有一个公众号的时候,会有很多读者关注你,但是这些读者不一定都是粉丝。在我看来,没有互动和交流的读者是不能称之为粉丝的,类似于用户和客户的区别。而知识星球就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来过滤一些读者,留下一些粉丝,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与这些朋友们交流。
  4. 当作微信群聊的云盘使用,很多时候微信群聊的文件很容易就过期或者被海量信息刷掉了,如果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存放在知识星球中,则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地来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QQ群的群文件管理很强大,但是随着群文件的增加,很多文件的价值都会被掩埋,定期的整理才能发挥这些文件的作用。
  5. 也可以作为一个知识付费的圈子来使用,知识星球有免费的圈子,也有付费的圈子。知识付费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是很多琐碎的知识由于信息密度太低,价值也不大,所以用来做付费就不太好。不过琐碎的知识聚合起来了之后,又能突出巨大的价值,所以知识星球的这种付费圈子就能支持这种场景,加入付费星球的人可以通过日常的一些碎片化知识获取到巨额的信息。

我有一个免费的知识星球,也有一个付费的知识星球。目前付费的知识星球还没有人加入,因为我没有想好我会提供些什么价值,不过接下来我会尽快去做这件事。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可以先加入免费的知识星球玩玩

3. 过年期间读了两本SaaS类的书籍,对SaaS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下《SaaS创业路线图》这一本书。

这本书我一年前看过一次,看完了之后感觉很多东西都没看懂,因为当时我没有做过SaaS,我对SaaS产品,SaaS公司/团队的组织架构完全不懂,所以凑了个热闹,没啥感触。

但是现在来看这本书,我发现我能看得懂了,而且很多问题和困境其实我已经遇到了或者即将要遇到的。例如标准化产品如何定义,产品如何定价,团队如何搭建,需要什么岗位的人,遇到定制化需求和独立部署的需求要怎么处理等……

我在微信读书中搜索「SaaS」这个关键词,查出来的一些书籍我基本上都看过,这一本书是讲得最细,最深,也最打动我的。因为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一个SaaS产品的创业之旅,即使我只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但是里面的营销,运营等思想还是能我学习到很多。

如果你想要学习SaaS这一块的知识,这一本书可别错过了。

4. 前段时间微信红包封面很火爆,为了做红包封面,我特意又找了一些Figma的视频看了一下。之前用Figma主要是给自己做了一些头图和公众号的宣传图片之类的,平时用的也不算很多,所以总体来看对这个软件的使用熟练度还不是很高。

Figma可以说是设计软件中的黑马,使用体验很棒,用户量也增长的很快。Figma有一个插件功能我觉得很赞,我认为这个也算是它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之一。

作为一款设计工具,自身能满足的功能肯定是有限的,但是通过插件这样的形式,提供对外的接口,让其他的开发者来开发插件,补充完善产品欠缺的功能。既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能将第三方开发者绑定进自己的生态中,互利共赢。

Axure是一款原型设计工具,虽然功能强大,用户量很多,但是明显很多人都会吐槽它有很多东西不够智能和灵活,其中插件这一块就是它最明显的一个短板,在官网上只有一些收费的组件库,而且和软件本身的打通性也不是很好。

再看看国内的墨刀或者Processon等,已经陆续上线了素材广场或者社区等功能,一方面能让用户更好地使用自己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也引入了很多第三方的创作者,让他们可以做个副业,加强了与平台之间的粘性。

近些年一路火爆的自建站工具Shopify,自身功能有限,但是可以用过插件(APP)提供很多额外能力,满足各种各样的建站用户的需求。对于APP制作者来说,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产品的曝光度,同时也能在Shopif APP中提供付费APP,增加营收。

写了上面的几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一下,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自身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有限的,通过社区或者插件的形式,将一些开发者和创作者也拉拢进来,形成「平台-开发者-用户」这样的三角关系,是一条被验证过的可行之路。

顺带也再吐槽一下,Axure功能的丰富度是真的有点拉胯,再没啥特别的行动,未来被替代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且感觉这个时间不用很久……

5. 春节放假之前的几天,我做了挺多的产品规划相关的内容。这些前置的工作,让我年后开工第一天就可以快速投入搬砖的状态。

一般来说,长假过后,大家要想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都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适应的,而提前的清晰规划就可以缩短这个使用的时间。

工作效率的提升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平时各种细节的积累,平时多规划、多总结,是提升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一件事用同样的方式做10次,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做10次,累积之后带来的提升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精进思维」的体现。

6. 我们要相信,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怕麻烦的,也是不爱学习的。

所以对于学习这件事,要么就用强制性手段逼迫性学习;要么就用恐惧或者其他压力去改变他的情绪,从而使他做出一些应对措施。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是类似于「强迫性」的手段;而大学,继续教育和职场提升的学习,只能用压力去影响「情绪」;

所以为了让大家买课,报班学习,为知识付费,不得不制造焦虑感,让大家的情绪紧张起来……

如果你想要学习,但是你的情绪是波澜不惊的,那么大概率这个学习比较难坚持下去,除非是兴趣和爱好类的学习;所以,为了逼迫自己的学习,自己给自己一些手段去改变「情绪」,也是一种好的做法。

这些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

  1. 追求认同(阅读量,点赞,转发)
  2. 获取收益(割韭菜,升职加薪,买买买)
  3. 参加打卡活动(制造竞争关系,提升紧迫感)
  4. 报班学习(也是制造竞争关系,攀比关系,通过胜负欲来驱动自己)

6.  产品决策的过程,求证的过程是最难的,也是最痛苦的,但是大家往往只能看到决策的结果,也就是结果为导向。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的价值体现来说,以结果为导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是第一要义,不要被中途自己认为的努力而感动了。

而对于产品经理的成长来说,要以决策背后的努力和纠结的各种细节为养分,去沉淀自己的综合能力,每一次思考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和认知,成长也会随着量变而产生质变。

我们日常中那些小小的努力就像是微积分一样,每一刻都跟前一刻只有非常非常小的差距,但是积累之后就和原来差距了十万八千里。每一天每一次小小的努力,都是在雕刻打磨,让你成为你想要的自己。这个也叫做「微积分思维」,当然这个和数学领域的「微积分」概念并不是一个事情。


END




浏览 4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