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产品刘

共 282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7-06 15:54






作者:LADYZ   来源公众号:IT ladies


阿里在网上的评价可谓两极分化,适应的人如鱼得水,不适应的人一言难尽,尽量客观一点讲述下公司的整体情况吧。

近8月底入职,跨度一年,刚好赶上20周年年会,双十一狂欢,阿里日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促销筹备,虽然时间不长,但似乎重要的节点也没落下。

关于环境

坐标西溪园区,环境还是非常nice的,园区里面有一小片湿地,有时候工作累了会去楼下买个水果顺便在桥上看看风景思考下人生,据说湿地里面还有两只大白鹅但并没有看到过。晚上的时候石桥上会点上暖黄的灯,每次吃完饭散散步也很惬意。双十一、阿里日这些有意义的日子,会有额外的装扮和玩偶游街。

食堂也很丰盛,真的只有出去之后才发现这些大厂的食堂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网易的煲仔饭、筒骨汤,百度直接搬进了北京烤鸭,阿里更是各个食堂都玲琅满目,到离职还没把各个摊位都打个卡,不过食堂的菜味道比较偏重,偶尔想要吃点清淡的就真的是多喝开水(po一个会议小甜品台)。

园区里面从便利店、理发店、花点、甜品店、小图书馆、健身房、tims、星爸爸、弄堂里啥啥都有,要是不介意睡帐篷的话那基本衣食住行都能完全解决,离职那会园区还搭了个快闪KTV,为了让这些小伙计更高效的工作,行政也真的很贴心了。


关于技术

之前经常有人说阿里的业务很强,技术上要稍逊一筹。但实际体验下来发现压根就是偏见,可能是中间件做的太强大,业务层人员可以更核心的关注业务迭代和交付。在其他公司还要研究各种开源工具和原生框架的时候,内部已经全部都封装好界面化使用。而且权限控制粒度也比较细,操作规范性相对较强,但自由度就比较低一点,以前出小问题还可以线上机器一通改,自己建的库也可以随意倒腾,现在就只能老老实实走流程暴露在阳光下了。

包括之前打的火热的中台,刚入职的时候刚对应的业务中台刚拆分结束,并重保了随后的大促,后续又陆陆续续提出了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成果也有目共睹,如此快速的发展下,系统也越来越稳定。不过最近似乎开始去中台化了,因为公司出台了新的战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技术论坛。


关于氛围

要说从一个工程师文化的公司换到业务导向的公司的没有任何的不适是不可能的,那区别就是从半个决策者直接沦落为了所谓的资源,尤其是赶上了所在部门的风口,业务的迭代非常迅速,几乎没有太自主的权力。项目倒排的事儿也不少见,压力大是自然的,尤其是如果个人管理不好事务优先级和风险的话,这种矛盾会更激烈。

在其他互联网,可能执行力是首要的,上级会把任务拆解,完成了该做的事情,就达到了目标。但是在这里,不要期待别人会来帮助你规划工作或者照顾你的情绪,因为都太忙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影响力尤为重要,自己找业务痛点,看能抓住哪些垂直域站稳脚跟。所以会有很多人说心累,找不到目标,尤其是新人,挑战比较大。

另外再说一说所谓的361,据说最近也不强制了。互联网公司都有所谓的末尾淘汰,来之前觉得背1挺不容易的,而且背1好像也没有多么严重的下场,不清楚为啥里面的人都那么害怕。来之后还是觉得背1没那么容易,毕竟概率比3都小,但奇怪的是里面的人都很拼,人人自危,明明业务线都很缺人,但都害怕自己被优化了,也许是优秀的人太多了,在这样的氛围里,似乎自己节奏也慢不下来。


关于仪式感

想突出的讲一讲仪式感,是因为觉得阿里在仪式文化上做的非常到位,虽然可能每个人的实际体验不一样。阿里有句名言“一群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仪式感可以把一件看上去比较普通单调的事情包装的非常有纪念意义。

除了出名的“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百年阿里培训,还有双十一等各种大日子,外部都在狂热的剁手,内部也热火朝天的在营造氛围,灯光秀、敲锣打鼓,同时还有各种丰盛的补给和加油喊麦,感觉比过年都热闹,而且这些经历都会成为一张张影像资料,做成纪念册或者视频,给未来留个念想。


关于阿里味儿
这个话题写起来其实很棘手,因为网上的争议太大了。作为曾经的双职工家庭,在家吵个架可能都要引用到阿里的金句,甚至还得开个复盘会和ACTION才罢休,不得不说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输出带来的影响潜移默化。从公司层面来讲这是个管理利器,但从员工层面而言,似乎缺少了点“人情”,随意感受一下:

“我不管你怎么做的,那是你的事情,如果你这点事情都做不到,那么你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你做的这个东西,它的业务价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你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沉淀,近几年这些关键问题有改善吗”
“你已经是一个一个高p了(实际可能并不高),怎么还是格局这么低?不懂怎么做吗?”

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促进对自身和全局的思考,但一旦被理解有偏差的人利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后聊聊为什么离职。问的最多的都是“是不是里面太累了?”,累是必然的,想要追求成就感和被需要感,在哪儿其实都不轻松。但作为毕业就在互联网的人,其实强度差异并不大。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互联网干了三年,冲刺似乎变成了常态。业务要盈利,要占有市场,只能快速迭代和变化。虽然眼界和视野可以快速拓宽,但是耐力和沉淀就会相对偏弱,性子越来越急,也会变的焦虑。

想起之前在校园宣讲会的时候,诺基亚HR说「市场上有快公司和慢公司,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快公司的节奏,也不是所有年龄段都能适应快节奏」,之前非常不以为然,现在却也有这么个体会,人生毕竟是场马拉松,之前可能目标是快速晋升,现在却想沉淀沉淀,在垂直行业能安心学点东西。

总体在阿里这一年还是比较幸运吧,带不走的都是美好,没有遇到所谓PUA,也没有背负很重的绩效压力,还遇到了特别nice的导师和队友,因为身体原因,熬夜压测、大促值班都是队友们帮忙顶着。导师是一个知心大姐姐,责任感非常强,合作的业务方和开发都经常和我们说「太羡慕有这样的导师带着你们了,我们都是自己野蛮生长」。大氛围没法改变,但能碰到这样的导师和队友还是可遇不可求的 。


最后,也欢迎有问题的小伙伴加微信:yw5201a1 进行交流。

此外我们的官方网站也上线了,每日分享高质量的文章、原型素材和行业报告,小伙伴可自行前往索取,支持搜索,需要的小伙伴可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直接查看,或者复制网址www.dadaghp.com 打开。

更多干货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产品刘

想学习更多关于产品、职场、心理、认知等干货,可长按右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5个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原理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经理的冬天来了嘛?
手把手教你做产品经理1.0
面试题,你是如何评判产品改版后的效果的?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干货

浏览 4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