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总结】以终为始,详细分析高考志愿该怎么填

Python 碎片

共 9619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2-06-25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可适当跳过部分内容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之所以写本文,是因为我自己有用处。


我简要介绍,长话短说。我从一个普通的211本科毕业,已经接受社会"毒打"多年,回想起高考填志愿,依然会觉得有些许遗憾。我在贵州省的一个小县城参加高考,同龄人读大学的比例不高,能明显感觉少了一大批人。在填志愿时,缺少实用的经验指导,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和分析,还是考虑不周,受认知和信息的限制,选学校相对来说还有章可循,选专业就很可能会看着专业名字靠蒙(甚至乱选,很荒诞吧,但绝对有不少人这样)。


现在,会有亲戚朋友问我填志愿相关的问题,有了本文,就可以作为参考,文字结合语言效果肯定会更好。也希望对填志愿了解不多的同学看到后能有所收获。这些年,随着教育资源的明显提升,信息从不足到了过剩,很多人对填志愿都能说出些看法,甚至侃侃而谈。但受主观影响,还有些看法是道听途说,结果很可能会听到很多重复的无用信息。


本文不是先有结论,再去收集“能用的证据”证明结论。而是先收集信息,从信息中分析和挖掘出更普遍的现象,再结合我个人的想法给出结论。(本文很多数据来自智联研究院的公开数据,数据的样本基本都是10W+,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希望本文的结论对填志愿能有一点用,让选学校有章可循,选专业也有章可循。

职场人自评高考志愿是否成功?




根据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职场人自评当年的志愿是否成功,认为志愿填得<很成功>的只占3.4%,超8成的人认为<不太成功>、<一般>和<失败>,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失败>分类,达到33.2%。



认为填报不成功的原因中,排名前三的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求职时缺乏竞争力>、<估分不准,错过了更好的学校>、<以兴趣为导向,没有关注就业形势>,分别有12%、6.9%、6.2%的人认为这是他们填志愿不成功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选专业和选学校两个方面,选专业失败的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和了解,选学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估分不准。

如何评判志愿好不好?


志愿好不好确实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会选择梦想的学校,有人会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有人会选择实用的专业...对不同的人,“好”是梦想、是兴趣,“好”也可能是实用、能赚钱。


不过,大部分好志愿是有共性的。本文更多根据毕业时的就业难易、薪资高低等反过来判断志愿是否填得更好,并试图依据历史数据分析出未来填志愿的方向。这样的标准似乎偏向于“功利”,但综合考虑,这其实是最普适的标准,“后悔”的可能性最低。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攻略中,作为“过来人”,有近7成职场人认为填志愿需要考虑就业前景,就业前景在所有因素中排第一,对填志愿至关重要。



对于就业,在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报告中,近7成的应届生求职看重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看重人数最多的求职因素(每个因素的比例=看重此因素的人数/总人数,每个人会看重多个因素)。


这么多人看重就业前景和薪酬福利,可以用薪酬高低来判断就业好坏,进一步,用就业好坏作为高考志愿好坏的判断标准,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

地域对就业有哪些影响?




在2022年一季度的毕业生就业景气度报告中,招聘需求大的城市都是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求职申请最多的也是这些城市,两者高度匹配。大城市的岗位更多,招聘需求量更大,多的岗位也吸引了更多的求职者。


看了近几年的数据,招聘需求、求职申请的城市排名和占比虽然有小的波动,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依然占据TOP榜,可以预测,在未来5-10年或更长的时间范围里,这个规律会保持不变。



从毕业生院校所属地、期望就业地、实际就业地的对比来看,一线城市本地的毕业生只占10.48%,新一线城市本地的毕业生占24.53%,而到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实际就业人数比例分别占32.14%和35.17%,说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从其他城市吸纳了超3成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可以流动到任意一座城市,这个图形虽然看不出彼此之间的相互流动量,但能看出净流入和净流出。


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只有几个,高校的分布更分散。虽然平均每座一线城市的高校数量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数量庞大。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数量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二三线城市的岗位薪资等竞争力不如一线城市,所以这种就业流动是必然的。


想了解全国高校的分布情况,可以参考:用Python展示全国高校的分布情况

填志愿要不要考虑地域?



很明显,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机会比二三线城市多。但是否一定要去一线城市读大学呢,根据前面的信息,我认为学校的地域并不是很重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全国的高校分布很广,从分布上看不出与填志愿选哪个区域有强相关性。


2.选择地域后,相当于给自己多加了一条限制,放弃了很多学校的选择权。如果结合高考分数,适合的备选学校分布在不同地域,加上地域限制后,选择就变窄了。


3.虽然在高校附近的城市就近就业有一定便利,但不管在哪读大学,都可以到意向的城市就业,便利性的差异正变得越来越小。现在交通、网络越来越发达,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通费用和时长都大大降低了,电话面试、线上面试等方式也越来越普及。


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特殊原因,基本不用考虑学校的地域。


学校对就业有哪些影响?




在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报告中,不同院校的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数和签约率差距明显,双一流院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求职中更有优势(这个比例计算的是参与求职的毕业生,排除了升学等情况)。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攻略中,统计了毕业生首份工作平均月薪TOP50高校榜单,排前50的大部分是双一流/985/211院校,月薪过万的只有15所高校,全部都是全国前列的院校。


学校越好,不仅更容易获得Offer和完成签约,还能得到更高的薪资,多个维度都具有优势。所以,在选择大学时,肯定是优先选择双一流/985/211,其次普通本科,最后考虑专科院校。高考会划分数线,在高分段,尽量争取进入双一流/985/211院校,如果在本科分数线附近,尽量进本科学校。

如何选择学校?


在高考分数公布时,会同步公布考生在全省的排名,这个排名将是学校选择的关键,会直接决定最优的备选学校范围。


在一些填志愿相关的网站上,会根据分数和全省排名智能推荐匹配度高的院校,这些院校可以作为备选学校,但不要图省事,只在这个范围内做选择。高校每年的最低录取名次都能查到,可以找出与自己名次相近的所有学校,把这些学校全部放到自己的备选范围内。看高校最低录取名次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不要只看上一年的数据,一般需要看最近三年的数据,如果数据起伏较大,可以再往前多看几年,而且起伏大的学校不适合作为保底。


得到备选范围后,可以按以下几点策略来选择学校。


1.根据报考的难易程度(最低录取名次高的学校更难),给备选学校排一个序。


2.第一志愿:在没有明显个人倾向时,可以认为综合实力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越好。在备选学校中,结合高校的综合实力,在报考难度靠前的学校中选择一个,作为第一志愿。(结合个人意向,如果备选学校中有自己最想读的学校,可以直接将这个学校作为第一志愿。)


会有不少人说第一志愿可以用来“冲一冲”,但仍然要控制在有可能性的范围,可能性不能过小(这不是赌博和买彩票),否则相当于浪费志愿名额。


3.第二、第三志愿:结合学校综合实力,在报考难度中偏上的学校中选一到两个学校,作为第二第三志愿。


4.第三、第四志愿: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可以开始考虑“保底”了,但要注意,“保底”不是妥协,没必要选比自己的名次低很多的学校,不然就会错过更好的学校,好不容易考出来的分数和名次被浪费了,更不要为了保底选择自己不想读的学校,一般在备选学校中选择报考难度中偏下的学校即可。


现在高考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填的几个志愿是“平行”的,录取时优先级相同,但对于志愿填报人来说,至少有填报先后顺序。在平行志愿中,即使没有第一第二第三之分,也应该同时布局“冲一冲”、“适中”和“保底”的志愿,填的时候把较难的放在前面。


此外,全国每年的大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将所有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每年都在扩招。备选学校中就可能有扩招,排在备选学校前面的学校也可能有部分扩招。考虑到扩招的因素,为了降低<平行志愿>的影响,就要控制几个志愿的“下限”,“保底”不能太过妥协,导致录取进一个顺位较低的学校。


在不同省份,志愿填报规则和志愿个数会有差异,策略还得再根据差异做调整。

专业对就业薪酬有哪些影响?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攻略中,统计了2021届毕业生首份工作月薪的TOP50专业榜单。整体来看,所学专业对首份工作的薪酬有较大影响,即使是同在前50榜单中的专业,最大的差距也有近两千,相差3成左右。


在这份表单中,大部分专业都是理工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的薪酬普遍更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具备薪酬优势。



在2022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中,公布了一季度职位的平均薪酬排行榜,薪酬排名靠前的职位主要集中在IT管理/项目协调、高级管理、证券、硬件、半导体等行业,技术和管理岗位领先。相对于专业榜单,这份职位榜单覆盖的行业更广,职位更多元,但依然是理工类相关的职位占比多。


将专业榜单和职位榜单对应起来,能看出这些专业和职位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随着对工作岗位的熟悉,会逐渐积累工作经验,向企业的真实职位需要过渡,担任的职位范围变广。相对于刚毕业时,薪资的差距也被逐渐拉大,主要是因为不同岗位的薪酬涨幅不同,有些岗位可能毕业几年,薪资变化不大,而有些岗位过了几年,会翻两到三倍。


大多数人毕业后会变更工作,如果行业跨度不大,变更工作后的薪酬会受首份工作薪酬的影响,一方面企业会参考历史薪酬议价,另一方面求职者也会有比较基准。薪酬差距拉大了,排在前面的大部分人和毕业时是同一批人,“逆袭”的属于少数。


专业和就业方向是否匹配?




在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报告中,2021年和2022年应届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的对口情况都在8成左右(除了21年和22年,往年的数据最低也接近7成),说明在毕业时,大部分毕业生签约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跟大部分职场人的感受差异非常大,大家更相信8成的人与专业不符,而不相信8成的人与专业对口。作为一个“过来人”,回想毕业时的情况,从学校毕业签约的第一份工作,确实大部分人都是跟专业相关的,面试的岗位能跟专业匹配上。职场人的感受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高校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同一专业可以适应不同岗位,尤其现在跨学科的专业越来越多,同一岗位也会招聘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避免人才的单一性,这些情况都属于专业对口的范畴。


2.在紧密协作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分工非常细,衍生出来的岗位种类远远多于高校的专业种类,学校的专业不能完全覆盖企业的岗位,企业会把对口的专业范围扩大。


3.除了特别注重技术的岗位,很多岗位只需要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专业度要求并不高。进入企业后,直接用于日常工作的技能其实是在实习期或工作中积累的,大学的知识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4.应届生大部分都会经过很长的实习期,这段时间是企业和员工的磨合期,给学生时间学习岗位技能,给企业时间调整学生的具体岗位。在这段时间,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会被分配到完全不一样的岗位,这些岗位有跟专业相关的,也有完全不相关的,跟专业对口的人就开始变少了。


5.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工作岗位还会发生调整和变化,一方面员工越来越熟悉企业,能胜任更多的岗位,搞定更多事,另一方面企业的岗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几年下来,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就越来越低了。


把话拉回来,毕业签约是踏入社会的起点,签约的岗位大部分都是跟专业相关的,起点的专业决定了薪酬起点,会对岗位变化和收入变化有很大影响。很多人工作多年后,岗位变了很多,但多是游走于一些“无专业性”的工作,无法跨行到收入高的专业,强行跨越的代价非常大,某种程度是因为大学的专业“专业性不高”,被大学的“专业局限性”影响了。


哪些专业竞争更大?




在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报告中,公布了2021年和2022年应届生期望就业的行业排名,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一枝独秀”(2019、2020年也是25%左右),文娱/传媒/体育、房地产/建筑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商业服务、金融业等行业也排名靠前。越多人往里“挤”的行业,竞争就越大(即使考虑岗位数量的因素,这些行业的竞争依然最激烈),尤其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自己有非常深的体会,“996”、“内卷”早就在这个行业常态化了。


这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与薪酬排行榜上的专业和岗位有很高的匹配度,说明收入越高的行业竞争越激烈。长期来看,大部分行业都符合这个规律,在求职者的流动和行业的变化过程中,收入高的行业一定会吸引更多求职者,加剧竞争。在求职者和企业的长期博弈下,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人数方面,还会快速拉高行业门槛,抬高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求职者面临的是“多面夹击”。


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必然会有优胜劣汰,这也印证了职场人自评填志愿不成功的原因: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但并不是说不能选择这些专业,而是要提前了解情况,选择了竞争大的专业,就要多付出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前做好准备。


如何应对行业变化和波动?




据财新网在4月份发布的数据,中国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8.2%,处于高位。在疫情反复、地缘冲突、经济制裁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国整体的失业率也处于高位,这就是俗称的“大环境不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同行业的就业是否受到了影响?影响有多大呢?



上图是2021年至2022年Q1生物/医药岗位毕业生就业的CIER指数变化。CIER指中国就业市场景气度,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



上图是2021年至2022年Q1技工岗位毕业生就业的CIER指数变化。


生物/医药岗位、技工岗位都属于传统岗位,从上面的两张图看,都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受的影响更大一点。生物/医药在202203求职人数的突增可以算特殊情况(因为平时没有这么大的波动),技工岗位的招聘需求全年波动都较大,因此CIER指数也波动较大。排除个别特殊的数据后,可以看出,传统行业就业景气度虽然随大环境起伏变化,但并没有偏离正常的区间。



上图是2021年至2022年Q1教育/培训岗位毕业生就业的CIER指数变化。教培行业也受大环境影响,但主要是受“双减”等政策的影响,招聘需求急速下滑,CIER指数也随之“一落千丈”。


教培(尤其是网络培训)这类行业相对于医药、技工等行业来说,属于发展时间较短的新兴行业。相较于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可能性更大,而且反弹的可能更小,需要的恢复周期更长。


越是新兴行业,不可预测的因素越多,波动越大。如现在的视频博主、电商主播、电竞等行业,就是属于非常典型的新兴行业,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跌落谷底。(有些新兴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不过此类行业往往有非常强的“马太效应”,大家只看到了塔尖案例)


根据上面的信息,对于传统行业,虽然会随着大环境起伏,但行业变化和波动还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因此选择相关专业时并不用担心大环境影响。对于新兴行业,变化快且波动大,但大部分新兴行业并没有对应的大学专业,选专业时可以不做考虑。大学专业的发展远远慢于职业种类的发展,一个职业要发展成大学专业,需要经过特有知识体系的建立、专业领域的沉淀和社会的认可等,能在大学设立专业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成熟度了。例如现在并没有视频博主专业,就算真有,选的时候也会持怀疑态度,此类行业一般是从兴趣、爱好发展而来,只能说有些专业的知识能用得上,有些专业完全不相关。


对于行业的变化,大环境的变化是所有行业共同面临的,不过大环境的影响并不致命。影响大的是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大部分无法预测,传统行业受影响的可能性小于新兴行业。有一些未来的政策是已知的,如“碳中和”、“一带一路”、“东数西算”等,这些政策现在已经开始对行业带来影响了,在未来这些政策会逐步落实,相关行业受到的影响一定会被“放大”,甚至超出大家的预期。填志愿时可以参考已知的未来政策,优先选择一些受益的行业,避免一些“夕阳行业”。


如何选择专业?



选专业是填志愿时最复杂的步骤,所以前面花了很长的篇幅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专业,哪些专业和岗位薪酬高、毕业找工作是否需要专业对口、哪些专业的竞争大、专业未来会如何变化,即使这样,仍无法分析得面面俱到。


因为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选专业的策略和建议。

1.有明确的意向专业


对于选学校,有意向一定要读哪所学校的人很少,只要尽可能选排名靠前的学校就行了。而选专业不同,很多人都有明确的意向行业(甚至具体专业),这些行业可能是自己的兴趣、梦想,可能来自父母的期望,也可能受亲人朋友的影响。


如果你的意向专业薪酬排名靠前、你的家庭可以帮助你解决就业、你不考虑薪酬高低等,可以直接填意向专业,再选几个相关的专业一起填上就行了。一般每个志愿可以填5-8个专业,意向明确且无就业压力时建议不要填不相关的专业,宁愿空着。


如果你的意向专业薪酬排名很低、就业难度较大,可以先看一下相近的专业中有没有薪酬高一点、就业好一点的专业,考虑更换,即使不更换,也要将就业压力小的相近专业都选上,避免毕业时太被动。


如果你的意向专业只考虑到了兴趣爱好,就业等方面难度很大,可以考虑换一个薪酬中上,竞争较小的专业,竞争低可以保障就业,这样在大学花少量时间完成学业即可,其他时间用于选修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大学可以双学位,但会很累。)


选择专业后,将学校和专业放在一起考虑,重新查看学校+专业往年的最低录取名次,专业的最低录取名次跟学校并不一定一致,低顺位学校的某些专业排名可能高于高顺位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的录取名次情况,调整学校的顺序,或替换部分学校,要将风险大的学校换掉或最多保留一个,将报考难度低的学校换成更好的学校。

2.有几个意向方向


有一部分人同时考虑几个方向,一般这几个方向比较接近,填报人觉得差别不大,录取到其中一个都可以。还有一部分人自己没有明显意向,听取亲友等各方面的意见后,选择了几个方向,这些方向之间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分属不同行业。


如果几个意向方向比较接近,则把这几个方向的专业全部列出来,结合专业的薪酬排名和竞争大小,薪酬较高的方向可以选两到三个专业,薪酬较低的方向选一到两个专业,这样在选择面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更大的几率录取到薪酬更高的专业。


如果几个意向方向相差较大,则对比这几个方向的薪酬和就业难易,保留一到两个方向即可,薪酬处于劣势的方向排除不选,还可以适当补充薪酬较高的相近专业方向。最终在两到三个方向内选择专业,高薪专业多的方向多选几个,其他方向少选几个,组合成最终志愿。


选择专业后,根据学校+专业的组合,调整更适合更好的学校。


3.没有意向方向,要考虑就业前景


没有意向方向并不等于没有主见,也不是没有人能给你提意见,而是还没有接收到足够的信息依据,对比出哪个方向对自己最有利。这种情况,大部分填报人需要的都是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如果你学习能力很强,不惧怕激烈的竞争,直接在薪酬排前五的行业和专业中选择,然后固定专业不变,根据学校+专业的最低录取名次,调整学校。这种情况,要做好准备,付出大量努力,保证自己专业能力排在中上。


如果你学习能力一般,也不计划在学校花大部分时间学习,则选专业一定要先看竞争激烈程度,尽量避免竞争激烈的专业,否则很可能做“炮灰”。把竞争适中的专业列出来,在里面选择几个薪酬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的薪酬在薪酬总排行榜里不一定靠前,但是“性价比”都很高。


如果你对大学确实没有多少规划,是否会努力学习也不能保证,这种情况尽量不要选择竞争激烈的专业,应主动询问亲友的意见,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或者选一些亲人可以帮助就业的专业。


选择专业后,同样要根据学校+专业的组合,调整更适合更好的学校。

4.尽量多考虑影响自己的因素


以下这些因素(包含但不限于此),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有影响,在选择专业时也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因素一起综合考虑,调整选择的专业。

专业难度:不同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和难度存在差异,相关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有差异,例如医学专业的难度肯定比师范专业的难度大。在大学阶段基本不搞研究,都是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知识量和难度可以靠投入时间来解决。

专业趣味性:很多专业都是缺乏趣味性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如数学专业肯定比新闻专业枯燥得多。(个人能自己发掘趣味难能可贵)。


工作稳定性:不同的专业,毕业后工作的稳定性差异很大。有些行业的从业者偏年轻化,达到一定年龄后,就必然会被淘汰,而有些行业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


是否考公:如果计划毕业后考公,不同的专业能报考的岗位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基本可以报考所有岗位,而有些专业只能报考少量“不限专业”的岗位。


是否复读:如果高考发挥不佳,选择不到竞争力高的学校和专业,计划复读重新高考,建议可以直接不填志愿,开始备战。如果想先填志愿,录取不上或不好就复读,可以把几个志愿都填成比自己成绩高一点的学校。如果不复读,不管分数如何,都要尽量选择更好的学校,不能有“摆烂”的心态。


学好专业知识重要吗?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攻略中,调查了职场人认为在校期间哪些方面的提升对职业发展帮助最大,提到最多的是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知识。


从填志愿到就业,中间隔了整个大学生涯,这个过程中做的很多事都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学习是最基本的一项。所以填志愿时一定不要有错误的心理,选了好的专业,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在大学还需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


学历高低有什么影响?




在2022年一季度招聘薪酬报告中,统计了不同学历的平均薪酬,学历越高,平均薪酬越高,没有例外。同时,学历高的人,薪酬调整幅度更大,说明以后差距还会拉大。


如果在高考填志愿时,就已经考虑好了要考研读博,选学校和专业可以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一些学习难度高的专业,避开“专业性不高”的专业。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继续深造可以明显提升竞争力,但一定要选择有研究必要和研究价值高的专业,大学期间也要为升学提前做准备。


如果放弃读大学,直接进入社会,肯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真的面临这种情况,也不要过于担忧未来。高中学历的平均收入确实不如高学历的,但个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超越很多高学历的人,关键是要做好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声明



1.本文中引用的截图和信息大部分来源于智联研究院公开发布的报告(本文共参考了11份报告),这些报告的数据样本基本都超过了10W+。综合这些报告信息,本文不讨论特殊群体和个例。


2.本文中总结的策略和建议,包含了我的主观观点,受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会存在不足。高考填志愿时,仅作为参考。


参考文档:

[1]【智联招聘】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2019,2020,2021,2022 (4篇) 

[2]【智联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2021Q3,2021Q4,2022Q1(3篇) 

[3]【智联招聘】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 2021Q3,2021Q4,2022Q1(3篇) 

[4]【智联招聘】2022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