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11 年,刚刚诞生的 Siri 确实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回应,评论者对其迅捷的响应速度和良好的准确性印象深刻。
媒体 The Verge 曾经断言,“Siri 最牛的地方就是它的工作原理——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水平都能超出用户的预期。”;CNN 的观点则是,“它有点像我们梦想中的免费助理,随叫随到。”《纽约时报》也感慨,“Siri 帮我们节约了时间、消除了不必要的操作,并深刻改变了手机的定义。”
多么美好,苹果似乎已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但现在回看这些评论,对于 Siri 的赞誉的确有些言过其实。
Siri 当初是靠着新颖性和勃勃雄心冲昏了评论家们的头脑,但在后续使用中逐渐发现问题后,人们开始承认这款软件还仅仅处于测试阶段。那时候大家还很乐观,觉得不断推出的补丁肯定能让 Siri 逐渐成长为真正称职的个人助手。
媒体 Ars Techinca 倒是比较清醒,早在 2011 年的评测中就发现了Siri 如今最受诟病的问题——在嘈杂的环境中经常听错指令、做出错误判断。例如,用户说出“给 Jason、Clint、Sam 和 Lee 发短信,说我们打算在 Silver Cloud 吃晚餐”,结果 Siri 理解成了“给 Jason 发短信,Clint、Sam 和 Lee 说我们在 Silver Cloud 吃晚饭。”
2SIRI 曾经一马当先,但如今早已泯然众人矣
Siri 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但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出现了其他竞争对手。
三星于 2012 年在 Galaxy S3 上推出了 S Voice;同一年,Google Now 推出了 Android 版本(随后于 2016 年被 Google Assistaqnt 谷歌助手所取代);2014 年,微软在 Windows Phone 上公布了 Cortana 小娜;同样是 2014 年,亚马逊走上一条独特的道路,在 Echo 智能扬声器上首度推出 Alexa。
到 2017 年的 iPhone 8 时代,评测人士对于 Siri 已经几乎是一笔带过。我们自己在当初的评测中也就一句,“Siri 的语音听起来自然多了,但除此以外跟之前没多大区别。”
iPhone 4s 上的 Siri 凭借着前无古人的新颖定位引爆评论圈,但苹果显然没能延续这股后劲。
第二个主要趋势是,在竞争对手陆续出现之后,苹果的先发优势开始快速消退。
2012 年在对 Siri 和三星 S Voice 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后者已经能够提供与“苹果数字助手非常接近的功能表现”,而 2014 年的单挑测试则证明“Google Now 已经优于 Siri”。到 2017 年,The Verge 提出 Siri 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用户对它的不满情绪也开始蔓延。
最后再说个没得洗的问题,我让 Siri 帮我查询存储在 iOS 本机中的信息,例如“让我看看去年八月的照片”,结果它打开了浏览器、在里头搜索名为“去年八月”的图像……
相反,苹果想借 Siri 这个跳板把人们引导回他们自己那套劣质应用库里,这真的让人很不爽。
如果我向 Siri 询问路线,它就会提示我安装 Apple Maps——但你 Apple Maps 凭什么跟 Google Maps 和 Citymapper 争?如果我想给老板发封邮件,Siri 会先回答“对不起,我不能这样做”,然后引导我去 App Store 里下载苹果的默认邮件应用……拜托,我用 Outlook 的好吗?
而且这里很明显能看出苹果对于 Siri 的发展规划有多么草率,因为它在 App Store 里搜索的词条就是“手机邮箱”。这根本不是苹果官方邮件应用的名称哎,而是 iOS“邮件”应用的内部开发代号,所以这样根本啥也搜不到。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苹果吗?产品测试都没做完就把功能上线啦?
而且这最后一点,也凸显出包括 Siri 在内的、当前各类语音界面方案的最大通病。
在 Schiller 于 2011 年首次推出 Siri 时,曾一再强调 Siri 可以理解用户的意图——或者说,它能明白用户在说什么,就跟真人一样。
正是这样的心理预期,让我们对后来的 Siri 感到失望。其实如果我们认定语音界面就该像真人那样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生活常识和理解能力,那注定是要失望的。我们提问,它们答错;我们出题,它们懵圈 ——也许这才是正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