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差距到底有多大?
共 3770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9-05 16:09
转载自Duing(ID:duyi-duing)
人,为什么要读书?
举个例子——
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塞,好多鸟。”
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林语堂说过:“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岁月渐长才知道,遍阅群书的人,与普通人生活在两个世界。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坐地铁的人,应该也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低头看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短视频。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读书呢?
在一个读屏时代,读书真的还有必要吗?
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往期的文章里我们经常给大家推荐好书书单,在今天的文章中小渡就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读书这件事。
读书才是实现逆袭的捷径
《颜氏家训·勉学》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人类开启天蒙,获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的最基本方式。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
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本科毕业,一共16年,如果这16年不读书花钱,再出去赚钱,那么至少是50万。可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宁可放弃这50万,也要强制孩子去上学。
我们又不傻,为啥非得干这种劳民伤财不讨好的事呢?
那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读书,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是世上最光明最好走的路。
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读书是最快捷的方式。它能让人心生聪慧,宽厚质朴、精神丰盈又铿锵有力,就样才能去爱自已及别人。
请坚信:读书才是实现逆袭的捷径。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虽然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收入状况、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是有差异的。
读书,以及读书衍生的学历,就是获得更加“体面”工作的敲门砖。
读书时没受的苦,生活都会一点一点归还。
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现在有太多的唯分数论,但是读书只是为了拿高分?考大学?不,绝对不是这样。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开启顺风顺水的世界。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性情有志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读书带给一个人的改变,不仅仅在于容貌与气质,更多的变化会融入骨血,遇事能够静而不争,心态平和,理智有谋。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情况很严重。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五年。”
孙正义感觉天一下子塌了,公司的危机也接踵而至。
他想起了司马辽太郎所写《龙马奔走》小说里的龙马,这个人在人生最后五年里,依旧做了很多事,不枉此生。
“每当感觉自己深陷泥潭的时候,我都会打开书。”这样下来,孙正义在那段时间读了4000多本书,“获得了足够我受益一生的知识”。包括受孙子兵法启发的软银特有经营战略“二次方兵法”,也是形成于彼时。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现在的人们很难像过去那般捧着纸质书细细品读,碎片化阅读就像难以阻挡的浪潮般侵入我们的生活。
尽管我们头脑中每天的知识碎片流入量很大,但碎片无法拼合成整体,无法建立一座成型的认知大厦。
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悖论,当我们面临知识爆炸而愈发焦虑的时候,便渴望能够获得知识的快餐;但是快餐又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导致收获更少,更加焦虑。
因此,不管外部世界多么快节奏地前行,我们都应该在内心,为那些经典的书本留下一片安宁之地。
读书,捍卫思想的武器
关于读书有什么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的讨论。而获得点赞最多的一个答案,来自于电影《超脱》中的一段台词。
这是一部有些沉重的电影,讲的是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的相处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故事。
亨利·巴赫利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的学生,他说:
“为了保护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与入侵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以此来激活自身的想象力,去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自己的思想。”
是的,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还记得去年年初疫情爆发,灾害面前,有两种人:
一种人还没被感染,就已经惊恐万分,他们纷纷上街,疯抢双黄连;
而还有一种人呢?被感染后,躺在方舱医院里,手里依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专注且从容。
麦家所谓“深阅读”的力量,大概就是如此了。这种阅读习惯,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才能够获得。
那么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有效阅读好一本书呢?
选本好书,有效阅读
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阅读一个任务,还包括阅读前的选书、购书,阅读后的笔记、应用等流程。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场电影,漫天的广告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根据演员阵容、网上的一些点映口碑、故事梗概等,我们一定程度能判断这部片子的好坏,然后进行抉择,而不是到了电影院以后再随便选一部看。
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需要通过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五步法,一步步地让自己"与书共处"的关系更加亲密。
一、 选书与购书
一般来说,当我们想买书的时候都会有以下三种心态:
想买书,但不知道买什么书,网站或书店随便逛逛;
想看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作者的书,如推理小说、历史读物等;
想买指定书名的书。
大多数人都是前两种心态,导致的结果是买了一大堆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很糟糕的书,进一步加剧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心态。
如何才能改善这样的状态呢?
我们需要一份购书清单,用它来帮助我们选购真正想读、应该读的书。在小渡看来,制作购书清单有三大好处:培养阅读动机,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通过清单来逐步了解自己的读书需求;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广告、畅销榜给迷惑。
此外,购书最好的渠道当然是线下实体店,毕竟能看到书中具体的内容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购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大规模的书店,也并不是我们想买的书都一定会在书店上架,所以通常我们会选择在线购书。
便捷性自不用多说,但一定要警惕所谓的畅销榜和夸张的广告,大多数书籍都有在线阅读的试读电子版,不妨通过豆瓣评分、有价值的评论和在线试读等多个方面比对以后再来确定这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二、读书与记录
拿到自己心仪的书以后,自然是开始阅读。作者建议在读书阶段要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具体就是实施"筛选程序":
1、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 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来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步骤3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通过这样的"筛选程序",实际上就帮助我们选出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内容,精简了之后我们需要誊抄的笔记,减轻了工作量。
三、 活用
活用最重要的就是重读笔记和写书评。
小渡认为,选择什么时候在哪里重读笔记,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假如,你是个大学生,时间相对比较充裕,能够基本做到1-2天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及笔记。那就不妨一周重读一次。假如,你是上班族,时间很紧张,一般一周才读完一本书,那就不妨一个月重读一次。
至于写书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的确,对于完全不写读书笔记、完全不在书上做任何记录的人来说,写书评就好比无中生有,自然是感觉非常困难。
但是如果你尝试制作了一份读书笔记,里面包含了文章的摘抄和自己的主观评论,你就会发现,其实读书→笔记→书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当然了,这样的书评写出来并不一定文字优美、逻辑通顺,这些写作技巧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和练习,但最起码,一篇书评不会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难、无从下笔。
总之,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就书论书的心态,满足于把一本书读完即可,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选择和购买一本好书、怎么通过记录来加深自己对书的理解和记忆、将书籍的内容输出为自身的能力。
只有你把阅读当作了一项系统工程,你才能真正地"有效"阅读一本书,才能真正地学会"与书共处"。
写在最后
《黄庭坚文集》里写:“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一日两日不读书,或许不会改变什么;当你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时,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局限与平庸。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拥有的注定是两种人生。
有人终日标榜自己爱读书,可一年下来读过的却屈指可数;有人认为自己读过几本书就已足够,可谈吐中才知晓自己学识的贫瘠。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重新拾起上次那本未完成的书吧,这是一件需要终身坚持的事,你积累的书籍越厚,人生的路才能走得越高。
😊 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小伙伴们点个赞再走吧 👍 支持一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