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碎片化输出变成系统化作品
现在大家都有知识输出的意识了:
今天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写个日志,放到有道云笔记或者手机便签APP里。
明天看了一本书被某个知识点触动,拍照保存到印象笔记,还写了两句自己联想到的东西。
后天听了一场讲座,哇,干货满满,现场就用幕布生成了思维导图,扔到学习群里。
嗯,这种随时随地的点滴输出,很容易就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也很容易会形成习惯,每次收到别人点赞,感觉自己也还真的蛮厉害的,常常心中有一波波小窃喜。
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自己好像会一直停留在这种碎片化输出上,一直形不成系统化的东西。
怎么办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方法:
拼图法
滚雪球法
这两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碎片化输出转换为系统化作品。
1拼图法
拼图大家都很熟悉,类似下面这个迪士尼公主的拼图,很多人玩儿过。
在玩儿拼图的时候,我们眼前可能是很多碎片:
但是我们一开始会先去了解,这些碎片要拼成的图案是什么。
当我们记住了拼图完成后的样子,就有了目标,就会在心里边拟定一个方案,类似“我先从左下角开始,然后怎么怎么着”这种,然后就会根据目标图案在左下角的样子,去找相应的碎片,一个一个拼起来。
最后,可能就会顺利拼出一个完整的图形。
喏,我们回忆这个拼图的过程,就会发现里面的三个关键动作:
确立目标
拟定拼图方案
寻找特定碎片逐步逼近
这个过程,直接可以迁移过来,用在我们的内容输出上:
首先我们要确立目标,想办法明确自己要输出的作品最终是什么样子。
然后拟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确定当下从哪里开始,规划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该怎么走。
接下来就从当下出发,根据当下这个阶段的目标,确定要输出的碎片化内容。反复循环这一步。
这就是我们内容输出的拼图法了。
举个例子,我有零零散散的输出过一些关于写作的内容,那我要想变得系统,就可以:
先定个目标,比如我去找上十来本写作的书来研究,看看它们的体系是什么样子的,都包含什么内容,然后我制定自己的目标,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
然后我可以规划一个实现目标的路径,一开始先搞定标题,然后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然后搞定常见的几种文章结构;
接下来,我就从标题开始,输出写标题的10种方法。
其他方面的输出,应用拼图法,过程也是类似的。
拼图法的本质是先立目标和框架,再逐一输出内容。
适用于系统观和目标感比较强的人。
2滚雪球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没那么强的系统观和目标感,尤其是我们刚进入一个领域,还没有成为“行家”或“专家”的时候,那这个阶段,可能我们就是有个输出的习惯,但想不到也做不到规划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那怎么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化作品呢?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滚雪球法。
小时候的冬天,我们家那块经常下大雪,我经常滚着雪球去上学,因此对滚雪球的过程非常熟悉。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寻找积雪多且雪比较蓬松的地段
搞定一个小小的内核,比如用手团个小雪球,团结实,或者用一个土坷垃先滚一会滚出一个小雪球。
沿着雪路持续滚动。
我们一开始做内容输出时,往往没有明确的体系化目标,这个阶段,就可以参考滚雪球的方法:
先选择一个可能会比较有搞头的方向
然后基于自己的工作情况或者个人积累或者兴趣,选择一个小小的起点,先玩儿起来
输出了一个A,就问问,和A相关的还有什么内容,自己能不能输出。循环这个过程,滚动输出。
当我们输出得多了,雪球滚得大了,就可能被人看见,就可能有人发现它的价值,就可能有人来找你,哎呀,小安,你输出的这些东西,能不能规整一下成为某某主题方面的一个系列……
这样子,别人帮你找到了目标,你水到渠成,也有了系统化的作品。
即便没有别人帮你找目标,你对自己的输出做分析,也可能发现很多东西之间存在关联,可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也是很多熟练的写作者给想要写作的初学者建议时总爱说“找个方向先写起来”的原因。
3拼图法+滚雪球法
拼图法和滚雪球法,其实是可以组合使用的,实际过程中,也往往是组合使用的。
对于熟悉的领域,对于能找到资源的领域,可以用拼图法,目标导向,效率很高。对于熟悉领域中不熟悉的部分,可以用滚雪球法来探索。
对于陌生的领域,可以用滚雪球法,先做做看,边做边迭代,边做边了解,做着做着可能就看到比较完整的图景了。有了完整图景,又可以转过来用拼图法。
愿你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打造自己完整作品。
◇◇◇我正在利用微信视频号碎片化输出但会慢慢形成系统敬请扫码关注已经录了3期荐书视频啦真人出镜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