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7年!他一天发表两篇Nature,还曾是曹原的师弟!

共 2191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9-13 10:25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搜狐号@科大小郎君、纳米人、iNature、募格课堂此前报道



近日,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学生周昊欣,背靠背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了2篇Nature正刊,向全世界展现了他在菱面体三层石墨烯方面的重磅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周昊欣正是名动一时的中科大天才少年、2018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之首、少年班2010级学生曹原的师弟,所以不少人认为在周昊欣身上看到了曹原的影子。


2018年3月5日,曹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连发两篇文章,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赋予石墨烯超导能力的“魔角”,从而引发奇特的超导效应,当时Nature杂志来不及排版就连发两篇关于转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并配以评述。


国内外学术界为之震动,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领域,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均为年仅22岁的博士生曹原,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7篇Nature,1篇Science,近日再获2021年凝聚态物理领域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William L. McMillan Award)。


曹原 图源:Nature

当我们为曹原感叹其有过人之才时,然而,魔角石墨烯目前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特定的旋转角度使得整个材料的制备非常难,材料也不够稳定,为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可确定性。菱面石墨烯,则为石墨烯超导带了更多可能。



NO.01

同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曹原和周昊欣,他们都是以非常年轻的年龄就在全球最顶尖的科技期刊上一次性发表了两篇文章,都是从中科大少年班成长起来走向世界顶尖学府深造,都是在魔角石墨烯领域深入探索,不断攀登科研的无人区,且走在科学前沿的科研人。


2021年9月1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 F. Young团队在 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alf and quarter metals in rhombohedral tr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菱面体三层石墨烯中栅极调谐的范霍夫奇点将电子系统的自发铁磁极化驱动为一种或多种自旋和谷型。


图源:nature


另外,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 F. Young团队(第一作者周昊欣: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2015届)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uperconductivity in rhombohedral tr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晶体菱形三层石墨烯(一种结构亚稳态的碳同素异形体)中观察到的超导性 - 在低于开尔文温度下表现为低电阻率或消失电阻率。


图源:nature


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周昊欣: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2015届;今年是他直博的第7年。7年间没有发表过任何一作或通讯论文,仅在2018年有一篇Science三作。




NO.02

直博蛰伏7年,一鸣惊人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即使是少年班天才们也不行,傲人的智商天赋和甘于寂寞的辛勤探索,才是他们一鸣惊人背后的原因。


2021年6月16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官网显示周昊欣以学生的身份做报告


以这次背靠背发表2篇Nature的周昊欣为例,他从少年班毕业后顺利直博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但是在读博七年间从未发表过一篇通讯或一作论文仅仅在三年前发表过一篇《科学》三作,博士期间科研之路也并不是十分顺利。


上天总是不负有心人的,通过七年的蛰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周昊欣终于厚积薄发在今年9月1日一次性背靠背发表了2篇Nature正刊文章,且担任第一作者。他对认准的方向持续不断地深入挖掘和探索,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著,令人动容,也令成功眷顾。



NO.03

中科大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后浪奔涌!


中科大在全国发掘出这些高二以下年级的具有较高天赋和扎实水平的孩子,通过校内测试和提前参加高考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真正的可造之材。同时,进入大学后少年班的学生通过宽口径通才教育和弹性学制交叉学科培养,将因材施教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8年,中科大敢为人先创建了全国首个少年班,秉承着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中科大以培养科学界、产业界领军人才为目标,守正创新,以生为本,发展少年班教育,率先在科学的春天里培育了一簇簇“迎春花”,为中国科技进步和推动时代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


图源:网络


中科大少年班已经诞生了四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优秀毕业生,既有两院院士,也有感动中国的楷模。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历届毕业生到国内外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比例超过80%。


正是中科大在少年班教育上的不断艰苦探索,才以拓荒牛的姿态、孺子牛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种一下了一粒粒科学的种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他们将茁壮成长最后长成科教领域的参天大树。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38-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26-0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