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本书或许可以「预测」未来
热点追踪 / 深度探讨 / 实地探访 / 商务合作
当世界充满变数时,人们对未来最为好奇: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员工被解雇,失业率飙升;经济学家散播阴郁气氛,面色严峻地分析形势;报纸头条全是消极论调;人们不再买房并且遏制消费……而当全球事务自动协调、未来格局明朗可期时,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则要少得多。
只有身处坏光景,人们才会思考未来。这是因为,思考未来能让我们对“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以及“如何改变”进行有用的分析。展望未来可能意味着重新分析或评估选择。受困于过往似乎是人类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现实是过去与未来的结合,未来已经融入现在。现实不是连续和简化的,而是需要各种视角,来照亮其微妙和隐秘之处。
窥探未来的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只要先进文化存在,人类就会憧憬未来。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能是人类对未来社会最早的理想化愿景。这告诉我们,人类展望未来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希腊哲学家本质上创造了西方科学和思想的精神根源。
最终,我们面对的事实是: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但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未来的因素,我们可以第1章真实的世界动态17预测未来吗?
答案是:有可能。《第六次浪潮》这本书,可能会告诉你答案。
彭蒂·马拉斯卡曾说:我们是世界的意识。意识推动世界的发展。
《第六次浪潮》使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来解读我们眼前的世界。本书作者未来研究教授马库·维莱纽斯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人类的第六次浪潮:「智能时代」。
未来学家为了帮助人们预见未来变化而研究未来的人——将对于未来的认知称为“有远见的知识”。这些知识结合了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其产物是对未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的展望。
将介绍未来研究的方法和基础,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使用不完美的工具来管理未来。借助各种信息来源,我们可以预测定义未来走向的因素。
未来研究发源于芬兰,初期投资很少,目标却很宏伟:创造一个从事未来研究工作的世界级的学术集群。从此,新的研究开始在芬兰学术领域萌芽。现在,芬兰未来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多名研究人员的学术机构,这放在国际上 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鲜有学术型的未来研究中心。芬兰未来研究中心的创立和发展对本书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启动研究是开发创造力和新思维的前提。作为一名未来学家,你要有好奇心,用新鲜的视角看待事物,质疑陈规,并有选择地放弃。
未来研究与普通的科学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系统和科学的分析),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未来研究是跨学科的,并且矛盾的是,其研究对象是不可及的未来。知识细化的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尽管变化缓慢。机器的计算能力不断增强,机器能够给予我们的帮助也越来越多。据预测,再过几十年,我们将无法区分自然与机器的思维和语言。
未来研究的另一个任务是公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核能从道德上是否可以被接受?我们的未来是否要依赖核能?未来学家不能披着中立的外衣,必须认识到所有决策依赖的价值观。这也意味着未来研究是参与式的和面向社会的。
从根本上讲,未来研究评估科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未来学家必须问问自己,他们对现实的看法以何为据。著名科学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可错主义”(Fallibism)—— 标准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科学知识必须始终根据新的观测结果不断调整,建造科学陵墓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即使我们无法想象影响未来的所有因素,我们仍然可以创造未来。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技术,包括个人电脑/激光打印和互联网等数字革命引擎,均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的施乐研究中心。任何在该中心工作的工程师都没想到这些技术能被如此广泛地传播。所有这一切虽然微末,但它们也说明展望未来是如此的令人兴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是真的,但如何发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维莱纽斯在书中说到道,第六次浪潮将向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固有体制以及商业模式发起挑战。而企业和公共部门如何在此次浪潮中履险如夷则是作者希望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