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6所高校、2所“双非”顶刊发文

视学算法

共 4179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4-17 17:12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软科、各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


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期刊杂志,Nature、Science和Cell旨在发表原创性强、观点新颖、影响广泛,并且对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突破性发现。由于竞争激烈,所有投稿至Nature、Science两大期刊的原创文章中仅有不足8%被接收和发表;Cell自创刊以来,更是发表了诸多诺奖级别的重要发现,因此CNS发表的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


2022年,我国高校在三大期刊的发文表现依然优异。值得称赞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6所高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通讯单位)/第一作者身份登上Nature/Science/Cell,助力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体现了这6所学校强大的科研实力。






华东理工大学:重构共价有机框架——“化茧成蝶”



4月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为宏教授、田禾院士和英国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教授基于动态化学构筑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张维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朱为宏教授和Andrew Cooper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这是华东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针对该领域长期以来“结晶性”和“稳定性”难以兼得的共价组装挑战,提出了基于动态化学“重构共价有机框架(Reconstructed COF, RC-COF)”的全新概念,通过可逆共价键预组装和合成后框架重构为不可逆共价键制备了高结晶、高稳定的COF材料,获得了优于所有已知COF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以及可与同领域最高水平材料相媲美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华东理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全部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包括胡英、朱道本、周其林、田禾、钱旭红、李永舫等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杰出学者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国民健康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历史性突破,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立足学科特色优势、推进建设“双一流”的坚实一步。






北京工业大学:原子尺度追踪晶界滑动——解科学难题



3月18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刊发了以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王立华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张寅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韩晓东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廷教授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Tracking the sliding of grain boundaries at the atomic scale》(原子尺度追踪晶界滑动)。这篇论文是北京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标志着北工大在晶界滑动塑性的原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晶界滑动是多晶材料中重要的塑性变形机制。多年来,尽管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研究晶界的塑性变形机制,但因为缺乏有效的实验方法和科学仪器,使得跟踪变形过程中晶界处的原子运动极其困难。北京工业大学固体所韩晓东教授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张泽院士团队、佐治亚理工学院朱廷教授等团队合作,利用北京工业大学固体所原创的原子分辨原位力学实验研究装置,首次从原子层次上实现了对普通晶界滑移过程的动态观察。在此基础上,各团队密切配合,通过大量研究揭示出原子扩散相关规律,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科学难题,并为原子分辨的实验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信息互补提供了新的机遇。


面向“十四五”,北京工业大学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展现出北工大人应有的更大担当与作为!






浙江工业大学:超长寿命锂电池



2月17日,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和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共同合作,在Science发表题为“Self-assembled monolayersdirect a LiF-rich interphase toward 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这是浙江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ence正刊,取得了办学历史上的新突破。



该研究设计了具有高密度和长程有序极性羧基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与氧化铝涂层隔膜相连,以提供强偶极矩,从而加速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中碳-氟键断裂的降解动力学。因此,生成了富含氟化锂 (LiF) 纳米晶体的 SEI,促进了Li+ 的快速转移并抑制了枝晶 Li 的生长。特别是,SAMs 使全电池在高阴极负载、有限的锂过量和贫电解质条件下具有显著增强的可循环性。因此,该研究工作将长期建立的 SAMs 技术扩展到一个平台,以控制电解质降解和 SEI 形成,使 LMBs 具有超长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正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讯作者为环境学院方双喜教授;至此,仅两年时间,浙江工业大学就已经实现了两大顶刊的历史性突破,浙江工业大学在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路上扎实前进。






南京农业大学: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重大突破



2月1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Cel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医学院以及军事兽医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Viromecharacterization of game animals in China reveals a spectrum of emergingpathogens”。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粟硕教授(Lead contact)、中山大学施莽教授、悉尼大学爱德华·霍尔姆斯教授。该校博士研究生何婉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侯新、该校硕士研究生赵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这是南京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



该论文对来自中国20个省份18个物种共1941只哺乳动物的样本展开了系统的病毒转录组研究,发现13个病毒科中的102种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其中65种病毒为首次发现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例如:海狸鼠轮状病毒(Coypurotavirus)、穿山甲瘟病毒(Pangolin pestivirus)、竹鼠札幌病毒(Bamboo rat sapovirus)等。该研究极大的拓展了对多种野生动物携带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为人类和家畜疫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上海理工大学:推开了新型立体彩色显示器的“大门”



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顾敏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邱建荣教授团队和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博士团队在纳米材料全息显示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在无色透明的玻璃内部实现带隙可控的三维(3D)半导体量子结构,推开了新型立体彩色显示器的“大门”。1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这也是上海理工大学教师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论文,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全息技术为完整三维信息重现提供了实现方式,被业界认为是实现立体显示最有前途的一种技术手段。将全息技术应用在纳米三维显示器上,是上理工光子芯片研究院方心远副教授提出的一个构想。要做纳米三维立体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将屏幕透明化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各个角度呈现生动、立体的图像。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团队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将全息显示应用在通过飞秒激光诱导的钙钛矿纳米晶三维可控分布的无色透明的复合材料中,点亮三维分布的量子点,首次实现了动态立体彩色全息显示


全息技术自丹尼斯·盖博发明以来,除了用于显示技术领域,全息在存储、加密、成像、光学计算等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团队的“野心”也并不止步于全息显示领域。这次成果可以说是利用三维全息技术点亮了立体彩色显示的未来,后续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团队希望围绕全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取得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江南大学:揭示手性纳米佐剂激活免疫应答



1月19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胥传来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正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 “Enantiomer-dependent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独特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能均衡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不但为保护性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治疗性疫苗研发指明了方向这是江南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



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研制了不对称因子达0.44的强手性纳米免疫佐剂,有效致敏免疫细胞,使得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白介素-1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提升了1~2倍。研究人员通过H9N2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验证了左手性免疫佐剂有效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维护了机体的健康和内环境稳定。左手性免疫佐剂产生抗体的滴度是传统商业化铝佐剂的800余倍,是右手性纳米佐剂的1580余倍。


该研究表明,手性佐剂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D97、EMR1等分子特异性结合,激活炎症小体通路,促进了抗原的有效递呈。强手性免疫佐剂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IL-2、IL-4、IL-12、IFN-γ等细胞因子,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更好地预防感染,并带来持久的疫苗保护效果。


“双一流”建设以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有目共睹,顶尖论文的产出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期待在第二轮“双一流”阶段,更多高校实现新突破!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浏览 2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