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超干货,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与趋势可视化!

数据分析1480

共 5391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2-24 12:22


来源:城市数据派
转自:上海数据分析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迁移的文章


1 改革开放前的人口流动迁移特征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改革开放后而言,规模较小,但也存在一定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957年,此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特征呈现出可自由迁移、迁移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特征;第二阶段从1958年-1965年,此阶段我国人口迁移伴随“大跃进运动”潮起潮落;第三阶段从1966年-1977年,此阶段受“文革”影响,我国人口迁移以非经济迁移人口为主。

(一)1949年-1957年:人口可自由迁移,迁移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


1949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尚未建立,总体上这一时期以农村人口自由迁移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有组织的计划迁移,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活动的第一个活跃期。

表1 1954年-1977年中国人口迁移基本状况

数据来源:新中国人口六十年;单位:亿人

(二)1958年-1965年:人口迁移伴随“大跃进”运动潮起潮落


1958年-1965年这一时期,虽然1958年出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但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人口迁移超长活跃,人口迁移以乡-城迁移为主流,农村人口狂潮一般涌入城市,随着1961年国民经济的大规模调整,“大跃进”带来的人口迁移发生了重大转变,乡-城迁移模式发生变化,大量城市人口离城返乡,城-乡人口迁移和被动迁移成为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一时期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型人口迁移和自发性人口迁移也在继续。此外,中国的“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引发了“三线”计划性移民现象。最后,随着这一时期的结束,户籍制度开始多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发挥出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导致了之后十年人口迁移强度的减弱。

表2 1958年-1965年中国人口迁移基本状况

数据来源:新中国人口六十年;单位:亿人


(三)1966年-1977年:受“文革”影响,人口迁移以非经济迁移人口为主


受“文化大革命”和户籍制度的双重影响,1966年-1977年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但也包括“三线”建设计划性人口迁移、自发性垦荒迁移和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其中,“三线”建设计划性人口迁移、自发性垦荒迁移是经济建设引发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以由东向西北、西南、华北等“三线”地区和边缘地区迁移为主,但迁移强度很弱。
表3 1966年-1977年中国人口迁移基本状况

数据来源:新中国人口六十年;单位:亿人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



2 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迁移特征

流动人口大规模出现,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长,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量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数据来源:1978-1984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6年),第73页,《北京统计年鉴2006》,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为公安局登记的暂住人口数(三天以上数据);1985-1988年数据来源于《跨世纪的北京人口(北京卷)》,第18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1994年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7年为外来人口普查数,1999-2003年为北京市统计局外来人口监测数据,统计口径为来京居住一天以上;2008-2010年为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平台数据,口径为居住1个月及以上,2011年版第8页;其余年份数据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一)东部地区为人口主要流入地,中西部地区为人口主要流出地


2000年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涵盖了全国59.2%的跨省流出人口。2010年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涵盖了全国53.6%的跨省流出人口。对比四普、五普、六普人口跨省流出数据,中西部仍是流动人口主要来源地。

2010年流入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比56.86%,流入东部地区的跨省流动人口占比达到81.42%。2010年吸纳跨省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吸纳了全国71.06%的跨省流动人口。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将依然保持发展优势,依然是吸纳流动人口的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加明显, 流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中16-44岁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53.3%增加到2015年的84.1%,总体来讲,我国流动人口始终以青壮年为主,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少。1982—2015年,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近4岁,中位数年龄增加了8岁,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和中位数年龄明显增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单位:%


(三)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从各个教育阶段的构成趋势来看,文盲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8.6%下降至2015年的2.1%,文盲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小学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也持续下降;1990-2010年,初中教育程度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比例均达到40%以上,到2015年,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比例达到45.3%;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实现大幅提升,由1982年的1%上升至2015年的23.3%。1982-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5.6年提高至9.9年,流动人口初中及以下人口比例逐步下降,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逐步提升,流动人口教育结构全年升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单位:%


(四)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替代老一代流动人口


随着人口更替的持续推进,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替代老一代流动人口,成为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和新市民的主体。


数据来源: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单位:%


(五)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首要原因为“工作调动”,该流动原因下的人口流动比例约20.6%。自1990年开始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为“务工经商”,该流动原因下的人口流动比例约25.1%。2000-2015年,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

近年来,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比例有所下降,随迁家属的流动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学习培训的流动人口比例增加迅速。此外,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在流动原因中增加了“改善住房”选项,该流动原因的流动人口比例为4.5%,与“婚姻嫁娶”占比接近,且超过“拆迁搬家”、“子女就学”等原因,说明以追求宜居环境为目标的流动越来越多。总体上,流动人口流动原因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单位:%


3 新时期我国流动人口的趋势

(一)流动趋势方面:流动人口数量仍高位徘徊,人口流动将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


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伴随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大都市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8


(二)流动方向方面:伴随中西部崛起,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人口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流动。


2005年,流动人口在东部的占比为64.5%,随后10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下降到54.8%,下降了近10%,西部和中部流动人口的占比大体相似,约为20%。流动人口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经历了先集中后扩散的过程和转变。流动人口在东部的占比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开始稳步下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也由东部集聚转变为逐渐向中西部分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1982年数据无法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1990年数据根据5年前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2000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根据户籍地和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来源:1982年数据无法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1990年数据根据5年前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2000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根据户籍地和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


(三)流向范围方面:跨省流动快速增长后回调,城-城流动持续增加


1990年至今,流动人口的迁移以省内流动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1990年,流动人口中接近3/4为省内流动,跨省流动的占比仅为26.1%。此后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2005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为46.1%。此后,跨省流动比例逐渐下降,相较于2005年,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随后5年间又下降了3.2个百分点。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后开始回调。



数据来源:1982年数据无法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1990年数据根据5年前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2000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根据户籍地和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

乡—城流动人口占比从 2000年的52.2%增加到 2005年的61.4% ,进一步增加到 2010 年的 63.2% ,而后下降到 2015年的 48.9% 。城—城流动人口的占比则从2000 年的 20.8% 持续增加到 2015年的 37.9% 。乡—城流动人口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城—城流动人口则持续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来自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高学历人口为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参与到城—城流动的进程中。除此之外,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也会进一步助推了城—城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


数据来源:1982年数据无法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1990年数据根据5年前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2000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根据户籍地和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


(四)民族流动方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参与率快速上升


在流动人口整体保持高度活跃和持续增长的同时,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参与率也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其规模和增速上。在规模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快速增长,从1982年的31万增加到2015年的1936万,增幅明显高于汉族流动人口。在增速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参与率快速提升,1982-2015年从0.7%增长至16.5%,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也从4.7%增加至7.9%。

数据来源:1982年数据无法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1990年数据根据5年前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2000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根据户籍地和常住地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


(五)跨国流动方面:国际人口流动逐渐增加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趋势,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尚不过千人,此后迅速增加,1993年跨越1万人大关,2000年进一步迅速增长到近4万人,2000年进一步突破10万人,到2018年已达到66万左右。中国出国留学回国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些人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重要。

1957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与学成归国留学人数 单位: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8》;2018年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统计公报

20世界80年代,中国开始国际劳务输出,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合作项目较少,因此总体规模偏小。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取得较为显著成果,国际地位和国际合作不断增加,对外输出劳务需求上升,劳务输出事业开始出具规模。目前我国每年在各类劳务人员数量达到百万人左右,而每年对外派出劳务人员也到达五十万左右。中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构成逐渐演变成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


数据来源:1978-2006年:尹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1期第27-30页;2011-2018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劳务派遣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END -

本文为转载分享&推荐阅读,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浏览 28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