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为何控制2021财年广告负载率?
共 3733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4-06 23:06
文章来源于夸克点评,作者
当其他互联网平台尤其视频化平台都在强化广告负载率时,哔哩哔哩(BILI,以下简称“B站”)2021财年将有意控制这一指标,仍将大致维持在5%的水平。
这是该公司2020Q4季报及2020财年年报分析师会议上,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披露的信息。
要知道,COO也是这一业务的核心统筹人,控制广告量,会影响财务面表现。
2020Q4,B站增长迅猛,营收来源日趋多元,其中增值业务再度超过游戏,而广告收入7.2亿,同比增138%,仅次于电商同比增幅。亦是连续第七个季度高速增长。2019年以来,许多顶级商家、创新品牌都与B站达成合作,且品类覆盖多元。
持续出圈下,B站社区体验、内容生态、品类扩张、用户规模、数据智能、技术创新已形成过往二次元周期无法比拟的飞轮效应,日益展露出远超它此刻财务体量的气质。一些巨头甚至对它也开始充满忌惮。不过,2020财年,品牌塑造、内容建设、用户拉新、品类扩张、商业中台、技研投入等,资金需求较重,整体亏损扩大。
只看财务面,它实在应该强化广告服务才好。毕竟它也IPO一阵子了。
李旎的表达,背后到底什么逻辑呢?
她给出的直接解释是:“因为,在我们看来,B站的广告业务基础,还有广告的能力,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目前还是以打基础为主。”
“潜力”暗示了此刻广告营收远不匹配B站的发展空间;“打基础”说明还有许多底层的问题要解决。
我的理解是,她不仅渲染了B站广告业务的未来价值,也暗示了现阶段的挑战。同时,若着眼资本市场,她应该传递了一种战略定力:就是说,这一周期,公司仍将围绕内容、创作者、品牌精耕,不会为短期、粗暴的变现牺牲真正有质量、健康的增长路径。
所谓现阶段广告业务的挑战,就涉及到李旎说的“打基础”。
在我看来,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出于对平台体验的戒惧戒慎。
B站正处于出圈后的关键期,势能正进一步释放。社区体验、内容生态、品类扩张、广告、电商等业务直接关涉着平台体验。
尽管2019年以来品牌商家的广告业务量快速增加,但陈睿、李旎这一周期多次强调的,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内容生态的质量与用户体验。
这与其他平台形成了鲜明对比。海外油管、本地某音之前刚刚强调加大广告负载率。
二是完整的数字营销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沉淀。
视频化时代,各种内容平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真正稳定,大部分都还处于品类扩张以及模式探索中。有的坚守社区与内容生态为核心,有的则开始侧重交易。从种草到拔草,还没有真正既不伤害平台又能实现品效合一的规模化运作模式。
而且,视频化时代,尤其是PUGV内容生产模式下,各种呈现、种草到拔草更为碎片化,平台需要协同一体、程序化、标准化的数字营销与采买机制、而不是狭义的广告。
当然,B站
1、品牌商业资源开放。比如国产动画、纪录片、综艺、UP主、大事件以及电竞、虚拟偶像等;
2、花火UP主商业合作平台。这是B站面向UP的数据产品化、平台化的关键动作。不仅提供了完整的商业化服务,还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
3、全面的整合营销:Z计划升级。这是B站推动完整的数字营销方法论落地的一步,种草到拔草,然后正向反馈到种草。不过,一些激励政策、机制、产品、工具还不够协同、成熟。
所以,我们看到,从去年Q2结束开始,陈睿、李旎多次谈到数字营销服务。尤其李旎。我注意到,Q3财报发布时,她强调说,2021年,将强化标准化、工业化的数字营销策略。此次年报发布时,她再度强调了这一点。
事实上,此前,她亦曾表示,2021年,Z计划将在4大方面升级:一是持续加强商业中台能力、接入更多场景(包括直播);二是提升效率,通过数据辅助分发,AI个性化创意,构建转化链路;三是提升整合营销能力,通过搭建B-Data数据平台,推出企业号远航计划,助力品牌阵地建设;最后是行业赋能,为交通、电商、快消等重点行业制定服务方案。
我认为,这升级的方向,其实就是一套视频时代的数字营销操作系统。它其实远不止标准化、程序化、工业化的特质。
相比它,B站今日财报体现的广告,只是其中一个模块而已。而这一周期,若过度侧重广告,除了很难回避平台体验弱化,影响平台公正性,也会形成新依赖。因为,一家上市公司一旦靠这个喂饱投资人,刺激股价,就很难再度回头。
B站着眼的是一套完整的数字营销能力。在去年3月中旬一篇《B站增长逻辑里的欲望与节制》文章中,夸克曾预判,2020~2021年,这家公司将会诞生系列数据化的营销平台,并预判,未来,它的组织体系里,不排除会诞生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类似阿里集团旗下阿里妈妈或者字节跳动下的巨量引擎。
不过,它需要具备更多用户、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容、更多品类、更多端口呈现与消费场景、更多TP伙伴与开发者、更多垂直行业的纵深服务打通、更为强大的中台与数据智能技术。
而这些,则建立在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方面基础上,那就是B站组织架构的升级与协同。
是的,在我看来,一个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的数字营销操作系统的形成,其实也是一种全新组织架构的形成。
因为,这种方法论,涉及到B站底层数据、技术、业务等层面的打通,涉及整个公司的流程改造与全面协同。截至目前,B站也有一些统筹,但组织设计仍还缺乏集中。
这套方法论与未来一段潜在的组织架构变化,将进一步打开B站商业化服务的空间,并成为B站市值管理的利器之一。这也是我们未来一段观察的重点。
两年来,B站出圈不失初心,用户增长与内容建设、品类扩张、技术升级紧密耦合,没有陷入同业的流量思维。它的2.02亿月活数据,看似规模远不如抖音、快手,日活更是,但这几乎清晰地囊括了35岁以下的一半年轻人。
董事长兼CEO陈睿说,2023年将达到4亿,这几乎囊括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许多平台都瞄准年轻人,并不断自我标榜,但截至目前,B站的“年轻人”标签依旧最为醒目。
这种清晰的定位,形成了不同的转化机制。B站增值服务尤其是会员增长与转化的成效,高过大部分巨头。2020年春节红包大战,快手短期获得了用户增长效应,却面临转化难题。IPO前,它冲刺交易型业务,看似可以做大营收与GMV,但已有偏离基础定位的倾向。
B站诠释了真正的规模经济学效应。当然,它的绝对用户规模不及油管、抖音、快手,也会影响短期的营收表现。2020财年,B站营收1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77%;其中Q4营收为38.4亿元,同比增91%。单看绝对额,于一众互联网平台中,确实谈不上高。它还只能算是一个中型的互联网平台。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会影响你的杠杆。
不过,真正比拼的是战略定力与独立性。跑得快未必跑得稳、跑得远。
我认为,对于立足社区、内容、创作者构建生态体系的B站来说,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技术、商业化层面,恰恰是战略定力。
好在IPO后,这家公司也没有因为短期业绩尤其亏损压力而放弃基础立场,反而比IPO更清晰。陈睿、李旎两年来的表达未曾变化。几个季度以来,B站的基础定位与核心立场,一如它在招股书里的描述。
2021财年,B站有意控制广告负载率,应该说,陈睿、李旎传递了不为资本市场妥协的意志。
战略定力、独立经营的意志、领导力,其实才是B站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也建立在B站现有的治理结构上。陈睿一身两兼,董事会里双层投票权,加上一群敢于创造变化的管理层,至少这个阶段的投资人,仍非常认同B站的坚持。一年来,它的股价与市值腾跃,截至最新交易,维持在近440亿美元,应该说已经验证了它的道路自信。
不过,在我看来,440亿美元并没有真正反映B站的增长潜力,尤其是李旎描绘的商业化空间。截至目前,这家公司还维持着较高的耦合形态,许多能力都还没有真正开放。我们预判,2021年,会是B站系统沉淀、生态开放的关键一年。它的组织形态发生变化,应该也是大概率的事。
同样是在去年《B站增长逻辑里的欲望与节制》文章中,我曾如此大胆预判:“2020年应是它砸实业务、沉淀技术与解决方案、局部开放、组织架构调整的一年;2021年,应是它规模化开放、单季盈利的一年;2022年,B站则有望实现整体且规模化盈利。因此,我们说,这家公司最大的挑战,更多还是战略定力、独立性、技术以及组织能力的建设。
当一个强耦合架构的组织形态走向全面解耦的时刻,将是B站生态全面开放、成为行业基础设施的时刻。那个周期的增长将不同于此刻。今日所谓“出圈”、股价等话题,都只不过是小插曲。”
也许会出现节奏的差异,但此刻我继续坚持这一判断。在我看来,眼前的B站,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立的道路。过去有人说它对标的是Youtube,今年有人说它“铆定”的是快手,事实上,B站就是B站。它现有的耦合形态以及有望未来两年出现的大规模开放形态,会带给外界不同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