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干前端四年的几点感受

前端下午茶

共 295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07-27 11:41

19年毕业的我,最开始怀揣着无限憧憬进入这个行业

不知不觉,已经工作4年了,如果算上大四实习的时光,也接近5年了。

4年间换了两家公司。

对于工作,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扰和迷茫,现在依旧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或许一觉起来工作没了,都是概率事件。

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

「一是与行业内大佬山月交流了一次,解惑答疑,有所感悟,想记录下心中所想;」

「二是呼应一年前的文章《谈谈干前端三年的几点感受》,对比看看自己想法变化。」

干了前端3年的几点感受

「前端在一个公司定位」

一年前我说,前端在公司的定位是必要不重要,现在的想法依旧不变,只是对象变了。

「整个技术开发人员,在一个公司的定位都是处于必要但不重要的角色,可替代性非常高。」

可替代的属性越高,价值属性便越低。

也许局部或者短期看,技术开发的薪资是高的,但这对于公司来说,是成本。

如果公司要降本增效,最先压榨的也是这部分人员。

有这样一种说法,“技术傍身,编程改变世界”等等,其实是有些误导人的。

「重要的从来都是想法,是渠道,不是技术。」

只要能想到,大概率都能实现,实现不了就加班想办法实现。

能够提出想法的人,才处于一个公司重要的地位。

就正如我看到的,「一个公司,核心业务人员离职,公司上下极力挽留,一个开发离职,领导回复祝好。」

「我们要学些什么」

「学有价值的东西。」

「何谓价值,价值就是经过时间考验,依旧不变的东西。」

「我个人极其反对花太多精力深入研究各个技术的源码。」

技术说到底是工具,工具最重要的使用,不是本身,而且只要是工具,便都有替代品,

有新的技术,又会有新的源码,学是学不完的。

而计算机行业,不变的什么,有价值的是什么?

是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数据结构与网络,是操作系统,是信息安全,是项目管理,是软件测试。

以上都是大学中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这些年没有变过。

具体一点,与前端不变的什么,有价值的是什么?

是网络请求,是nginx,是性能优化,是前端工程化,是脚手架,是对UI的基本审美。

当然了,如果做可视化,音视频,跨端方向等等也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壁垒。

以上我提到的都属于目前自己看到,前端通用知识。

「如何评价自己的薪资和技术水平」

其实,我们学到的99%的知识是无用的,或者学完不用就忘记了。

我学习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跳槽涨薪。

让自己的实力能够匹配和市场对我的要求和我自己期望的薪资。

那么,如何得知自己的薪资水平,是否符合年限,技术水平,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需要比较。

我们常说,人要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人别人,气死人。但其实这是句自我安慰的鸡汤,不是生活的真相。

人得自知,不比较,如何自知呢?

当然,这种事情很难和同事交流,也不建议问同行。

问同事,同事水平参差不齐,给不了你准确的答案。

问同行,同行也许自己也发展不顺,多半是同病相怜,或是能给你方向,但给不了方案。

「我的建议是做付费咨询,向行业内大佬求助。」

同行业过来人的经验,更靠谱一些,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能明白心中所想。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都关注过几位技术大佬,那就去主动搭讪,说明来意,付费咨询。

「“我的薪资目前和我的工作年限匹配吗?我的技术还应该补充哪部分?我应该如何学习某些知识,有没有推荐的学习路线和文章,等等之类的问题”」

而付费是获取能够心安理得的咨询,不要计较那一顿火锅的钱。

但其实只要搭讪成功,大佬一般都不会收费。

「2023年了,还要不要往大厂努力?」

当然要啊,这个想法和一年前比,没有动摇。

但是大厂今年都在降本增效,门槛更高了,面试更难了,工作更卷了。

但这并不能成为放弃的借口。无论结果与否,人总得有个工作上的目标啊。

正如我的前同事今年初送给我的一句话,

“备考公务员或者向大厂努力,总得找个目标,找件事情去做吧。如果觉得大厂太卷,那就干一年就走,但这个经历会成为你永久的财富。”

「前端已死?」

今年上半年受chatGPT冲击,这个言论甚嚣尘上。

我这里不讨论死不死的事情,只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多思考思考就会明白这句话,在创造概念,制造焦虑。

仔细想想,这波言论最大的受益方还是 做职业教育的那帮人。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还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

第一家公司一切都很好。

我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离开后公司发展得更好了。

离职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要前端使用uni-app做跨端应用,去替换客户端的工作。

这项工作的直接影响就是,整个公司只前端部门加班,我疲惫不堪的同时,uni-app踩不完的坑,也身心俱疲。

每当加班到很晚时,委屈总是涌上心头。

受不了之时,就只剩一个走字。

这时候,小兵心态就出现了,拿多少钱多少活,我就拿这点工资,整这么多活,我无法承担,只能摆烂了。

当然,也有领导心态,你得先努力干,干出成果,我拿着成果才去争取涨薪。

这中间就有一个认知偏差,双方因为角度不同,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态和想法。

领导觉得小兵不懂他的良苦用心,小兵觉得领导天天画饼。

哪种做法是对的呢?

得就事论事。

如果这件事情,对你有成长,有帮助,比如做一些工程化,脚手架,性能优化的工作,肯定得先干出成果。

如果这件事情,对自己是一种消耗,那还是持小兵心态吧。

「如何区分这件事情是对你的帮助还是对自己的消耗呢?」

「其实自己最清楚。」

「如果干这项工作时,总是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加班也无怨无悔,那就是帮助。」

「如果干这项工作时,总是身心俱疲,牢骚满腹,加班会委屈抱怨,那就是消耗。」

「人都是不愿意被管理的」

这句话出自山月,我听后豁然开朗。

今年听闻行业内很多公司严抓考勤,多了很多制度和会议,吐槽随处可见。

新的领导,势必会带来新的管理制度,新的实施方案。

人都是不愿意被管理的,所以会引起各种不适应,但是一般一个月后都会销声匿迹,因为已经适应了。

无法评价这些变化的好与坏。

「身处其中的我们只有慢慢适应,打工到哪里都一样,只要被管理着,都需要面临不同的问题。」

「最后」

其实,回顾毕业这些年,19年谣传资本寒冬,然后是防疫三年,到后来前端已死,到现在无法言状的行业颓势。

正应了那句话,「“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然后呢,这句话想表达什么?仅仅是传播了一个情绪,放在近些年都受用。

我想说,

「“大环境的整体劣势,不影响个人的局部优势,我们要想办法建立这种个人优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浏览 38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