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格局三流派,AI全景赋能,人文思辨渐浓

小芳侠

共 385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3-29 15:28

-  柳华芳的科技观点  -

文 | 柳华芳

排版 | 任然


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传媒革命,都是生产力革命的先声,AI+5G的时代同样不例外。


当人们天天离不开智能手机,大谈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的时候,不知不觉之间,传媒产业已经进入到智能媒体时代。


从2016到2020的四年之间,智能媒体完成了从理念到落地的进化,并成为传媒产业的最核心赛道,也是行业未来的主流方向,形成了清晰化的生态格局、路线图。


2021年3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联合新浪AI媒体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媒体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智媒报告”)中,深度剖析了智能媒体的生态现状、发展阶段、未来趋势。报告提出,中国智能媒体领域已经在政策面、资本面、技术面、生态面取得了全面突破,进入全面赋能、产学研协同的新阶段。


从少数派到主流化

智媒生态走向繁荣


智能媒体的早期,“算法没有价值观”一度成为热议话题,流量至上的野蛮人冲击媒体生态,只讲内容,不讲媒体,不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以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站了出来,捅破了窗户纸,重新扶正了媒体价值观,也提出了“算法+媒体”的融合与边界问题。既要AI算法的智慧能力,也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是让机器奴役人,而是让机器算法服务于人,突出人脑编辑的社会性、人本属性。于是,“智能媒体”理念一步步诞生和完善。


从文字内容的智能创作与发布,到图像、视频的多媒体智能编辑,智能媒体的生产力水平快速进化,人工智能加速了行业变革。从个人互联网巨头的少数派技术,到广电、报纸、新媒体平台的全场景应用,智能媒体已经变成主流趋势,并走向技术普惠、全媒体渗透。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


《智媒报告》显示,多个部委提供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繁荣,智媒技术中台成熟化,智媒认知不断深化,“智媒+行业”生态强势出圈,学界研究文献数快速增长,形成了跨学科、跨产业、全场景的裂变式生态。


产业协同,技术开放

AI全景赋能


智能媒体要依托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但是,智能媒体绝不仅仅是算法,更是传媒产业链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的深度产业升级,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产业协同、共生共荣、全链条、全场景的AI革命。


对于智能媒体来说,内容的创作、运营、体验、技术是相互协同的链条,甚至延展到广告模式的创新,需要组织内部或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智能协同,进而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智能媒体。


每一家智媒平台的能力结构不同,有像新浪这样自有技术强大的平台,也有人民网、央视网等互联网技术公司协同合作的模式,还有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联盟模式。不同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自己能力体系之分。


从智能写稿、智能发布,到智能风控等等媒体工作的全场景、全流程,内容生产、信息采集、内容分发、舆情分析、版权保护……一个都不少,全部进行智媒时代。“人脑+AI”式的人机协同是智能媒体的主流方向,而技术开放是技术开放是AI媒体革命的前提。


《智媒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媒体的生态现状是,智媒人才不足,以联合研发、定制产品等为主,自研能力有待加强,更需要产业链协同。国内一些云计算服务商,诸如阿里云、华为云、百度云、新华智云等也推出模块化或整体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各类媒体平台加速转型智能媒体。


在智媒战略认知越来越深刻的大背景下,传媒产业进入到智媒化加速布局阶段,通过智媒策略和技术对自己的业务进行AI全景赋能,进而完成智媒转型升级,并在智媒能力下实现自己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创新。


三大流派基本稳定

智媒走向纵深化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新浪AI媒体研究院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深度产业调研,通过报告的形式,引导和助力传媒产业的智媒化转型升级。


《智媒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媒体生态已经逐步走向繁荣,产学研体系日渐成熟,也形成了智慧广电、智慧报业、商业平台智能化三大智媒模式或流派,催生了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网、SMG、新浪新闻等1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智媒实践案例。


央视网、人民日报、封面新闻、新浪新闻等优秀的智慧广电、智慧报业、智慧商业平台代表,不断深化在智能创作、生产流程智能化、AI主播、智能分发等领域的创新引领。这些智媒领袖们带动了传媒行业智能化转型,打造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引擎的智能媒体平台生态。



人民日报通过科技企业合作、自研等多种方式引入前沿AI技术,打造“创作大脑”智能创作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推进自身的智媒化升级。“创作大脑”不仅助力人民日报全媒体业务内容生产,还为其他媒体机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等进行服务,助力全媒体智能生态发展,成为全国媒体深度融合的人民样本。



为了打造实时化、“第一人称”视角的一线报道,京报集团推出了智媒工具——AR融媒体智能眼镜,采集、编辑、分发于一体,具有实时现场视频连线、直播、人脸识别、同声传译、语音识别等强大功能,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智媒创新先锋。


从开创互联网门户,到孵化中国最大社会化媒体平台——微博,新浪一直处于媒体技术创新的最前线,率先打造了新一代的智能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提升内容生产传播效率。五年精进,新浪智能媒体平台实现了媒体运营“采编审播”全流程的AI赋能,也打造了新一代拳头产品——新浪热榜,并拉动了新浪新闻App的核心数据连续20个季度高速增长,处于行业领跑地位。



近年来,广电体系的知名媒体纷纷进行智媒化转型和探索,加速融媒体创新,改变了中国广电媒体传播形态。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总台“三网”新媒体合推“人工智能编辑部”,发挥广电系的视听特色,对总台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盘活海量历史视频资源,集智能策划、智能采集、智能生产、智能运营、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打造独具总台“智造”特色创新产品,成为广电智媒化的领军者。



为提升地震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智媒+行业的创新标杆,建立了“互联网+地震”工作模式,自主设计开发了“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系统,直接服务于亿万用户,微博粉丝数已超过一千万。


不光是央媒,像闪电新闻、封面传媒等众多地方媒体平台,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媒体特色和优势进行智媒化创新,大大加速了中国智能媒体变革的地方下沉,成为智媒生态的关键角色。


从《智媒报告》来看,中国智能媒体生态越来越繁荣,已经走过初级阶段,进入到全场景、下沉化、纵深化、实时化等深度创新阶段。智媒+文旅、智媒+会展、智媒+政务、智媒+智慧城市、智媒+物联网…智能媒体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不可忽视力量。


价值观不妥协

服务社会,人文思辨渐浓


主流媒体是社会之眼,主流价值观是媒体发展的精神内核,智能媒体在实现商业价值正向循环的同时,也不能忘服务社会的本源和初心,不能只看流量不看人,不能只看钱不看心。


随着业界、学界对智媒的研究逐步深入,智媒生态的议题开始转向诠释、思辨,智媒生态解析、智媒发展逻辑、人机关系、传统媒体智能化转型、智能媒体与新闻伦理等方面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


在《智媒报告》中,来自于新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信通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专家、学者们的发言非常富有远见,不仅对智能媒体生态有深刻洞见,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也引出了“智媒与人”的众多人文思考。


下面,我们做了一些摘录,一起看看专家、学者们的独到观点:


王巍(微博COO、新浪移动CEO、新浪AI媒体研究院院长):智能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创新与进步,它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感知世界的方式。当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到更高、更复杂的阶段,我们又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人脑价值与智能效率平衡才能发挥智媒最大价值;智能化升级,意味着媒体运营效率的提升、人脑的解放,但不能忽略“人是有情感,会思考的,人脑始终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者”。


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警惕缺乏科学合理的事实依据的“有点无面”报道,还要警惕具有话语权、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等带来的叙事霸权;平台媒体在支持内容自由生产的同时,还需要承担部分内容把关、审核的责任。


邵国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只有借助传播学、法学、伦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将法律规制、伦理规范和技术手段如此综合应用起来,我们才有可能保障人工智能为新闻业所善用,在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准则的轨道上自动前行。


在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主流媒体们的路线非常关键,智媒的工具价值、人文属性都非常重要,一边创新赋能融合,一边勇于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智媒报告》显示,学界的论文等数据来看,智能媒体的人文思辨越来越多,说明智能媒体生态进入到行业规范制定的需求周期。


过去,纯技术派的互联网创业者,往往过于迷信算法,设计用户兴趣的流量黑洞,无限放大人性弱点,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够负责和过于天真的。


现在,我们看到智媒生态一片繁荣,看到众多顶级学者、专家的前瞻性观点,看到智媒生态的人文边界,可以更专注地去创造,打造有情感、懂人性、有社会担当的智能媒体。


浏览 4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