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郭凯天:数字的自益、互益与公益

腾云

共 271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5-21 23:24


导语:5月20日,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线上开幕。继去年倡导行业“数字共建”后,本届峰会以“数字有新益”为主题,更聚焦于公益数字化成果共享和交流。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郭凯天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线上的公益同仁,广大爱心网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大家又见面了。


2020年,因为疫情,峰会第一次在线上举办,被称为「最特殊」的一届。转眼两年时间,我们对于线上办会、线上协作,对于线上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从处变不惊,过渡到了习以为常。


可以说,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将在未来深刻地改变人类,改变社会,当然也将改变我们公益行业。值得庆幸的是,无论疫情怎样想把世界切割成一个个孤岛,数字技术把我们连在了一起,公益的精神把我们连成了一体。


郭凯天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


前不久和公益朋友聊天,说现在充满挑战和变化,让大家感觉捉襟见肘。我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共同的感受。


变化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首先是抓住主要矛盾。


十九大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把钥匙。


这两年,社会对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都有了更广泛的共识,和更坚决的投入。仔细打量这些理念,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都跟“不平衡”“不充分”息息相关。


“不充分”对应着“量”的增长,面向进步和发展;“不平衡”对应着“质”的进步,面向公平与和谐。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投身的公益事业,很多问题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2020年,全体公益伙伴在腾讯公益平台筹得的善款,有90%捐给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我们就拿它来观察这些年来公益视点的变化。


相信我们同行都给乡村捐过善款、捐过衣物、搞过送医送药,那时候,主要是解决身体上的温饱;到后来,我们开始支教、做职业培训、建信息平台,为的是培育知识和能力;到今天,我们实施“耕耘者计划”、培养乡村CEO,就已经是要造就领军人物,支持他们在乡村振兴里开风气之先。


古话说“上善若水”,公益就像水一样,始终寻找世界的低处,填补“不平衡”的落差,又不断掀起新的波澜,在“充分”和“不充分”之间一浪一浪地前进。


公益慈善,渡人渡己,就好比过河,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就是给公益行业送来了新的桥和船,这也是我们去年峰会首次提出数字公益倡导的根本原因。


我想很多人都记得,去年河南水灾涌现的「救命文档」,就给应急救助系统带来很大启发,也提高了公众对于在线协作功能的预期,以至于从那以后,在线文档几乎成了救灾互助的标配。


这也意味着,我们这些公益活动供给端的人,同样面临着自我数字能力的升级,比如说,去研究这个文档如何搭建,又如何顺畅运转,只有这样,将来出现对在线文档的应急需求时,身处一线的公益机构,才有可能第一时间把这种模式跑起来。


这次峰会推出了「技术公益主题云展馆」。搭建了一个有100多个技术公益应用案例的窗口,同 时也搭建了一个服务于公益事业需求的平台,欢迎大家都去看一看,怎样让技术、技术志愿者、资金资源更好地对接起来。


回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数字有新益,到底新在哪、益在哪?


我想:


第一个层次,数字自益。


借助数字化技术,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条件,让人们靠自己、靠工具,过上体面的、自主的生活。


中国有超过2780万听力障碍者,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差不多。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这些设备需要定期调整,一次的开支就不小。在过去,他们不可避免要求助他人。但现在,借助AI技术,通过一款30M(兆)的辅听App,听障朋友就可以自助解决了。


再比如,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盲人用计算机项目”,把传统的图片变成可以触摸的图形图像,让盲人也能阅读文字和图形表达。



当然,数字技术是有门槛的。这就需要在技术适老化、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做出更多。比如夕阳再晨的智慧助老项目,就计划通过线上课堂为主的形式,大规模、成体系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个层次,数字互益。


跟“自助”相对应的,是“助人”,我们要为助人者持续提供数字化手段。


深圳疫情期间,我们和深圳团市委专门开发了一个「志愿深圳」小程序,帮助深圳超过270万志愿者快速、高效地参与志愿服务。


这个案例背后并不简单,因为很多热心助人的用户,尽管时间充裕,但年龄、习惯等原因,对互联网产品的熟悉程度有限,过往PC版本需要填写十几项资料,字体又小,导致许多人空有一腔热情,却在注册报名环节铩羽而归。


为此,负责小程序的团队对移动端页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把报名流程、字体大小甚至晒图分享的功能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这些看不见的幕后工作,无法用数据来体现,但却把助人者成功地连接在一起。


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缺乏助人的精神和动力,而是参与的门槛太高,或者根本不得其门而入。“数字化”不仅仅是我提供了一个线上参与的方式就了事了,还应该综合人性化、适老化等多方面的考量,真正从「能用」迈进到「好用」甚至「爱用」。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公益行业会关注起这个问题。


三个层次,数字公益。


有人说,所谓“公”,就是“让每个人为每个人”,通过体系化的平台,把善意连接成一张流动的、数字化的网络,从而让每个人的公益理念、责任感凝聚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技术可以实实在在地降低行善的成本,提高公益效能。比如在我们今年的技术公益云展会上,万科公益的案例。他们这些年在开发中国城市垃圾地图项目。他们希望借助互联网以及数字化分析,协助城市、社区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推动垃圾产业相关信息公开及合规,提升公众垃圾分类的意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的项目,但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腾讯公益也在推进“数字公益创投计划”,我们希望以公益技术和创新之力,助力行业伙伴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并通过支持优秀案例的复制和扩展,以营造在比如信息无障碍、应急救灾、生态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助老等领域全新的、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空间。


最后,说实话。眼前的这个时代,让人开始觉得它进入了动荡和不确定。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有疫情造成的封闭,更有数字化带来的开放和连接;它有国际局势的不安,更有对数字未来世界发展的坚信和期盼;它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更有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和努力。


数字有新益,我们所有的公益同行人,相信数字的助益,相信公益的力量。


谢谢大家!


--------------  往期回顾  --------------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